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三、采取的措施
内 容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通海县的个私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也快速健康发展起来,无论从生产规模、行业布局、经营范围还是在资金的投入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作为县域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在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通海县的个私企业进行了调查,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对个私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对通海县个体私营企业情况调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个私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整体实力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不断拓宽。个私企业不仅在工业、农业、饮食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中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已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通海县的个私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也快速健康发展起来,无论从生产规模、行业布局、经营范围还是在资金的投入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作为县域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在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通海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通海县的个私企业取得如此佳绩的同时,其在发展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呢?为此,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对通海县的个私企业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通海地处滇南要冲,早在明清时期,先后发展了纺织、印染、缝纫、糕点糖果、五金修理、酿酒、金银首饰加工等行业,手工业相当发达,且大多以私人经营为主。通海县在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经济文化、人才民风等方面都具有优越的地位,素有“小云南”之称。就其经济环境而言就有其特殊的格局,由于该县的资源环境相对贫乏,原材料严重不足,以致形成了生产的原材料靠外进,生产出的产品靠外销,即形成了“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格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县委、政府“工业强县、农业富民、品牌兴县、协调发展”发展思路的指导下,金融机构对个体私营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正在逐步增强,通海县的个私企业发展迅猛。个私企业从小到大,滚动、快速发展。到 2003年末,通海县个体工商户达6877户,私营企业380户,完成营业收入63.2亿元,增长16.6%,全县非公经济增加值完成13.26亿元,增长28.4%,占全县GDP比重达65.5%,比上年提高了7.1个百分点。全县中小企业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的有42户,其中: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有两户,年营业收入3000—5000万元的有3户。个私企业的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强。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在通海以烤烟、蔬菜、花卉、畜牧业为主导的经济作物比重明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广大的个体农户和农业经营户,利用该县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广大农民精耕细作的种菜传统,实施国家标准化、无公害化的生态建设,不断引进和应用生产、加工、储存、包装等方面的新品种、新技术,把蔬菜产业做优、做精、做强,使蔬菜面积连续六年以年均增加2.7万亩的空前速度发展,在已成为全省、全国蔬菜大县的基础上又向前迈出了新的一步,使蔬菜成为通海县一大新兴支柱产业。2003年金融部门累计发放农业贷款39456万元,比同期增加5775万元,增17.2%。全县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7.4亿元,增长4%,蔬菜产值达3.3亿元,增长20%;花卉产值达1300万元,增长4.1%;畜牧总产值达2.1亿元,增长10%,占农业总产值的29%。
(二)彩印包装业的发展迅猛。在通海,从事彩印包装的个体私营企业较多,且以工业为主。他们立足原材料供应和产品市场“两头在外”的实际,充分发挥城乡工业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先后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促进了通海县工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工业产品已达2000多个,名特优产品逐年增多,20多个产品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县形成了以彩印包装、建筑、建材、机械电器、化工、制药等为主的工业体系。金融部门紧紧围绕卷烟、食品、印刷等领域,积极支持了150户个私企业的贷款需求。
(三)五金制造业的发展颇具规模。通海县历史上就是一个商品集散地,具有悠久的传统技术和丰富的五金加工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小五金个体户和专业村无论从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部门积极发放贷款,从信贷投入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支持了265户五金制造个私企业的资金周转需要。
(四)食品加工业的特色逐步显现。信贷支持主要以发展壮大面条、面粉、酱咸菜、脱水蔬菜等农产品加工为重点,满足了139户个私企业的贷款需求。云南省通海斯贝佳食品有限公司是该县食品加工企业中的娇娇者,该公司生产的豆末糖、绿豆糕、松花糕等产品,产品35%内销,65%外销,产品远销东南亚、香港等地,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需求旺盛,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二、存在问题
(一)资金缺口较大。不难看出,个私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为个私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当前个私企业缺少资金的情况相当突出。以通海为例,目前,通海县的个私企业发展较快,产值成倍增长,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资金投入不足,缺口较大,据估计,缺口资金高达3—3.5亿元。如:该县的丽都花卉有限公司年产鲜花780 万支,去年产值达764万元,产品远销香港、澳门、日本、新加坡及俄罗斯等地,该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目前该企业准备投资2.6亿元建造的万亩玫瑰花基地,其资金来源除企业自筹一部分,政府扶持一部分外,其余均要向银行申请贷款,资金缺口高达7800万元。
