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感知规律 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镇海区中心学校 伍朝晖 很多老师上了科学课有这样一个感触——难上!准备工作大量不说,常常是辛苦准备换来的却是乱轰轰的课堂纪律,最终留下老师和几个同学打扫实验室,看似热闹实则无效。我自己上了一段时间科学课后同时也感觉到:科学课我往往上的时间来不及,要拖课。这使得我不得不好好的去审视考一番。课堂效果不好,我们不能一味的怪学生,学生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我们能否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展科学教学,提高科学课堂的效率呢?经过我的尝试提出以下几点。 把握学习兴奋点,体现效率的设计是科学学习的基础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已有很好发展,但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促,而无意注意仍起很大作用。低年级儿童连续集中注意是15—20分钟,中年级儿童稳定注意为20—25分钟,高年级儿童连续集中为30分钟。加之学生天生好动,科学课又讲求实验操作,学生容易兴奋,以致使不能按照老师原本的意图来进行。老师如何在这大半节课中牢牢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是一堂成功的课所必不可少的。如果老师的设计能与“学生天生好动的特点”、“儿童性的思维”相结合,那你的课堂将会更加有效。 以前常常感觉科学课教材的一节课的内容往往很多,所以我们不能照本宣科。首先要尽可能的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意图。有些内容是提示性的只是用来启发学生思路的,有的内容是作为课外知识资料类的,有的却是主要探究内容的。在上课时要详略安排,即使是同等地位的实验也要有区别,有的是可以是学生实验,有的做老师的演示实验效率会更加的高。我们要站在儿童的位置设计我们的教学,要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我自己曾经执教过一节《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教材分三大块,生食和熟食、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从玉米粒到玉米花(包括煮玉米和爆玉米花)。我只是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上下来,但结果却是时间不够,最后只得草草的做了爆玉米花的实验,但这却是这一节课中,学生最兴奋的地方。因为煮玉米这个实验花的时间太长,且还是煮不熟。于是我将这个实验由学生做改为老师的演示实验,在一开始上课就开始煮,再将煮熟的玉米分给学生观察。这样即节省了时间,也不影响这一环节的教学,同时还将爆玉米花这一兴奋点提到了一节课的高潮处。很明显第二节课学生的积极性要远远高过第一节课。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毕业文档范文查看 除了在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安排以外,在具体的准备工作上也要兼顾效率。特别是实物投影的使用,每一次的使用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好机会,我们每天都在用,但后排的学生观察的效果怎么样,是不是足够明显,哪个角度去投影效果最好?等等都是老师事先要准备过的。“使众理虽繁,而例置之乖;群占虽多,而无芬位之乱”, 这样的演示效果才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科学学习是关键 1.直观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已有很好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很大作用。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要求教师多运用具体直现又形象的言语,引起儿童注意,由具体形象事物来揭示抽象本质的属性,从而使儿童形成科学概念和知识。我个人认为言语的直观形象包括:语言表达方式的直观形象、语言表达内容的直观形象、体态言语的直观形象。 如:我在教学“水源的污染和保护”这方面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清晰的了解家乡水源逐渐污染的过程,对他们娓娓讲述自己的经历。“老师和同学们这么大的时候,每当暑假天天和小伙伴到河里游泳,做游戏:套一个救生圈可以从桥上往底下河中跳水。(一边作动作,配以肢体语言)……后来水越来越脏,洗过之后汗毛会变成绿色只能到池塘里去洗……池塘越来越浅,只能再换一个池塘……再换一个池塘……现在如果老师要到户外游泳,只能骑上好长一段路的自行车在田野中找一个养鱼塘。"以这种具体形象,贴进学生的实例,用生动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现在的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常常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设计实验并不是平白无故的可以设计出来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与提示,口头语言的提示过于直接,就可以用肢体语言或者器材实物等。利用一些更加形象化的物体来降低学生抽象的实验设计的难度。 1.加强客体刺激强度 提高实验现象直观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刺激物的强弱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强的客观刺激比弱的刺激更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结合科学的实验教学为了现象更加明显,可人为的增大实验结果对学生的刺激强度。让学生能更直观的感知存在的客观事实。 如:在教学“液体的对流”这部分知识,为了让学生理解对流是:“一部分水受热上升,两边的冷水过来补充,周而复始不断的循环”这一抽象的科学道理,必定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以往是在水中放入木屑,通过观察木屑的运动发现水的运动规律。但往往只看到:细小的木屑在沸腾的水中乱转,有规律的自下而上周而复始的现象并不十分明显。为了让现象进一步的直观明显,我在液体对流管中和烧杯中,都加入刚好处于悬浮状态的浮子(插有一截大头针)和几粒高锰酸钾。从而来说明水对流这一动态循环的全过程。让原本就存在的自然客观现实更明显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又如教学《空气与燃烧》这一课时,为了说明帮助物体燃烧是空气中的氧气,有一个“氧气与燃烧”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钟罩中蜡烛熄灭和水面上升的现象。在观察中由于前面“物体燃烧需要空气”知识作铺垫,学生对“蜡烛熄灭”有心里准备,且现象较明显易发现;但“水面上升的现象”粗心或在后排的学生不一定能观察到,因此我是这样做的:在一块木板上插上钢针用504胶粘住(作为插蜡烛用的蜡台)。在水槽中放一定量的水,使罩上钟罩后的水位正好与水槽边缘相平。在钟罩内部的水中滴几滴红墨水,当氧气由于燃烧而用尽时,学生就会明显的发现:里面的红色的水上升了一截,而且是高于水槽边缘,仿佛水是在空中。