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1、什么是操作风险,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答:操作风险指银行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必须做出补偿或赔偿;法律文书有漏洞,被人钻了空子;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黑客侵袭;通信、电力中断;地震、水灾、火灾、恐怖袭击;等等,所有这些,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
防范操作风险,要从强化内控建设,完善有关规章,优化业务流程,培育全员内控合规文化入手,提高监督效率,消除安全隐患,降低案件发生机率。
1.确立风险防范的理念,使遵守规章制度成为一种文化
2.深入推进基础管理工程
3.加强对各类问题的查处和整改,加大违规处罚的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4.加强内部控制,推进业务流程整合
5.加强重要部位、重点岗位的监督,防范操作风险
6.建立案件情况通报制度,加强案件管理,提高防范案件风险水平
7.建立案件风险防范体系
问题2、什么是信用风险,如何防范信用风险?
答: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如下:
健全信贷制度。认真开展贷款资格认定及信用等级评定,逐步由控制单笔信贷风险向控制客户风险转变,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
2.正确把握贷款投向。按照“追求效益化,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要求,谁的信用程度高,谁能够赚钱,就给谁放贷;谁不讲信用,没有效益,就不能给其放款,而不能一味强调所有制形式。
3.切实盘活信贷资产存量。顺应国企改革、改制、改组的要求,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落实好债权债务;帮助企业传信息,找市场,促其扭亏为盈。
4.加大清收贷款力度。对偿债有望的企业,应加强合作,实行跟踪服务,加强收益监控,达成还款共识;对偿还难度大的企业,要保持经常接触,设法清收;对赖债的企业,要诉诸法律解决。坚决抵制假破产、真逃债,防止国有银行资产在企业破产中流失。
5.实行贷款“三岗”分离、审贷分离制度。 建立双线横向的分散化决策机制,完善贷款发放和管理的后续评价制度,把每一笔贷款置于相互制约之中,将信贷风险管理渗透到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和各个部门、岗位。
6.完善贷款风险分类、预测、预警和化解处理机制。
问题3、简述针对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贷中的信用评级体系?
答: 信用评级是信用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在进行评级时,应用的规范比较原则且过于简单,只是一些粗略的方向指引,操作性不强;并且我国没有相应的民法典,私有企业业主的所有权没有得到有力的保护;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中的评级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长期信用评级和短期信用评级
长期信用评级代表了一个银行对长期债务的清偿能力,包括对本国和外国货币存款的支付能力,包含的因素有内在财务实力、主权转移风险以及外界(如政府、监管机构和同业)的支持等。
短期信用评级表示银行对其短期存款和其债务的清偿能力,共分四级,分别是Prime-1,Prime-2,Prime-3和Not-Prime四级。
(二)财务实力评级
财务实力评级要评估的是银行的财务基础,业务和资产的多样化,要回答的问题是:这家银行将来需不需要的第三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