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一、与商业银行相比,农发行的贷款风险及贷款风险管理有什么特殊性?
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以扶持“三农”经济发展为已任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目前农发行信贷业务划分为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其政策性业务占整个业务规模的85%左右。与商业银行相比,农发行贷款风险及贷款风险管理中,商业性贷款业务风险与商业银行基本一致,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政策性贷款业务中:即农发行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业务范围,以执行国家政策为前提,以保本微利为经营目标(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贷款风险管理就存在明显的政策性,如:在春、秋季粮食收购中,国家虽然对粮油购销市场实行全面放开,但为确保种粮农民的积极性,防止向农民打“白条”和农民“卖粮难”情况的出现,国家要求农发行实行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政策,支持具有粮食收购经营许可证的粮食企业向农民收购粮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贷款风险,从而形成政策性风险。这就是农发行在贷款风险及贷款风险管理中区别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二、试述基层农发行贷款风险形成的原因?
答:基层农发行的贷款风险主要体现在政策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中。我个人认为基层农发行贷款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部分地方政府诚信不高是基层农发行贷款风险形成的一个原因。主要表现在:1.在98年对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进行审计认定时,人为增大政策性亏损数字;2.对应由地方政府消化的政策性财务挂账认账不认还,认为早消化吃亏;3.政府或粮食主管部门向粮食企业违规借款;4.地方政府对承诺予以利费和价差补贴的贷款贴息迟迟不到位;5.在粮棉企业转制过程中纵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进而增大银行防范风险的难度。
二是企业利用各种手段挤占挪用、逃废银行债务。主要表现在:1.变更法人代表,实行“金蝉脱壳”、 “新官不理旧帐”,能拖则拖,能推则推,造成农发行信贷资金长期沉淀。2.利用各种手段挤占挪用信贷资金用于支付改制成本和其它开支。3.有的企业因为还贷无望,干脆采取被兼并、解散或破产等多种形式,借改制之机,架空农发行贷款。4.有的企业利用农发行人员、机构少等监管不严的便利条件,多头开户,多方利用,隐藏资金,以逃废债务。
三是基层农发行信贷人员思想、业务素质相对较差,难以适应业务发展。主要表现在:1.偏面理解政策扩大贷款对象;2. 迫于地方政府压力放弃原则,人为扩大认定中央政策性财务挂账,打擦边球谋取小团体利益;3.忽视政策投向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下达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4.为完成考核指标弄虚作假,不同形式的越权经营或违法违规经营,内部经营管理混乱;人为调整统计数据,报喜不报忧等;5.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不准确,信贷操作人员违反信贷规章制度,调查论证不深入,向上级行提供错误、虚假信息,导致信息反馈的严重错位,造成重大资金损失;6.办理担保贷款手续不合法,贷款合同要素不全,给借款人违约提供了机会;7.计算机操作人员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采取非法进入、非法修改和非法索取等方式挪用联行资金,也是导致贷款风险存在的因素。
三、你认为农发行应该如何定位?
答:我国“三农”经济发展滞后是制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瓶劲”现状,是国家基础产业的薄弱环节,从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宏图。结合党中央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农发行的定位并不是一层不变,它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国家要求而变化,就现阶段而言,农发行的定位应围绕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方针来确定,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它不仅是一句宣传口号,更应是农发行职能工作的准确定位。农发行应以此为目标,积极发挥农业政策性机构的支农作用,大力扶持“三农”经济发展,积极向国务院争取开办所有涉农性信贷业务,全方位对“三农”经济发展提供信贷资金支撑,逐步扩大农业政策性贷款比重,继续实行国家成立农业发展银行时提出的“保本微利”经营目标,不断扩大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来源,充分体现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特点,这样才能把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办成真正的支持农业发展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