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论
二、本论
(一) 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
(二) 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及问题
(三) 商业银行“三性”原则下的发展思考
三、结论
内 容 摘 要
中国金融业虽然在这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但展望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体系运行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金融领域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犹存。
一、序论
银行作为一个企业获取较高的收益是其经营的目的。银行的营运资金绝大部分来自存款,保证提存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银行维护信用,扩大存款的必要条件,同时尽量满足客户正常的贷款要求,是维护和发展客户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银行必须保持足够的支付能力或资金的流动性。银行资金绝大部分是以贷款形式运用出去的,而相当部分用于证券投资,这些资金的收回有无保证,不仅关系到银行的安全和盈利,也关系到存款人的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因此银行总是选择那些风险低,收回把握大的资产,以保证资产的安全,所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但三者不是并行不悖的,它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如何解决这三方面的矛盾或者协调三性原则,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商业银行的管理艺术。
二、本论
(一) 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是指“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这“三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也是商业银行进行日常管理的三个原则。商业银行的这“三性”目标是由其经营的特殊商品——货币商品的特殊要求以及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具体来说,(1)安全性就是要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其资产、负债、利润、信誉等方面的影响,他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发展。(2)流动性就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3)盈利性目标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费用换取最大的经营成果。
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
1、统一面: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基础。
2、矛盾面:
(1)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之间呈现正相关。流动性较大的资产,风险就小,安全性也就高。
(2)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与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盈利性较高的资产,由于时间一般较长,风险相对较高,因此流动性和安全性就比较差。
(二) 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及问题
1、银行业呆坏账水平居高难下
2002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率不断下降,尽管如此,过多地强调这些指标只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扩大信贷投放稀释不良贷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贷款,事实上不良贷款蕴含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不良贷款比率仍大大高于10%的国际警戒线,仅仅是达到了我国15%的监管标准。
2、信贷投放过快潜伏新的金融风险
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也持续高涨,而资本、经常账户的双顺差,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而且贷款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投资大部分流向许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比重增加。由于长期债券市场的缺乏,潜在的金融风险又集中于银行系统。而银行系统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欠缺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过快的信贷投放可能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3、信用体制不健全,金融体系透明度不高
尽管2002年我国颁布了银行业新的信息披露准则,2004年所有银行都须报送按五级标准划分的贷款,信息披露水平和行业透明度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有性、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决策者权责不对称等特性,决定我国银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由于信息的不可得、搜寻成本过高、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场上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观,尤其是涉及公司内部经营、个人收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这种状况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在前几年被认为是风险相对较小、收益较高的优质项目,但近期频频发生的违约现象正在改变这种观念。
4、金融体系与地方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历史原因,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金融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银行业尤其是地方性银行与当地政府之间仍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银行经理、地方政府和商业机构的利益是紧密联系的,地方政府仍然可以通过职权便利对信贷过程施加强有力的影响,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特殊的关系扭曲了中央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改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这要求管理文化从过去的一致管理转移到个人责任管理,即对权力和责任的清晰界定和分割。
(三) 商业银行“三性”原则下的发展思考
1、去年,由于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当前更有必要重新审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问题,及“三性”原则下的发展战略。
2、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营的金融产品都注重它的创新,例如(1)负债业务的创新 。各商业银行通过创新新型负债工具,一方面规避政府管制;另一方面也增长银行的负债起源,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负债业务的创新重要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等;(2)资产业务的创新。1、消费信用,包含一次偿还的消费信用和分期偿还的消费信用。这种资产业务方法已成为大多数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项目;2、住宅贷款,包含固定利率抵押贷款、浮动利益抵押贷款和可调剂的抵押贷款;3、银团贷款(又称辛迪加贷款),主承销行通过组织多家银行共同承担一笔金额宏大的贷款项目来疏散风险;(3)中间业务的创新。1、信托业务,包含证券投资信托、动产和不动产信托、公益信托等;2、租赁业务,包含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杠杆租赁等。金融创新一方面使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得到大大进步,另一方面可以较好地规避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信用风险,为疏散和转移风险创造了新的道路,加强了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以资产证券化为例阐明商业银行实现“三高”目标的可能性
资产证券化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资产收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主体为:原始权益人、特设信托机构和投资者。原始权益人将自己拥有的特定资产以“真实出售”的方法过户给特设信托机构,特设信托机构获得了该资产的所有权,发行以该资产的预期现金收入流为基础的资产支撑证券,并凭借对该资产的所有权确保未来的现金收入流首先用于对证券投资者还本付息。
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利益
资产证券化使商业银行将未来的现金收入提前兑现为现期盈利,而不是按普通的还贷方法每年只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中的一小部分,使资产的流动性得到极大的进步。而商业银行将盘活的资金再投资于其它可赢利项目,势必会增长商业银行的盈利性。
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资产和负债在期限上的匹配失当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将所持有的长期资产提前变现,长期资产和短期负债匹配失当的问题得以化解。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资产是以真实出售的方法过户给特设信托机构的,原始权益人已经放弃了对这些资产的把持权。因此,会计处理上容许原始权益人将证券化的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剔除并确认收益和丧失。由于《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资本占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所以采用资产证券化后,商业银行不仅可以提前收回现金,而且可以把证券化的风险资产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降低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资产总额,进步资本充分率,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方法,通过结构互补,使商业银行“三性”原则之间的冲突弱化,为商业银行实现“高安全性、高流动性、高盈利性”的“三高”目标供给了可能。
资产证券化应当注意的问题
资产证券化之所以具备实现“三高”目标的可能性,在于它具有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换句话说,资产证券化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才干是一个成功的金融创新产品。
(1)被证券化的资产能产生固定的或者循环的现金收入流
(2)原始权益人对资产拥有完整的所有权
(3)该资产的所有权以真实出售的方法转让给特设信托机构
(4)特设信托机构本身的经营有严格的法律限制和优惠的税收待遇
(5)投资者具备对资产证券化的知识、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化融资方法,需要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来保证融资的成功。以上条件中的任何一个不具备,都会使资产证券化面临很大的交易结构风险。所以我们说,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为商业银行实现“三高”目标供给的是一种可能性,要真正实现这“三高”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产品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金融市场具备合乎金融创新产品生存的微、宏观经济环境。
3、国内银行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发展战略定位的思维模式,考虑将竞争不够充分,未来发展潜力大和前景广阔的“三农”市场,定位为“蓝海战略”;以“三性”原则为指导,对于城市业务中竞争尚不够充分,如文化产业予以支持,对于治理结构完善、资本实力雄厚、符合国家产(行)业政策的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并把这些既符合国家政策又有利于自身业务发展的具有战略远见的信贷政策和经营管理战略战术,定位为“红海谋略”;把履行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实施绿色信贷,促进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运用信贷资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策略,定为“绿海策略”。
三、结论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有三条,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其中,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占有核心地位;流动性是清偿力问题,即银行能随时满足客户提款等方面的要求的能力;安全性是指银行管理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这三性要求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比如流动性强、安全性高但盈利能力弱。只能从现实出发,统一协调寻求最佳的均衡点。我国在银行法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是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多外部和内部的寻衅。运用我们的知识,联合实际设计出合适本国国情的金融创新产品,充分运用资产-负债-表外联合管理策略,使商业银行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盈利。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干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住自己的地位,为国民经济建设施展出应有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董玉华,《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5月6日
2、吴琦,《对商业银行“三性”原则之间关系的新阐述》,《当代经济》,2005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