当学生看到这一现象时都惊奇地叫出了声,这更加激励我去不断地改进实验,让实现的现象更加明显、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 2、增加刺激对比度,提高演示效果。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特征,优先的知觉物,形成清晰的印象,面对其周围环境的事物,只是当成陪衬和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的演示实验,要用到许多的标本、演示实物、投影片等。教师通过实物投影等演示,最终让学生全体同学观察现象。由于操作者是教师本人,完成实验(操作)是没问题的,但怎样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老师所要展现的意图却是一个比较值得思索的问题。 比如我在教学 “蒸发吸热”是这内容时,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抽象,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就是实验,让事实说话。因此这一演示实验的效果显著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兴趣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但是我实验了好几次,发现温度下降的并不明显,而且玻璃制成的温度计在实物投影的“上灯”下。会发生反光,观察效果不明显。于是我在两支温度计的下又垫了一张白纸,对齐它们的初始温度,并且划了一条明显的红线。使得让原来两支温度计的比较转变为:由于蒸发温度下降这支温度计和红线的比较,大大降低了难度,提高了观察的直观效果。当学生看到温度计的液柱渐渐地离开了红线兴奋地叫了起来:“降了降了”。 此外我常常在实际教学中把电脑幻灯片的背景统一的设计成为黑色,把字设计成白色——这种黑板,白粉笔的最传统的对比效果。平时使用投影片时始终把多余的漏光部分用物体遮挡起来,着重突出投影片的内容。因为我认为这些看似细微的细节,往往会影响你的教学效果与课堂效率。 3、利用媒体创造活动刺激物,提高感知效率 活动的刺激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这一学生感知规律,我们常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或数字电影的形式。而且现在数码摄相机或能拍短片的手机或数码相机都很普及,可以随时拍一段以解决课堂中的空白。 当我教学《动物是怎样运动的》一课时,由于城市中的孩子能仔细观察四条腿动物运动的机会不多。而且运动也很复杂。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暂停、重复,一遍又一遍的给学生看。使得原本很复杂的运动也能通过学生的观察被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有目的的培养有意注意,是科学学习的有效补充 1、提出明确的目的和任务,保持持久的有意注意。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行为的目的性。并不是十分明确,容易受到相关事物的影响,有很大的随意性。而科学课各种形象媒体、实验仪器、及动手操作过程。更容易使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实验前向他们提出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提高学生注意的持久性和目的性。 如:让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时,我明确的提出:鱼的身体可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又分别有些什么?并不是说:鱼的外形怎样?等很笼统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本身概括能力并不很强的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具体操作,同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力也不宜分散。另外教师的演示示范也是对学生无意识的要求。如:我在进行酒精灯操作的实验时,在教师的演示过程中有意识的用肢体向学生提出要求:用完的火柴用手甩灭,并把火柴梗放到桌子的一角,以免意外发生。几节课下来,我意外的发现:我并没有怎样的强调,但学生却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且下课后会主动的将火柴梗丢到垃圾堆中去。 2、引导学生抗拒诱因干扰与分心作斗争。 小学生的注意持久性、意志坚韧性不够完善,且正在发展,这两项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是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所要求的。如通过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耐挫的能力,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同样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抗拒诱因干扰与分心作斗争,提高课堂效率。 如我在演示“热在金属棒上的传导”这一实验时,为了避免学生受光直线传播的负迁移产生“热也是直线传播的”这一错误观点,我将铜棒绕成盘绕状,而且为了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我选择的铜棒较长。这样一来用蜡粘在铜棒上的火柴依次掉下来的速度就慢的多了,整个实验所需的时间就较长。因此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我一边点燃酒精灯一边给学生讲述科学家达尔文观察昆虫连续趴在地上一天的故事。引导学生抗拒诱因干扰与分心作斗争,从小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际操作和智力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刺激更有利于随意注意的保持和集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当学生的学习与他的积极、主动地实际操作和智力活动相联系起来时,将大大提高他的学习效率。因此每每在实验前我会叫学生带好一张纸,以用作实验记录用,如我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时:由于学生对硝酸这种新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会大量的做硝酸与岩石反映产生气泡的实验,而忽视对岩石的其它特点的仔细观察。于是我事先向学生发了一张记录表用于实验现象的记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观察去实验。在动作技能和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 科学教学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等。更提倡学生通过主动的观察、实验,通过对客观材料的认识,培养自我探究未知事物的能力。怎样运用感知规律让学生能很好的观察、实验,是一个很值得我们科学教育第一线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6.7版 2、《小学生心理学》 香港天马图书出版社 1998.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