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且远远超出了体育教育大纲的内容。是由组织者根据具体情况和参加者的愿望要求确定的。在锻炼项目、内容选择及时间安排有很大随机性。要求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自娱自乐中达到调节身心、强健体魄、增进了解的目的。因此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泛性。这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相符合。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主体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或单独或群体、或有组织的或是自发的。在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中尽可能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治、自理。教育部门和组织管理部门为辅的教育活动。是单边活动。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对象具有自主性。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才能、组织才能和创造才能,使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3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制的分析与思考。
管理形式上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部门为辅的自我管理格局。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终身化,在课外活动管理体制要符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要求。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使课外体育活动行为不但要变成学生积极、主动锻炼的过程,体育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形成,而且要变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培养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新时期学生,最终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因此在构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形式上,应最大程度上体现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意识,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张扬的需要,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部门为辅的自我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俱乐部的功能,在班主任、辅导员、体育教师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可行的工作计划,使之成为素质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也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4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
素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办事,教会学生健体。从课外体育活动特性中分析,构建体现素质教育目的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治、自理。教育部门和组织管理部门为辅的教育活动形式。让大学生在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中从而学会怎样做人,学会怎样求知,学会怎样办事,学会怎样健体。
4.1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
4.1.1俱乐部制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构筑和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学校体育在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要符合课外体育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结合体育教学,迎合学生的兴趣来开展。如组织成立按项目或学生兴趣体育俱乐部或协会制度,并进行注册和活动,按技能水平进行分组。由俱乐部根据技能水平安排内容。俱乐部对成员进行出勤考核。教育部门对俱乐部成员进行组织制度和实施措施进行考核。
4.1.2 运动队制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成立班级体育运动队的形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训练计划由学生自己制定,任课教师审核,班主任或辅导员监督,班长负责执行。由教育部门进行出勤和成绩考核。
4.1.3 赋予学分制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从课堂体育教学中抽出一定比例的学分。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学会一项体育活动项目并测试或提高了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的出勤次数。赋予学分。
4.1.4 比赛制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一学期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全部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官”办和“民”办相结合,大力培养“民”办比赛,由学生自己组织全面内容。教育部门辅助。
4.1.5 等级考试制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现在体育等级考试有运动员等级考试、裁判员等级考试、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游泳救护员考试、按摩考试等。让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学习和实践这些考试项目。从中受益由此。
以上几种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无论从组织形式、管理形式、活动内容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部门只对其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纳入体育教育评估之内。各种模式可互相交叉进行活动。从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会学生怎样求知,教会学生怎样办事,教会学生怎样健体。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部门对课外体育活动认识的分析与思考。
在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学校教育部门与领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及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决策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一票否定权。现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重点“热衷”于体育教学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内容来适应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涉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研究很小。因此课外体育活动要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部门与领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及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是重要前提。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在希望不要再出现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郭廷安,等。《对高校课外体育的分析与思考》。《体育文化导刊》[J]。2003,(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李相如,屠晓萍。《简论在学校体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体育教学》[J]。2000,(3)
张焱。《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作用》。《体育教学》[J]。2002,(4)
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素质教育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分析与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