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农村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农村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壮大县域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内 容 摘 要
特色经济已成为一些县域经济的支柱,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活力所在,但目前农村金融支持县域特色经济和民营企业与其社会贡献度很不相称。本文选取桂平市特色经济为例,剖析中西部地区制约特色经济发展的原因,提出改善和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对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思考
立足桂平市(县)的探讨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壮大县域经济”是针对我国县域人口基数庞大,县域国土面积广阔的特殊国情提出的一种发展新思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环节,在县域经济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但是目前存在着诸多金融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本文选取中西部地区广西桂平市(县)为例,就该市(县)农村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现状,分析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存在问题,借以探讨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的对策。
一、桂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桂平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珠江中游浔、郁、黔三江交汇处,广西境内最大的冲积平原,是广西区内的一个新兴县级市。1999年以来,桂平市委、市政府从本市的实际出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0.02亿元,同比增长15.5%,财政收入3.47亿元,增长20%,县域特色经济占全市国内收入73.98%[1],并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一)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快,形成多个特色经济作物基地。两年来,桂平市委、市政府先后在南木、马皮和麻垌等乡镇建立起了“本市优质谷示范基地”、“桂平市优质水果基地”、“马皮龙眼低产园改造示范基地”和“金田黄沙鳖养殖示范基地”等10多个科技调整示范基地,种植优质谷、良种辣椒、优质荔枝和龙眼,养殖瘦肉型猪、三黄鸡、罗非鱼、黄沙鳖等。其中,2004年建成了1500亩的石咀小汶生态农业示范园、蒙圩官桥蔬菜基地以及西山、马皮茶叶基地等一批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水产养殖形成了黄沙鳖、罗非鱼、优质高效鱼类三大优势养殖品牌。全市调整种植结构后的50多万亩种植基地产值7.2亿多元,所种植的210万亩优质谷增收4.35亿元,畜牧业产值13.3亿元[2]。
(二)撑起企业龙头,带动县域工业发展。该市在国有工业、乡镇企业中积极开展技改和开发引进高新科技,全市先后涌现了广西源安堂药业有限公司、桂平市华联实业有限总公司、广西中和兽药厂等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并研制和开发了如“肤阴洁”、“禽炎康”等一批有着广阔市场的高新产品,同时,桂平市还以科技为引导,逐步壮大制药、酒精、铸造、矿业加工、建材、食品和服装、针织七大产业。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2.34亿元,同比增长68.68%,实现利润总额2420万元[3]。
(三)农产品附加值加工工业发展迅猛。桂平市以中国一绝-罗秀米粉、社坡腐竹、金田淮山片、麻垌荔枝干果和西山茶叶等农产品加工声名远扬,产品创销海内外。一批上规模加工企业如万德米业、坤锦禾食品、富多士荔枝深加工企业逐步形成品牌。这些加工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430元,同比增长10.8%[4]。
二、农村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总量与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抑制县域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该市金融业借款投向主要集中在个人住房消费借款上,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有弱化趋势,借款存量下降,存贷比例也逐年下降,而农村金融各机构的上存资金却是逐年增加,对特色经济的借款增幅不大,与特色经济在地方经济贡献度差距较大,总体上县域借款投入偏少,资金供应不足。(1)从投放量看,2004年该县累计发放贷款15.5亿元,占当年GDP的30.9%,比例稍偏低。(2)从增长情况看,信贷总量增长速度较慢,与特色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对称,1999年以来贷款平均增长10.8%,仅比GDP高出2个百分点,且贷款集中在少数优质企业上,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极少。(3)从农业看,2004年末该县农业贷款余额4.18亿元,占辖区新发放贷款的13%,占人口总数80%的农村人口获得13%的金融资源,杯水车薪,农民无处问贷,助长一些乡镇高利贷的死灰复燃[5]。
(二)农民贷款难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难度大。
该市总人口有165万人,近80%为农业人口。从最近3年农民收入情况看,增长缓慢,边远山区的农民还比较贫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30元,比上年增长10.8%,仍然处在低水平状态,农民实现的收入大多是靠出卖初级农产品、外出打工等方式获得,收益率低,且受市场变化而起伏。农产品形不成规模,加工跟不上,附加值低,缺乏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县域经济也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
(三)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农民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问题突出。
县域经济发展不外是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问题。近年来,中小企业资金紧缺、农民贷款难仍然存在。2004年该市各项存款51.5亿元,贷款余额21.7亿元,存贷差30亿元,扣除准备金、备付金、邮政储蓄资金外,约有10.5亿元的富余资金难寻出路而采取了上存[6],另一方面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缺乏生产经营资金,由于难以符合条件而得不到借款;中小企业抵押资产和担保能力都较低,而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而出现了“恐贷”;对于广大农民来说,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加快,收缩了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的“洗脚上田”,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局面,据统计2004年该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87867万元,占该市金融机构41.06%[7],对于农业人口占比例大的县市来说,农村信用社贷款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贷款难和难贷款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三、农村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现行的信贷管理僵化,信贷投入不足。
