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文采用递进的逻辑观点,首先通过经济与金融的相互关系,介绍了经济——金融的决定关系,通过经济体制、产权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方式进行了阐述,并通过经济总量和结构方面的成因进一步做了解释。第二、介绍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撑和促进作用,通过对金融这种特殊的经济形式的分析,解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二者结合,辨证地分析了经济、金融二者的关系。
第三介绍了经济杠杆的重要作用, 阐述了重视金融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充分维护金融利益,调动金融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后引入正题,介绍了充分发挥央行职能,努力提高金融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意义。通过努力适应央行职能转变,切实维护金融稳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努力降低不良资产,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等方式手段,进一步支出央行发展的方向。
目录
一、 经济决定金融2
(一) 经济体制决定金融体制2
(二)经济总量决定金融总量3
(三)经济结构决定金融业务结构4
二、 金融对经济有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4
2金融联系广泛4
3、金融作用重大5
4、金融稳定重要6
三、要善于运用金融杠杆 充分发挥其作用6
1、重视金融工作,增强金融意识,丰富金融知识6
2、关心、维护金融利益,充分调动金融部门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6
3、注重借助于金融,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7
四、要充分发挥央行职能,努力提高金融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7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振奋人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为中央银行职工,正确理解经济与金融关系,发挥金融核心地位作用,带头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改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作出积极的努力。
中央银行要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必须要准确和深刻理解经济和金融的关系。而经济与金融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不断思考和实践的主要方面。在当今经济、金融全球化快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的情况下,正确理解和认识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对于准确把握经济金融发展规律和金融现象、加速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的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江泽民同志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在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风险往往是金融危机’,‘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金融安全,最终就没有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发展有巨大支撑作用。但在实践中看,我们经常碰到地方政府埋怨金融机构不贷款、把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归咎于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不够;而金融机构往往仅从眼前利益出发,脱离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业务经营和管理上,取舍脱节。经济与金融不能相互协调发展,实现共赢和多赢。这说明在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或至少不能完全正确理解。为促使大家更好地了解两者关系,促进经济、金融双赢局面的形成,本文仅就个人观点谈谈对经济和金融关系上的认识和体会。
经济决定金融
经济体制决定金融体制
金融,从狭义上说是资金的融通;从广义上看是服务于人们生产生活而形成的货币、货币制度、资金运动及其载体(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而发展。金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金融在经济中重要性越来越高,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就两者的关系看,经济决定金融,而非金融决定经济。这是因为:
一是经济市场化程度决定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即经济体制决定金融体制。金融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生产关系的范畴,它服从、服务于经济。则金融体制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体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就决定了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不能超前,但也不能滞后。在单纯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体制与之相适应,也必须是计划金融体制;在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体制也必须是市场经济体制,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保持和经济体制“与时俱进”。金融体制超前带不动经济发展,滞后会明显拖经济发展的后腿。
二是经济产权制度决定金融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即所有制制度,是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经济的产权制度决定金融的产权制度。从整体上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水平,不同地区、行业等生产力水平决定该地区和行业等的生产关系。则,不同生产力水平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关系和产权制度。因此,与之相适应,金融产权关系也应有不同形式。
三是经济管理方式和水平决定金融的管理方式和水平。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决定金融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如果经济管理方式为计划和行政方式,那么,金融管理就不能按照市场方式去经营和管理,否则,超前的金融就不能服务于经济发展,金融的市场调控手段和方式,反而会削弱货币政策(金融)的效果;反之,经济管理方式是利用市场方式和经济手段,那么,金融经营与管理就不能用行政方式和手段。否则,金融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阻滞因素。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1998年以来的中央银行宏观货币政策效应(效果)与预期货币政策目标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在货币政策本身,而在货币政策所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部分微观经济主体(金融机构、企业、居民个人)、特别是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趋利性不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造成的。
(二)经济总量决定金融总量
一个地区金融总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经济总量。经济总量大的地区,金融总量就大,反之,金融总量就小。从实践中可以知道,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总量大,金融机构所吸收企业、个人的存款额就较大,相应的该地区对信贷资金需求量也较大、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较高,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也就较大。反之,则较小。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与金融总量,存在着内在的数量关系,如:GDP与金融机构存款,从金额上看,大体相当,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
(三)经济结构决定金融业务结构
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决定金融业务结构。第一产业发达,二、三产业欠发达的地区,也就是通常说的农业地区,其金融业务主要表现为存贷款主要来源和服务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具有明显的农业金融特征。而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主要来源和服务于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具有明显的工业化、现代化金融特征。
金融对经济有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经济决定金融,但金融对经济有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在一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有时会起决定性作用。对此,邓小平同志有精辟的表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也有详细的阐述,我们要准确掌握其内涵。
1、金融是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货币是金融的主要内容之一,自从人类发现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以后,人们对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的表述方式多固定于货币形式。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基本变成唯一方式。如:一个国家、地区或微观经济主体经济总量、经济收入、财富拥有量等,均以货币单位(元)表示,而不是以多少头牛或其它实物形式表示,而且相当部分财富被以货币形式拥有。
2金融联系广泛
一是金融联系社会各阶层和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既是社会人,又是经济人、金融人。每个社会阶层、每个人几乎每天都与金融打交道或有关系,都成为金融关系的重要环节,都是金融关系人。金融就成了社会、经济关系的“联系桥梁和纽带”。
二是金融信息是经济信息的核心。现代经济的各种活动、活动的各个层面与环节及其变化情况均以金融活动为载体、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金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直接、最全面、最及时的集中反映形式。了解了金融,就了解了经济及社会状况,也能发现社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能够为及时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和结构、制定社会经济改革政策提供最主要的参考依据。
