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降重
|
职称论文发表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论文资料
|
论文开题报告
全站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网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 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主体的确立有感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资料
|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
现代教育技术
|
应用数学论文
|
数学教育论文范文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
|
教育管理论文
体育教育论文资料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教育论文资料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
教育管理论文资料
|
汉语言文学
|
心理学论文资料范文
|
中文专业论文
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主体的确立有感
最新活动:微信集50个赞就可获取任意一篇钻石会员文档。详情见
微信集赞换文档
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主体的确立有感
摘要:经过漫长争论,教学主体终于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主体性”。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确立教学主体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信息技术课堂不仅仅是思考、回答问题,它还侧重于实践问题。很多时候学生不需要理论的支持,也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就可以完成课堂要求,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思考一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的确立问题了。本文将基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着眼于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理念等方面探讨教学主体中的师生地位。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学主体、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的争辩,以赫尔巴特为首“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为首“儿童中心说”之争开始,一直没有确切的结论。当今,经过持续的实践、探索,大致形成了“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主体和师生教学地位的认识。但如何正确认识、评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一个在教学中亟需解决重大问题。如这个问题得不到良好解决,势必影响教师和学生各自积极性的发挥,形成现代教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的缺陷,减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在我国教学课程表中才出现短短十几年。它没有传统学科的经历,且又带有了其他学科都无法借鉴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主体理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有太多的不合适,鉴于此结合几年的教学经历,谈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主体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主体确立的重要性
1、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主体的迷失
任何一门课程它都必须有教学主体,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建立在有效、明确的主体之上的。孔子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学、思、习、行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巩固,然后又互相促进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活动,从不知到知,不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并通过实践,掌握技能,形成能力,求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它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认知过程,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又有它的特殊性,理论仅需要了解,侧重于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经验,培养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的素养。
现在很多教学主体理论指出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主体是不是也合适呢?我们在上或者听课时,会发现课堂的教学内容就是讲解几个操作动作,然后通过几个动作完成一些任务。可在教学过程中,闹哄哄的一节“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课,在总结时,发现一节课没有什么可以罗列的知识点,学生也不能清晰的说出所学的知识。信息技术课重实践,轻理论的本质,使得它本身就是放易收难,一旦放开一节课就很容易难以收场。此时,我们禁不住要思考教学中教学主体是什么?是学生或教师,还是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的师生关系?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不是没有围绕教学主体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设计教学内容?
明确师生教学地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
我们都了解教学过程具有教与学、知与能、理论与实践、发展个性和全面发展四个相统一的特点。 “四个统一”的实现,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讲的,它不表明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或每一个环节,都需教师和学生同时参加,任何一方都不得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果师生一刻都不能分离,培养出的学生就缺乏独立自主性,教师也不能提供一个客观的知识体系,而变成了学生的“保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必须建立在这四个统一之上,才能有较好的效果。但这四个“统一”的确立是必须建立在明确师生教学地位之上的,没有明确说这四个“统一”是“无的放矢”,是“瞎子摸象”,不能从系统根本的角度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在新授操作过程比较复杂的课时,教师讲解、演示的时间较多,这个时候教师的地位就要更加重要一点,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在实践课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操作方法,就要放开让学生去创作。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主体的思辨
以教师为主体
我国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学,亦步亦趋。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师的教学展开的,学生只是跟着“走”,这样可以保证学生不会“走错”、“走丢”,以最快的方式接受知识或能力。很多教师也认为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工具课,所以教师把正确的操作方法一步一步的讲解,学生一步一步的学会就可以了。所以认为信息技术应该以教师为主体。这样学生岂不是变成了教师手中的一种“学习工具”了吗?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更无法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在工作、生活和学生中的工具,反而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压力和精神负担,扼杀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主体性教育备受推崇。主体性教育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体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主体性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形成了一种教学主体就是学生,教师只是主导、辅助作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围绕着学生转,一切都应该跟随或附和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放开手脚充分体现主体性。这岂不是“溺爱”?放纵学生等于毁灭学生。好比是水,入了渠道就能灌溉,抚育大地生灵,可是一旦放任变成了洪水,就会涂炭生灵。不能把学生从教与学过程中生硬的独立出来,标识成主体,这会浪费学生的精力,养成一些不良的思考和行为习惯。
3、 教学主体的变与不变