制约金融对县域经济信贷支持的主要因素有:一是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功能失调。目前,该市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工、中、建行的乡镇一级网点没有,农行也加紧对大部分乡镇级机构网点撤并,农村信用社成了支持县域经济的主力军,但因其沉重的历史包袱,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受到了约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真空”。二是贷款担保机制不健全,中介机构收费过高,县域经济中不少企业有效资产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的要求,而地方有关部门未能引导建立按市场机制运作的贷款担保机构和农业生产政策性保险基金等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支持。此外,在部门垄断和局部利益驱动下,社会服务中介对抵押贷款登记评估收费偏高,加大融资成本,导致企业和个人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出现,致使特色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受到影响。三是严格的贷款追究责任制度和对信贷员激励机制不健全,挫伤了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不利于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和拓展信贷市场。
(二)农村金融机构功能萎缩,金融服务乏力。
县域金融机构撤并收缩,政策性支农传导主体功能弱化。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逐步实行,边远地区县域机构网点大幅收缩、不断裁员,服务功能相对弱化,使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在种类和质量上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如桂平市(县)城区,2000年有36家金融机构网点,现在只有27家,减少36%[8]。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洗脚上田”贷款权限上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随着粮棉油市场的逐步开放丧失了农业开发信贷应有的政策性作用,成了农业“收购银行”,唯一真正能发挥传导支农政策的农村信用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农支三农”的局面,使广大农民享受不到金融机构的便利服务。
贷款权上收,严格的受信权限使县域机构变为“存款银行”。随着机构的调整,信贷管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贷款权限上收,乡镇农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县运行甚至县市级支行缺少贷款自主权,其他商业银行工、中、建行等,上级行对资金统一调度,这些县域机构吸收的存款不断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使得本来就缺乏资金的县域经济得不到扶持,一些保留的商业银行县支行除发放足额抵押的个体工商户短期贷款外,对县域的中小企业和开发型项目申请的贷款无权自主审批,客户每申请一笔贷款都层层报批,费时费力且条件苛刻,使得一些发展前景好的项目难得到贷款。
县域资金流失严重,使农村金融服务乏力。农村资金流失有两种途径,一是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特别是抢走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削弱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支农力度;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一些机构,仅仅成为上级行的存款银行,如,该市农行目前存款余额为147769万元,贷款余额为39519万元,存贷比例26.74%,存贷差108250万元[9],另外,贷款“农转非”也卷走了大量农村资金。
(三)农村金融服务错位。
1、贷款投向不合理,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一是从信贷结构上看,工业贷款比例偏低;二是商业贷款萎缩;三是农业贷款投入严重不足,相反贷款的增长点集中在个人消费贷款和交通、水电等大型基础工程的中长期配套贷款,对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发放较少,自从2004年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关于限制部分过热行业贷款投放后,这种贷款投向结构性不合理有行改善。
2、信贷营销机制未完善,影响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当前,很多金融机构建立了信贷人员对贷款“三包”即“包放、包收、包赔”,以及终身责任追究制,大额有问题贷款要受到撤职或开除的处罚等,使信贷员形成“恐贷、惧贷”心理,这种高压下的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信贷风险的产生,但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信贷员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对贷款能及时收回、产生经济效益的人员没有制订相应的奖励,助长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形成,挫伤了信贷人员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3、县域经济效益差,农业保险的缺失,加上社会信用缺少等原因,致使种、养业贷款风险加大,不良贷款占比大,占用大量资金,影响资金的循环使用,弱化了信贷支持力度。
4、部分金融机构存在“贷小而不为”观念。在效益驱动下一些金融机构认为对优质企业发放一笔大额贷款比发放多笔小额贷款成本低,易管理、风险小,于是争相垒大户,从而形成了“小企业吃不饱,大企业吃不了”的局面,一旦出现风险,整个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损失。
5、服务手段落后,方式陈旧。县域金融机构结算手段落后,农村信用社尤为突出,首先结算方式单一,只能办理简单的支票、结算业务,无法开办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而目前90%的异地结算业务是通过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进行的;其次没有开通直接联行汇划渠道,在办理异地结算业务是通过这种汇票进行的。
四、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壮大县域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一)建立和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信贷支农功能。
