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概念
不同学派对通货膨胀的看法
论述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
论述中国式的通货膨胀防治
内 容 摘 要
当前国内通胀形势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2007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显示出良好效应,CPI的下降已接近今年的控制目标,但整个通胀过程并未结束。随着美国雷曼兄弟投资公司的破产,其对全球经济的巨大震荡也必然对国内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全面把握当前通胀形势,冷静应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稳住阵脚,既有条不紊又富有弹性地实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论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二、不同学派对通货膨胀的看法
“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实际货币需求量”是通胀的根本原因,不同的学派对这个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论
“需求拉上”通货膨胀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出现得较早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所引起的。即因为物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可以得到的供给,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换句话说,当消费者、企业、政府的总开支超过可得到的总供给时,“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就会发生。
在西方经济学中,所谓需求,是指人们持有的货币对商品和劳务所形成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此,在谈到总需求的增加而形成通货膨胀时,自然涉及到货币供应量增加的问题,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如何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呢?
凯恩斯主义学派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和流动偏好理论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不会直接影响物价,而是首先使利息率降低,从而投资增加;投资增加通过乘数作用,又使消费增加,随着投资与消费增加,社会总需求便增加。
凯恩斯学派认为,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是否会引起物价上升和通货膨胀,还需视供给的情况而定。这里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如果社会上存在着丰富的还没有被利用的资源和大量失业,总供给弹性很大,这时即使货币量增加使总需求提高,但生产可以扩大,因而物价不会上涨。第二,在经济扩张到了一定阶段,以致有些资源和技术变得稀少的情况下,这时生产扩大会使工资和边际成本增加,物价水平将会上涨。但由于这时生产仍然有所扩大,致使物价上涨幅度将小于货币数量增加的幅度。这时货币量的增加,将部分引起生产和就业的增加,部分引起物价上涨,这被称为“半通货膨胀”,第三,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由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引起需求的增长,遇到了没有弹性供给,物价将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加而成比例上涨,这时便出现了真正的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进通货膨胀论
自5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经济学界流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论。即认为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根源于供给或成本方面,即使总需求不变,但因生产成本增加,物价也被推动而上涨。西方经济学家将这种理论称为“新的通货膨胀”理论,它又可分为两类:
1.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论。这一理论认为,物价上涨的原因在于工资率的提高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存在着力量强大的工会,工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劳动市场的工资水平,并使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的增长率。由于工资提高,引起产品成本增加,导致物价上涨,如此循环往复就造成了工资——物价“螺旋”上升。引起“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2.利润推进式通货膨胀。这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可以提高价格以增加利润。通货膨胀是由于利润的推动而产生的。尤其是工资增加时,垄断厂商以工资的增加为借口,更大幅度地提高物价,使物价的上升幅度大于工资的上升幅度,其差额就是利润的增加。这种利润增加使物价上升,形成通货膨胀 (三)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纯粹由需求拉上或成本推进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不常见的。长期以来,现实的通货膨胀,大都是由需求与供给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通货膨胀过程可能从一般的过度需求开始,过度需求引起物价上涨,从而促使工会要求提高工资率,这样成本推动力量就会发生作用,引起更大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可以从成本推进开始,如在工会压力下提高工资或为了追逐利润而减少供给,但如果不存在需求和货币收入水平的增加,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将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工资上升意味着产量减少和失业增加、终止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因此,纯粹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不存在的,纯粹的成本推进也不可能产生持续的通货膨胀过程。在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的是需求与供给同时发生作用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社会经济中各部门结构性因素变动导致各经济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通货膨胀。这种理论认为通货膨胀起因不在于需求增加或成本上升,而在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社会可能从不同角度划分成许多部门,各个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速度各不相同。那些能够大量应用最新技术成果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比较快。在其中工作的劳动者工资也增加得较快。但其它部门的工人要求按“公平原则”也提高工资,并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于是那些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甚至没有提高的部门的劳动者工资也跟着提高了。这就使社会的货币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而形成通货膨胀。具体地说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需求转移型通货膨胀。即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一部分需求转移到其它生产部门,而劳动等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这样需求增加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上升,而需求减少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具有一定的刚性,未必相应下降,因此物价总水平上涨。二是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即产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等是不相同的,但两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却趋向同一,加上价格和工资的刚性,就引起了物价全面上涨。三是所谓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也称斯堪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对于北欧一些开放经济的小国来说,经济结构可以分为“开放部门”(生产出口产品)和“隐蔽部门”(不生产出口产品)两大部分。因为在国际贸易中,小国一般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世界通货膨胀会通过一系列机制传递到小国的开放经济部门,首先引起开放部门的物价上涨,然后又引起隐蔽部门的物价上涨,进而导致全面通货膨胀。
三、论述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
所谓通货膨胀,简单地说,就是财富的增加速度慢于货币的增加速度。制服通胀是一场赛跑游戏,解决的办法除了降低货币的增速之外,就是提高财富的增速,使之高于货币增速。而这就需要对制度性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使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高效的、能创造更多财富的企业。