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过程。教师教、学生学,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学在教先,也可以学在教后。学生这些“学”的活动,都在教学过程之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围绕着能促进学生在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发生相应积极向上变化的师生教学关系,如图一。
结合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师的教要能够实现教和学、知和能、理论和实践、发展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四个统一。要实现这些要求,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强化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独立地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的真谛。我们在确立教学主体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个宗旨出发。本
文档
由文档同学网(
www.lunwentongxue.com
)整理,更多文档,请点
毕业文档范文
查看
信息技术教学中确立教学主体的探索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讨的一个经历。在教学设计时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同时,还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比如某一个操作有几种方法,要找一找他们的区别。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一些操作方法表面上看是能完成任务,但不符合操作规范或要引起理解的错误。比如文件打开方法的演示,由于只要打开一次,软件就会在打开记录里显示。学生发现这样也能打开文件,可能以后就会采取这样的方法打开文件,这就导致了理解的错误。但由于教师随学生的思路去完成,认为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形成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由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明确教学主体进行几个方面的探索:
融合教师的“授”与学生的“受”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目的是为学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中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所以信息技术课程非常重视操作的规范又不失快捷,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正确的操作理念,才能善用信息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
教师“授”的方法要得当,要结合课程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能因为学生喜欢或者教师方便而采用某一教学方法。学生的“受”的方法是基于教师的“授”的方法而展开的。比如,教师采用“尝试教学法”,学生就需要先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尝试,然后教师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再讲解教学内容。所以教学主体基于教学内容上的教师 “授”和学生“受”的无缝对接。对教学主体的认识不能拘泥于学生还是教师,而要立于教学设计时教师和学生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让整个教学过程碰撞出思考的火花,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在画图软件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讲解如何改变橡皮工具的大小时,除了讲解在工具对应属性框选择之外(书上有讲解的方法),还增加了“ctrl” 和数字键区中的 “+”改变大小的方法。在使用矩形等其他工具时,由于矩形等工具没有对应修改线条粗细的属性,学生就采用使用“ctrl” 和 “+”号组合来改变工具的大小。这就是教与学的融合,学生对画图软件工具大小的修改有了更深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表现和学习成果及时修改教师教的思路
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节,它不允许教师进行试教,但有所教班级比较多的特点。教师要及时收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教学方法的恰当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知识的正确性等,纠正存在的问题,不过这还要结合各个班级的学生特征。通过不断的修改,在同一教学内容上形成一套比较合理的教学设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能凸显教学主体,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解《搭建城市建筑物》这课时,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播放各种建筑物照片作为导入,让同学们搭建各种建筑物。这时我发现学生能完成任务,但是缺乏学习需求和动力,丧失创造性,为了搭建而搭建,可不知为何而搭。我参考《城市规划》,在导入时加了一个搭建“城市生活圈”的需求,同时播放生活圈照片,让学生搭建“生活圈”所需要的各种建筑,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想象,搭建出丰富多彩的建筑物。我现在就采取这种方法累计和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师生的教学地位就容易摆正。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探索学生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的最大结合点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学的最好出发点,在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上找到最大的结合点,将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通常我们都会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需求,同时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要求。所创设的情境,是确立教学主体的关键。一个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必须是一个教学主体明确的情境,必须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反之就会出现混乱。比如,在设计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第三册《艺术字标题》一课时,可先浏览城市中各种招牌,然后创设一个“为某一个刚开业的商店或公司设计一个店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再引出“艺术字”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设计就能充分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摆正教学主体中的师生关系。
四、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学科,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学科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借鉴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所特有课程性质,对信息技术教学主体要有更好的明确,寻求适合它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上的突破。吸纳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在大家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下,充实和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基础教育信息化路在何方?》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第7期
【2】、张涛 《教学主体研究的缘起、现状及未来走向》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7 月 第46 卷 第4 期
【3】张广君 《教学主体关系论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年1月 第5卷第1 期
【4】徐文彬教学主体新论 ——教学主体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辨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7 卷(2007 年)第8 期第52- 56 页
【5】邢淑莲《重新认识教学主体》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第22 卷第7 期 2005 年7 月
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主体的确立有感
由
毕业论文网
(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开启“轻负高质”之门
下一篇
:
从情境导入引发的思考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
主体
确立
有感
2011-11-14 09:21:04【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