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教学中个体心理环境的创设——体育隐蔽课程、显性课程与个体心理关系浅析(二)
体育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是相互对立和相互独立的,有其各自的内容和设计模式。同时,显性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理性文化,而隐蔽课程则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关于体育态度、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
1.2.2个体心理是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联结的纽带
两种课程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两者直接联结(融合)的困难,需要有一中间环节加以衔接,而个体心理无疑是两者联结的纽带(桥梁)。因为,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体育能力的发展,主要通过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来实现,但同时还需借助隐蔽课程的力量,通过体育隐蔽课程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个性,从而保证体育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这里,隐蔽课程的内容,即学习的动机、态度、情绪、意志等无疑是非理性或倾向于非理性的,而理性(显性课程)与非理性的结合必须依赖于“自我心理”的调节。同时,个体的心理需求又是个体产生动机、情绪、意志等的“原动力”。也即是说,如何才能使学生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个性呢?创设良好的个体心理环境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换句话说,只有学生个体乐学,心理上接受,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意志,才有可能有完善的个性(即真正适合其身心需要)。从这一意义上说,个体心理是隐蔽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而个体心理环境则是隐蔽课程服务于显性课程的必要保障。
2体育教学中个体心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中,个体心理环境是指在学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发挥着实际影响的整个学习环境。如何创设体育教学中的个体心理环境呢?可从影响及构成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两大因素即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着手。
2.1物质因素
学校体育的物质因素即物质文化,实质上是体育隐蔽课程的要素之一,它是学校体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包括体育设施和体育时空要素等。
体育设施是学校体育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体育设施是否完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体心理。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体育环境设施包括:体育场地面积的大小;器材的种类、数量、质量,各种器材及设施的造型、色彩及布置;体育馆内通风、采光、照明等条件;运动场地空气质量及环境条件等。
体育时空要素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体育活动时间,对学生个体心理有极大影响。有关研究表明,人一天中大脑皮层反应最灵敏、记忆力最强的时间是上午,而最佳的运动时间则是在下午。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状况在下午安排各种体育活动,最适合学生个体的身心需要。体育教学的空间因素同样影响着学生的个体心理,班组的规模、器材设施的空间环境、教师组织活动的位置,学生学习的队形、方向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体心理,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2.2精神因素
学校体育的精神因素既有显性课程的内容,又有隐蔽课程的内容,它对学生的个体心理有着程度不同的直接影响。
2.2.1体育教育的思想和目标
体育教育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制约着师生体育教学的心理过程。因此,应把端正体育教学思想作为优化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首要任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全面教学、全过程教学和全因素教学的质量管理,摆正教书与育人、教学与发展、主导与主体、课内与课外、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等各种关系。
体育教学目标是国家、学校和个人需要的统一,它若具有吸引力,将促进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的形成。尤其是大多教师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努力拼搏时,这种目标的吸引力就显得更为强烈。因此,在创建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中,应通过建立体育教学目标体系来控制和调节师生共同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吸引他们对奋斗目标的认同。
2.2.2体育教学内容和活动
体育教学思想和目标,作为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因素,最终总是要通过体育教学内容和活动体现出来。如果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教学活动贫乏,那么师生必然会精神疲惫,心理郁闷,教与学情绪不佳。因此,在创建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中,必须改革体育教学内容,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绪场,让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更好地从事教和学的活动。
育教学中个体心理环境的创设——体育隐蔽课程、显性课程与个体心理关系浅析(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