为了抑制通胀,我们需要的是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创造出机制,让市场越来越多地对资源配置发言,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让越来越多的政策选择充当市场的代言。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的功能,要从反经济周期转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00亿建设国债项目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发展倾斜,向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 其次,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货币政策作用相应上升、重要性加强,财政政策将不再担纲宏观调控主力。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导地位转换的背景下,为保证新一轮经济平稳增长,央行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增幅,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窗口指导,控制投资过快行业的信贷规模,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引导社会投资预期;必要时,小幅上调贷款利率,抑制投资过快增长。 第三,积极发挥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一是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二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粮油播种面积。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油供求。三是大力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项目建设应适度超前。四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投资权直接下放给企业,加强市场机制引导投资的作用;国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调控企业投资方向。通货膨胀就是货币供给过多。货币供给过多,既有货币需求者方面的原因,也有货币供给者方面的原因。就需求者来说,他们总是拼命地要,迫使供给者不得不给;就供给者来说,他们常常是无条件地给。这种拼命要的需求者与无条件给的供给者凑合在一起,其结果就是通货膨胀。因此,要抑制通货膨胀,必须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入手,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在货币供给系统和货币需求系统建立起三道“闸门”,使需求者不是无限制地要,而是有节制地要,只有当贷款运用的预期利润率大于利息率时才愿要;使供给者不是随便给,而是有条件地给,只有当借款者还本付息有保障时才会给。
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包括调节税收结构:一是减税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财富的创造效率;二是调整税收结构,使税收从交易环节的雁过拔毛转向鼓励高效地创造财富的企业和地区,向二次分配的公平转向。
四、论述中国式的通货膨胀防治
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分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钱多货少”。有人认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摆脱了商品长期紧缺的阴影,市场繁荣,无所不有,不会出现“钱多货少”的情况。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它反映了我国消费品和投资品市场百业兴旺的现状,但是忽视了通货膨胀与紧缺经济不是完全对等的经济现象。西方发达国家不是紧缺经济,市场长期处在商品供给相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但是仍然会出现通货膨胀。我国经济现在也已经摆脱了商品紧缺的影响,一般不会再出现过去那种商品紧缺性的通货膨胀,但是不能绝对避免商品相对过剩情况下的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经济中货币流动性过大,货币投放的速度过快,以及流动性大的货币(现金和活期存款)增长偏快,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加大,存在着物价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因此,要防止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而防止通货膨胀首先要把着力点放在防止经济过热上面,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这两个“防止”虽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也各有特点。防止经济过热,主要应该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过多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住宅需求、股票需求的拉动作用。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多次采取紧缩银根的措施,有些措施已达到历史上最严厉的程度,这对于防止通货膨胀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采取的措施见效还不是很快,主要原因是:我国近几年货币增发过多主要不是银行主动投放的,而是由于外资流入过多,顺差过大,被动投放的;企业投资欲望强烈也不仅是银行贷款较多,而是由于企业利润增长较快,自有资金充裕;政府投资较大,也不仅是一般性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而是由于政府批地收入较多,城市建设搬迁规模过大造成的。因此,防止经济过热不仅要紧缩银根,而且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及外贸双顺差的增长过度、企业利润增长过度和政府土地开发过度这三个“过度”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见效。因此,经济增长偏快要逐渐转慢,经济热度要逐渐降温。 对于第二个防止,也应该根据经济发展中新的情况,采取新的措施。首先明确防止通货膨胀要建立在防止经济过热的基础上,只有经济过热的隐患被消除,物价稳定才有牢靠的基础。其次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直补标准;发放生猪补贴和油料、奶牛良种补贴,稳定农业生产,保证价格上涨较多的农产品能满足供应。第三要利用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条件,扩大进口一些在国内市场价格高、国外市场价格低的产品,调节市场余缺。同时,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关税,控制国内涨价商品出口。第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对串通定价、合谋涨价、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按《价格法》查处。加强对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包括“两限”商品房价格和廉租房租金的监管,落实和完善商品房价格管理政策。 在控制物价上涨时,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是:要处理好合理的物价上涨与防止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物价上涨或下跌,虽然受到国家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影响,但也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资源性产品和环境保护价格(收费)偏低。无论是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少的国情相比,还是与其他国家相比,劳动者报酬和不少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价格都偏低。这也是造成我国外贸顺差大,国际游资流入过多,企业利润过高,国内消费力不强的深层次原因。要靠提高劳动者报酬,深化资源性产品和环境保护价格(收费)改革,提高相关价格和收费标准来促进节约,减少浪费,逐步提高国内消费率,缩小外贸顺差。所以,合理的价格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和价格上升是必不可免的。关键是要把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物价的表面稳定。要实现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高增长和低物价,这是新的形势下宏观调控的难点。需要综合运用货币、财政、国际收支(外汇、外资)和价格政策,尤其是要运用好外汇政策,处理好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
表面上看起来,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因此,要防止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通胀的发生,似乎可以从紧缩货币入手,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比如,提高银行利息率和 证券的收益率,防止居民从银行和证券市场大量变现,导致大量现金流入市场;收缩货币供应,减少信贷额度,控制基建投资;鼓励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内市场对货币的需求,等等。应该说,这些措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治标不治本,而且它们或多或少会降低经济增长。对中国式通货膨胀,必须要深入到分配结构里去,解决由分配结构失衡引致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分配问题是一个制度问题,是由转轨时期的体制、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缺陷共同导致的。也因此,必须从上述方面着力,打破垄断,完善市场竞争,改变收入分配中的资本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建立一个机会公平、权力公平的制度。公平收入分配是最终解决我国内需不足和通货膨胀的唯一出路。
参 考 文 献
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