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刍论(二)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途径,所追求的目标包含学生的体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能力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
2.1体质基础。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人整体素质主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的特征。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工作能力、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遗传对人体的发展变化只是创造了一个先天条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体质健康的好坏,主要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环境条件。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营养等,但体育锻炼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仍是体育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和首要目标。通过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使学生在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体质基础,造就一代体质强健、身心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2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个性、意志及感知能力等方面。个性,教育学所说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及主体社会实践活动,在身心、才智、德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和总和。“个性的素质特征在于创造”,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创新、开拓、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对此应在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分组练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小组等有目的的进行研究、实施,创造一个发展个性的良好环境。意志是人自觉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有:自觉性、主动性、勇敢顽强、自制力和果断性。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育,有助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如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在教会学生技战术运用的同时,应教会学生不先考虑比赛的结果,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如何承担责任和鼓励同伴。充分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增强意志品质,提高道德修养,完善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等。
2.3 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文化素养主要包含体育意识(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作用,具有终身参与体育 运动的欲望和要求)、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与运动能力、基本体育知识,以及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与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等。 体育意识是即人们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性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功能的认识,也可以说,体育意识就是人们对健康与体育两者间关系的认识。有了体育意识这种内在动力,人们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利用体育这一手段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具有体育意识,就会对体育爱好和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有了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就会上升为一种体育驾驭的欲望,从而形成能力 . 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体育能力,主要指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进行自我锻炼的能力。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调整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体育能力是一个知识发展---技能发展---心理发展三方面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一个三维立体结构。在传统的高校体育中,只注重对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自我锻炼、评价与调控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恰恰是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在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者”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要能“学以致用”,也就是要重视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后的运用过程,因此,把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转变为“教----学----用”的过程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育知识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如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原则;体育卫生知识与运动保健;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体育竞赛的规则与裁判法;运动技术原理;健身运动处方的制订等等。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丰富的知识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4 体育能力。终身体育是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强化而提出的。“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思想已经得到体育教育界的认可。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人们对作为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的高校体育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作为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就是要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根据自已的特点选择或重新学习能够独立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内容从事体育锻炼,以满足自我身心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终身体育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体育应采取如下措施(1)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2)学校体育要体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主要功能;(3)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4)确立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另外,对学校体育思想、目标、内容、方法 、形式、评价等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3 高素质、强能力的高校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21世纪将是高等教育发生时代变革的世纪,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开拓意识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性,应具备三方面的素质。
3.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体育教师要提高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的认识,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提高对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以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教学手段,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过程。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育人的观念,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从学校体育中终身受益。
3.2注重师德 ,不断创新。体育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有广博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有对教育教学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遵循教学规律,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注重师德和创新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3.3加强教学和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表现,完成高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制定教学文件,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正确示范,并用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指导学生身体锻炼和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能力。现代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参与教研教改,通过教学实践和实验、调查研究及总结经验等理论联系实际活动,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升华到科学理论,再用理论指导教学实验和实践,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
4 结束语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思想品德好、身心健康的高层次人才。高校体育就是要在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思想的前提下,提高教师素质,发挥科研力量,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完整的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形成终身体育观,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中国体育报,1995年月日12月26日转载.
2.汪玲玲.试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浙江体育科学,2000,(5).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刍论(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