3、金融作用重大
由于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金融工具、特别是货币政策工具是社会财富调整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因此,金融就成了决定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主要工具、国家之间关系交流的、国际间财富分配等的重要方式。
(1)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核心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对市场各类资源的配置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是起到决定性影响的因素。金融投向决定市场资源流向并影响市场资源的价格水平和使用程度。
(2)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宏观调控手段。金融是调节宏观经济的主要杠杆,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工具和基础,特别是金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税收等政策一道,构成国民经济的主要调控手段。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情况看,金融(工具)、特别是利率政策成为最主要的经济调控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快速发展,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工具运用水平的提高,金融调控手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金融是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手段。金融工具不但是经济调控手段,而且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金融工具的调整,会促使金融产品价格变化,从而实现社会存量财富和增量财富的再分配。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货币当局利用货币政策工具的社会存量及增量财富的再分配功能和社会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性,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微观经济主体存量及增量财富水平,促使微观经济主体实施货币当局预期的经济决策,从而导致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某些经济要素总量及结构发生预期变化,最终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财富在分配的过程。
(4)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一是金融是促进国际间交流的主要媒介。在国家间经济和文化交流中,金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金融的服务,经济的全球化就失去了基础,其它的交流也就会变得更加艰难。二是金融、特别是货币是一个国家占有其它国家财富的主要手段,也是影响其它国家社会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稳定的主要方式,是实现政治、军事等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
4、金融稳定重要
金融稳定是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影响该国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主要因素。金融联系着社会各阶层和千家万户,是社会微观经济主体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媒介及受托人。社会微观经济主体财富均以货币形式衡量,货币币值的稳定直接影响财富拥有量;金融机构能否正常运转及其支付能力,直接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生产生活和其货币财富安全性。特别是居民的储蓄存款,是居民个人已拥有社会存量财富的主要占有方式,是关系到居民个人及其供养对象未来生存、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一旦安全上受到威胁,居民可能会不顾一切地采取过激行为,会给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和发展、金融机构正常运转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加速对外开放的情况下,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步入了新高度、新平台,由此而引起国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增加,原来以堵为主的政策变成了堵疏并举的政策,主要贸易国的政治、经济、金融、市场、资源、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将成为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和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将成为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重要外部因素。
三、要善于运用金融杠杆 充分发挥其作用
1、重视金融工作,增强金融意识,丰富金融知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促进手段,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现实情况的直接反映和表现形式,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充分认识到金融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金融意识和金融安全意识,努力学习现代金融知识,不断提高金融知识水平,勇于并善于运用金融手段,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党政干部素质的要求,提高对经济工作的把握、判断、调控能力和水平。
2、关心、维护金融利益,充分调动金融部门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明确在金融工作中的定位,真正关心支持金融工作,进一步加大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力度,加大经济环境整治力度,强化社会信用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金融运行环境;依法规范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中小企业改制和市场退出,坚决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金融机构债权和其它合法利益;协调有关部门,为金融机构办事实、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在当地开展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金融环境,把留住和吸引金融企业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从现实看,金融机构频频撤出的地方,一定是经济发展落后、信用环境差、地方领导对金融工作不重视不支持的地方。
3、注重借助于金融,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而其基础均需依赖于金融投入和金融服务,因此,金融投入量和服务水平就成了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也是企业,也要讲求投入、产出,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地方政府要消除制约金融机构开展贷款营销的各种因素,努力搭建银企沟通的平台,促进银企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各种收费水平,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克服“惧贷”现象、扩大信贷投入,支持企业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同时,针对我省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督促各级政府重视农村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建设,加强对创建农村金融安全区工作的领导,大力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活动,支持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信用社风险的降低、经营状况的改善,实现我省农村经济、金融协调健康发展和双赢局面的形成。
四、要充分发挥央行职能,努力提高金融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充分发挥中央银行职能,切实维护金融稳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一是要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促使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要。二是要加强信贷监督,严格控制新的信贷风险。按照货币政策的意图,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投量、投向和进度,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监测。对信贷资金集中度较高的行业要进行深入调研,适时进行风险提示,防止信贷资金盲目投向重复建设项目和高风险行业。三是要理顺关系,努力维护金融稳定。要加强与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宏观经济部门的沟通,建立健全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反映经济发展、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机构营运等状况,定期持续地对金融机构准备金、备付能力、资金运行、资产质量实施监测,及时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进行预警,确保经济金融稳健运行。
2、努力降低不良资产,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各金融企业要始终坚持发展的观点,切实更新经营理念,不断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健全奖惩对称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指引》的规定,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操作程序,认真贯彻中央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在发展中化解和降低金融风险,不断拓展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金融资产风险管理,拓宽工作思路,创新方法,积极采取现款收回、债务重组、法律诉讼、呆帐核销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清收和盘货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提高资产质量。
资 料 来 源
1、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2年11月8日;
2、戴相龙 《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修订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9月第二版;
4、陈小云 《中国人民银行干部法律知识读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