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技能教学中合理运用模仿式教学(二)
模仿式教学是各学科教育中一种最普遍、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原始社会起,模仿法便成为世人学习各种技能和生产知识的重要手段。模仿式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仿效别人的言行举止而获得语言表达、动作及社会性行为的学习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同时,模仿法是最实用的方法,它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和图形转变成直观、形象的姿体语言,学生可根据教师展现出来的姿体语言和动作示范进行模仿或仿效,通过模仿去掌握动作要领和技术细节,从中体会动作含义和文化内涵。
2.2.2模仿式教学具有学习疗效的作用即模仿学习疗法,可以克服和纠正错误动作的形成。
模仿学习疗法又称示范性疗法,是利用人们能够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的倾向来帮助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以适应取代不适当的反应或帮助那些缺乏某种行为的人学习那种行为。
模仿学习疗法心理学原理和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会的,个体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人们的大量尝试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体育学习过程亦是如此。如拿武术中拳头的基本握法来说,对未经过专门武术知识学习的人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握法,只有经过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后,学生方可很快了解和掌握拳头的基本握法以及基本知识和要领,从而改变以前可能存在的错误动作。
3、体育课中运用模仿法教学策略的要点
3.1明确概念,注重能力培养
模仿学习是各学科教育中一种最普遍、传统的学习方法。“模仿”学习,并不是教人“依葫芦画瓢”,简单重复教师和他人行为方法,而是要学生通过观察范例,如模仿教师或他人的行动过程而了解所学事物的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要领,从而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目的。比如,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内容要么传统,要么就是体育教师自己创编,然后授之于学生,学生用完全模仿的方式进行热身练习,缺乏由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体育知识进行准备活动内容的安排、设计,学生就像是计算机上的“复制”和“粘贴”两道命令一样,毫无创新的运作。这种模仿法自始自终没有体现出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教师未能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智慧和创新能力的时间和空间。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模仿学习是通过学生对客体(练习内容)的实观(教师的示范、多媒体录像等)感觉,模仿尝试,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互教互学,教师点拨,分层施教等阶段。整个过程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变双边活动为多边活动。提高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提供了依据,是学法和教法的统一,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缺点。它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借助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作用于一定的教学内容,经过一番加工、制作、处理的思维功夫,内化为自我的身心发展,在学练中充分体现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验成功感,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强身健体之目标。
3.2区别对待,注重指导
模仿式教学在教学中并不是一种可以“包治百病”的教学策略,还是需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来选择是否可以运用。在一些技术动作相对复杂,或者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教学内容学习中,就不宜采用这一策略。比如,在进行“单杠——跳上成支撑,前翻下”的动作学习时,如果轻率地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学生就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发生教学事故,影响学生安全;再如,在“舞动青春”这一套广播操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自由地根据图示“模仿”,教师再针对性进行“后教”,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错误动作定型,这样要进行纠正,就会事倍功半了。
水平一、二的学生无论是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还是学习能力、合作意识,都比较低下,甚至可以说是什么都还不懂、什么都还不会。在这样的年级中,许多教师就难以进行“模仿”,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进行“模仿教学”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其他水平阶段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学习后,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都有了一定的储备后,对一些自己感到好奇或有兴趣的运动,往往总是抱着“先让我试一试”的心理,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胆小的同学,没有技术的高限制,让他们以一种自认为较安全的方法进行练习,以先行满足他们的成功感而提高运动兴趣,在克服恐惧心理的情境下,逐渐认清技术面目,掌握运动技能。很容易使我们体会到成功的快感,对于原来不太喜欢的运动,渐渐地也有了兴趣,而兴趣也真正成了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再害怕体育课了,甚至开始觉得流汗是一种很好的感受,它让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信。俗话说: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如何在技能教学中合理运用模仿式教学(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