大学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探索(二)
学习目标是教学要求转化为行为和内部需要的重要一环。在激励学生兴趣和动机的同时,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目标动机,帮助学生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建立学习目标。
1、鼓励学生在大学阶段将熟练掌握一项以上的运动技能作为目标。
2、体质目标。每学期开头几堂课,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宣布学生体育成绩,并简要指出优缺点以及以后努力的方向。
(二)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在具体操作上采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用比一比,测一测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有新意、有变化、有趣味。
1、强化自练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的采取“放”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自主练习,具体操作可用设点锻炼、兴趣锻炼、自由锻炼等方式。
2、强化学生自我评价意识。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群体的合作把对体育的需要转化为自我动机,从而发挥体育潜能,并达到具备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体育能力。
3、建立“自学指导”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讲,让学生多练,以教师主导的形式组织教学,注意学生的内化过程。这样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然后教师再做“点睛”式讲解示范,再引导学生尝试练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培养良好习惯
1、养成科学、自觉地锻炼身体的习惯。其一,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尝到体育锻炼的甜头;其二,养成设置目标锻炼身体的习惯;其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培养阅读体育书籍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宜学生阅读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等书籍,使学生获得体育运动技能和卫生保健知识,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四)、创设差异教学发展学生个性
个性发展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它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强调个性发展的自主性,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学生素质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个体制定不同的要求,而不是“齐步走”。要鼓励优等生,帮助差生,树立“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信念。
四、教师主导作用
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教师的责任和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与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中不能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而放任自流,必须注意在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上选择好恰当的切入点和切入方法,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则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讲解、示范时,过去,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的对象,师生间缺乏交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建议尝试以下方法:讲解时采用启发性语言讲解、趣味性语言讲解、形象性语言讲解、知识性语言讲解(利用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教材的需要进行讲解)、口诀性语言讲解(将所学的教材动作要领编成口诀,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这几种讲解形式都能有效地加深师生间的交流,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在示范时采用分解示范、完整示范、正误示范、不同方向示范、快慢示范。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自己要练”的主动性体育教学。
五、结果分析
以100名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对体育课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实验和探索。在教学组织上将100名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用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上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另一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两组以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最后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现收集资料,采用文献法、结合访谈法、实验法、观察法等方法对两组学生的上课气氛,学习积极主动性等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整理分析。 通过实验显示,实验组的同学上课明显主动积极、气氛热烈、练习积极而且与教师配合默契、交流丰富、上课过程流畅、学生高兴、教师也轻松,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课外活动的开展,并且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学生出勤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对照组依旧摆脱不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是教师讲,学生做,上课就像完成任务,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还是很差,既没有掌握过硬的运动技术,也没有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子沙.体育教育心理学.北京:警官教育出版杜。1998;
[2]赖天德,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
[3]陆绍闵.学校体育学.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
大学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探索(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