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1、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区别和联系。
答:传统金融,主要是指只具备存款、贷款和结算三大传统业务的金融活动; 而互联网金融则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等优势。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从模式上看,虽然两者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上都很积极,但是在模式的设计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传统金融是从线下向线上进行扩展,而互联网金融则是从线上向线下扩展,在这点上,两者是相反的,从这也能够看出这两者的驱动因素也是不同的,传统金融注重的是与客户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属于过程驱动,而互联网金融则是通过网络来为客户提供投资的平台,是在线上来进行完成的;此外,在治理机制上,传统金融需要担保抵押登记、贷后管理等的治理机制,而互联网金融则需要制定透明的规则,建立公众监督的机制来赢得信任,这些都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区别所在。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联系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有力补充,两者形成了线上与线下、互联网思维与传统金融理念的互补关系,其不仅在服务对象上是互补的,在思维模式上也是互补的,可以这么说,两者的相互碰撞为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金融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传统金融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虽然,互联网金融为投资者提供了许多的便捷之处,但是其也存在着一定的一定的缺点,正所谓人无完人,有优点,自然就会存在与之相对的缺点,其主要体现在管理弱、风险大、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各大企业与平台不断的加大监管力度,从而减少互联网金融本身所带来的风险,这也是广大投资这所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问题2、蚂蚁花呗对人们,尤其是对大学生消费习惯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蚂蚁花呗对人们,尤其是对大学生消费习惯产生的影响有利有弊。
利
有利的是蚂蚁花呗间接替代了一部分信用卡的功能。据相关数据显示,蚂蚁花呗服务的人群中,超60%的用户之前没有用过信用卡,这说明传统的消费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广大中低端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他们的消费需求通过蚂蚁花呗获得了满足。他们可以凭借信用额度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并且免息期高达41天。对于数额较大的商品的需求,还可以通过分期的方式得到满足。对于大学生来说,一般都是参加工作后才开始使用信用卡,而蚂蚁花呗把提前消费的观念和行为提前到了大学阶段,使很多的大学生接受并养成了提前消费的观念。
对于自律的人来讲,蚂蚁花呗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好处,可以提前消费,而且原本自己手里的生活费就可以先做其它的,等到一个月到了,再用生活费把蚂蚁花呗还上,提高了资金使用率。
(2)弊
对于不自律的广大中低端消费群体特别是大学生来说,可能会造成过度消费,这就是弊端了。他们的理财规划不够理性,蚂蚁花呗让购物更便捷,可以不掏钱先享受购物的乐趣,这就形成了盲目消费。据相关大学调查显示,在花呗的消费中,75%以上的消费主要是服饰、电子产品、化妆品、娱乐,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过度消费了。到还账单时,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延期还款的不良信用行为,也形成透支消费的恶性循环。可见大学生在使用蚂蚁花呗时按期还款能力有待提高。
蚂蚁花呗可能使大学生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行为发生扭曲,使他们过早承受与其现在和未来收入不相称的债务负担和信用风险。因此,大学生应加强正确消费观念的树立,合理使用蚂蚁花呗。
问题3、中小金融机构如何找准市场定位?
答:在经济金融逐渐进入新常态,金融业改革不断推进的形势下,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代表的区域中小型金融机构,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面临着差异化竞争的良好环境和地方政府重视发展的政策机遇,发展不断加速,自身需要精确定位发展战略,丰富产品和优化盈利结构。
精确战略定位的发展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发展战略,突出科技支撑。
新形势下,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为区域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作为中小型金融机构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依靠科技力量进行创新。要加大与大型金融研发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力度,设立研发中心,推进金融服务产品研发,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金融创新产品,加快航空金融、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及租赁、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产品的创新,加强银企、银证、银保、银信等多金融业态的战略合作,联合研发组合型金融产品。
品牌发展战略,突出服务本地特色。
目前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定位趋同,差异化竞争并未形成。建议城市商业银行要紧紧围绕本地特点和优势,找准市场定位,以服务本地为基础,形成特色金融业态和产业链,创立品牌。农村金融机构在立足“三农”同时,针对当地的农业特征,形成特色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普惠金融特长和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
注重政策培育,推动改革突破。
在与大型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区域中小金融机构目前还是处于弱势,尤其是一些历史包袱的存在,制约着其快速健康发展。要实施金融人才支撑战略,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要不断调整产业政策,扶持区域金融产业发展。加快农村金融的改革步伐,特别是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步伐,尽快摆脱历史包袱的束缚,打造涉农金融服务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