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等教育实现的探索(一)
对平等教育实现的探索
一、平等教育
平等教育、教育平等或教育民主、教育正义经常在同一个意义上被使用。平等教育的思想由来已久,远可溯源到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近可追溯到夸美纽斯的“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现代意义上的平等教育(民主)得益于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从本质上说,平等教育意味着教育机会的公平获得、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利益的公平享有。一般而言,“平等教育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平和平等的对待。平等教育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只有做到了上述公平,才能有结果的公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平等教育既是一个原则又是一个理想,同时也是一个过程。”[1]p109平等教育的口号是对教育不公平的现实的反动和抗争,就是要争取实现已经给予了权利承诺的但是却永不打算兑现的支票。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此,正义否认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所以,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所保障的权利决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2]p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指导思想,这虽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加和丰富,但同时也造成社会贫富差异的急遽扩大,社会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因而为许多有识之士所诟病。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将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差异悬殊,鸿沟分明。精英教育的确为社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平等教育是大众的呼声,历史的趋势,因此必须严肃对待。
二、 平等教育与社会公平
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切关联。教育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反过来又推动和加速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经济,经济的实质是物质的生产和利益的分配。“人是类的存在物”,[3]p56除了考虑自己的直接存在外,还得顾及他者和整个群体的存在,因而他不能侵占属于别人份额的成果,更不能独占所有成员的利益。因为剥夺了群体(类)的存在也就等于剥夺了他自身的存在-而人是不能独自存在的。公平(社会公平),从本源上说,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利益受损阶层)向社会的强势群体(利益积聚阶层)索回属于自己份额的利益以达到原初状态的类均衡。公平概念和公平理想的存在,其本身就表明社会利益的分配不均以及社会矛盾的对立与斗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会反映社会的这一矛盾和冲突。社会不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就是教育的不公平。平等教育的提出就是因为在教育领域里存在着诸如教育机会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成果的享有差异悬殊等不合理现象。“平等教育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平等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4]p67社会公平要求无差别、无歧视地对待其每一个成员,给予每一个成员以平等的发展机会,并在成果(利益)分配上努力体现公平和正义,对处于弱势的群体(阶层)实行必要的倾斜(即罗尔斯所说的补偿原则)。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平衡器”的教育,应当把实现社会的公平作为自己最终的奋斗目标,但前提是教育同时要实现自身的公平。所谓平等教育,一句话,就是“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5]p11
三、平等教育的实现主体
平等教育之所以易说难行,关键是在于平等教育的实现主体不明,即究竟由谁或主要由谁来实现教育的公平。平等教育的实现主体,从总体上看,可以划分为三大主体,就是教育界、教育市场和政府。它们在实现平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功能与作用是各不一样的。
1.教育界
对平等教育实现的探索(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