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一、1.农村信用社面临哪些风险?如何防范这些风险?
答: 首先是法人信贷业务,主要成因是片面追求信贷市场份额;信贷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信贷操作不规范,依法管贷意识不强;客户监管难度加大,信息技术手段不健全,社会缺乏良好的信贷文化和信用环境。 防范风险要点:(1)、牢固树立审慎稳健的信贷经营理念,坚决杜绝各类短期行为和粗放管理。(2)、倡导新型的企业信贷文化,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加入法的精神和硬性约束,实现以人为核心向以制度为核心转变,建立有效的信贷决策机制。(3)、改革信贷经营管理模式,如设立独立的授信风险管理部门,对不同币种、不同客户对象、不同各类的授信进行统一管理。将信贷规章制度建立、执行、监测和监督权力分离。(4)、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造就一支具有现代风险经营理念、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信贷业务知识、过硬风险识别能力的高素质业务队伍。(5)、把握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对重要环节和步骤加强管理,切实防范信贷业务操作风险。(6)、提高法律介入程度,将法律支持深入到信贷业务各环节,形成法律支持的全程制度化流程管理。
其次是柜台业务风险,成因是轻视柜台业务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本身存在漏洞;因人手紧张而未严格执行换人复核制度;柜台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岗位制约和自我保护意识;柜员工作强度大,但收入不高,工作缺乏热情和责任感。防范风险要点:(1)、完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不断细化操作细则,并建立岗位操作规范和操作手册,通过制度规范来防范操作风险。(2)加强业务系统建设,尽可能将业务纳入系统处理,并在系统中自动设立风险监控要点,发现操作中的风险点能及时提供警示信息。(3)、加强岗位培训,特别是新业务和新产品培训,不断提高柜员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培养柜员岗位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4)、强化一线实时监督检查,促进事后监督向专业化、规范化迈进,改进检查监督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的指导、检查和督促作用。
问题二、2.如何有效激发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内在积极性?
答: 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入调查了解当地农民需求,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确保创新的产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认知接受能力,不搞华而不实的超前创新。要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在财政政策上,重点要建立农业贷款的贴息制度;在货币政策上,要将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支农再贷款政策用好用足。差别存款准备金要与涉农贷款挂钩,增加的可用资金要用于“三农”,形成良性循环。支农再贷款规模应增加,期限应延长,利率应降低,使其真正成为补充支农资金供应的便捷有效的政策渠道。在税收政策上,要分机构、分业务采取减免营业税和对小额农户贷款减计收入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村信用社保持县域法人稳定,鼓励农村信用社增加对农户的信贷投放。
问题三、3.如何建立有效的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
答: 要按照市场化方向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以股份制为主导方向,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构建多元化产权制度。围绕加强和改进支农服务,将农村信用社真正改造成为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制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市场原则办事,重视发挥股东作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当然,推进股份制改造并不排斥培育发展合作制机构,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和合作组织内部,农村信用社可以继续采取合作制的制度安排,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重新规范,真正体现社员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的本质特征。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力度,重新平衡股份合作制下“资格股”和“投资股”的权利义务,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导逐步降低直至取消资格股,解决股权不稳定问题。同时,要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法人股比例,提高社员(股东)治理参与度,切实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