要从加快金融体系建设入手,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多元化的市场体系,鼓励农村金融市场适度竞争,以此适应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1、通过政策和制度安排,明确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支农工作的重点和分工。一是农业银行姓“农”要名实。尽管农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按商业化运作,但不应脱离农业专业追求利润,可考虑侧重支持农业生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带动高效农业和优质农业发展;二是把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真正办成“农业发展”的银行,即是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调整和放大农发行职能,赋予其承担办理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国际金融机构农贷转贷业务,同时围绕粮食产前产后领域,开办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粮食市场基础设施贷款等。三是加快农信社改革步伐,把之改造成主要为“三农”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在县级金融市场所占份额将近一半,对县域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改革,使之把资金投放重点在带动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上,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扩大适销对路、有特色种养业,大幅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作文章,以适应县域经济多品种、多元化要求。
2、要以建立区域性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为切入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改变当前银行办企业的局面。
3、完善保险市场。鉴于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农业又是高风险行业,因此,应该建立对农业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对农业损失补偿;各级地方财政还可以探索地方财政以贴补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农业险种。
4、建立规范的信托机构,一可以通过信贷的方式,提高银行大量抵贷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变现过程中的损失;二可以为广大群众提供较好的投资渠道;三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托类的服务,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二)改进和完善信贷管理办法,切实改进金融服务。
首先,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县域商业银行要强化信贷职能,争取上级行适当放宽信贷自主权。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将县支行划分级次,合理确定基层行的授权、授信额度,给基层行适当的信贷调控余地,增强其开展贷款营销主动意识,简化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尽可能减不必要的环节,除大项目、大额贷款要经信贷小组谁论证外,小项目、一般流动资金均应由基层行决定,以强化基层行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农村信用社要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为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推广创建信用村(镇)活动,评定信用等级,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幅度。其次,制订科学的激励机制。实行信贷营销人员收入与绩效挂钩,合理划分贷款责任,使其更为科学合理,更能体现促使基层行“提高资产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 的原则,使营销人员更能制定切合实际、科学的信贷决策、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克服单纯依靠评级结果发放贷款的做法,扩大贷款营销面,培植“信贷效益”的增长点。同时,要适应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贷款小额、零星、频繁的特点,探索建立适应小额零售贷款的管理办法,开发多种形式的抵押担保贷款品种。
(三)改革农村金融政策解决农村资金紧缺问题。
金融与经济是息息相关,只有壮大县域经济,农村金融才能兴旺发达。因此,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在税收、资金、利率等方面向农村金融实行一定的倾斜,通过调整相关经济金融政策,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以达到壮大域经济的目的。
一是增加贫困县扶贫贴息贷款额度,有效支持贫困县经济发展项目的启动。二是制定金融部门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规定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的农贷比例,适度延长“三农”贷款期限,对农贷造成的本金损失给予适当核销。对于农村金融主力军服务对象为弱质产业,国家应给予农信社减征或免征营业税。对农户家庭发展种养的小额贷款利率浮动作严格限制,并给予适当利差补贴,保护农信社利益和减款农民负担并举,提高农户贷款的积极性;三是对农信社因体制及历史原因形成的呆坏帐划断时限,分期逐年核销,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增强农信社抗风险能力;四是建立保险补偿机制,建立农业生产政策性扶持基金,适时推出代办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农业生产风险财政补贴制度和建立严格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五是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制度,改革现行邮政储蓄存款管理办法,促使邮储在县以下吸收的资金回流,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按一定的比例“返还”农村市场。
注释:[1]、[2]、[3]陈立雄,《桂平市全面实施科技兴市加促经济发展》,新华网(://.gx.xinhuannet.com/)。
[4]黄志光,《政府工作报告》,2005-3-3。
[5]、[6]、[7] 、[8]、[9]人民银行统计数据。
参 考 文 献
①王华峰,《发展县域经济的金融方案》,《金融时报》,2004年12月9日(11版)。
②蔡春辉,《阳西县特色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思考》,《南方金融》,2004年第8期,50页。
③赵志华,《论县域金融服务中的深层次利益冲突与体系优化》,《金融研究》,2004年第9期,145页。
④王国庆、王升,《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金融参考》,2004年第7期,78页。
⑤韩玉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中国合作金融网(://.ccf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