(二)行业整合力度不够。通海的企业大多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企业(即原材料采购在外,销售在外),许多个私企业还处于“家族式”、“家长式”及“小作坊式”的粗放管理的生产方式。在一些行业中,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水平较低,产业升级缓慢,龙头企业缺位的情况仍然存在。而优质企业之间未形成交流机制,而是处于一种单打独斗的状态。规模小、档次低、速度慢、效益差、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企业多,市场竞争力强的储备项目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三)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目前企业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还是银行,但就目前而言,个体私营企业从银行获取信贷支持的难度较大。分析个私企业的融资问题,我认为影响个体私营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金融机构来说,由于长期以来体制上的原因,即:除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外,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主要投向大中型企业和大项目。国有商业银行对个体私营企业的贷款无论从贷款条件、贷款手续、抵押、担保、授权授信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加之个私企业普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信誉度参差不齐、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够规范及道德风险等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给其贷款,一方面风险较高,且对资金的监督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效益不高。因此,金融部门对个私企业贷款的“门槛”相对较高,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个体私营企业目前的正规金融渠道仍有待完善。二是从企业自身来讲,首先个私企业贷款信贷风险较高,用于抵押或担保的企业资产信用不足,且评估抵押贷款费用过高,这是部分个私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阶段的个私企业贷款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一些个私企业宁愿削减生产性流动贷款也不愿放弃长期投资项目,企业经营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自由资金补充机制不健全,加上企业产成品库存和应收帐款明显增多导致企业两项资金占用增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等原因,客观上加剧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其次大部分个私企业普遍财务制度不健全,还存在“怕露富”的思想,数据信息不对称且“水份”较大。加之抵押、担保体系不健全,因此给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风险。三是民间借贷活跃。在当前信贷资金趋于紧张的情况下,个私企业的融资渠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据调查,大部分个私企业的资金筹集方式为资本积累、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许多个私企业在从正规金融渠道无法获取金融信贷支持时,将融资转向了灵活且手续简便的民间借贷。但民间借贷利率较高,高利率、高成本使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而实现快速增长。
(四)信用环境有待加强。在当前情况下,一部分个私企业社会信用观念较差,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是“老大”,企业是“老二”;而一旦取得借款后,企业变成了“老大”,银行变成了“老二”。有的从借款当日起就并未考虑归还,有意或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此可见,信用在银行和企业之间是多么的重要。破坏了信用,大家都不遵守承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交易就无法进行。假如存款人把钱存入银行,银行不能保证到期支取,谁还敢把钱存入银行;同样,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企业不能保证到期归还,哪家银行还敢继续对这样的企业发放贷款。更何况现在银行贷款实行的是责任终身追究制。很大程度上,信用问题给银行的贷款带来了不良贷款增加、金融风险增大、资产质量降低的风险隐患,因此,社会信用环境亟待改善。
三、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金融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与个私经济形成良性互动。金融机构要降低对个体私营企业贷款的“门槛”,从制度、机制和产品等入手,及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设计相应的贷款品种和服务项目,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切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要积极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拓展优质个私企业信贷市场,在信贷资金配置、信贷业务审批权限、人员结构组合等方面向个私企业实施倾斜。要充分认识到个私经济蕴含的巨大潜力,把个私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目标和市场定位为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者责任意识强、经济活动稳定、社会信用良好和有产品、有市场、有充足现金流量和还贷能力以及有发展前途的个体私营企业。认真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扶持政策,切实帮助个私企业排忧解难,以促进个私企业发展为己任,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贷款、承兑、贴现、贸易融资等多中途径增加信贷投入,降低对个私企业的“门槛”,重点满足一批有效益、有市场、有信用的个私企业合理资金的需求,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个私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推进产业化经营。逐步加大行业整合的力度,有选择地扶持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带动作用强、发展后劲足的龙头企业,引导大户企业挂靠龙头企业, 加大兼并重组和资本运作,能够与市场形成一个互通有无的联动。因此,要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五金机电、彩印包装、食品加工等重点企业的发展,积极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企业扩产增量、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骨干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集中,从而实现行业整合,提高技术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真正走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三)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民间资本的运转,发展非公经济,扩充经济总量。非公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立足产业优势和产业特色,坚定不移地走“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路子,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工作思路,创新投资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活民力聚民资,引导千家万户上项目、办实体、投资创业,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化。同时尽快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向“三农”,打击非法借贷行为,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政府要高度重视个私企业的融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个私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加快构建个私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积极支持组建商业性信用担保公司,规范运作,真正发挥商业性担保在个私企业担保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金融部门要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断巩固和完善根据客户风险差异实行的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逐步提高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积极配合政府对民间资本的引导,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和扶持以农产品开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头”企业,以此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致富。
(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目前,信用作为一种体系在全社会还没有真正形成,要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需要方方面面的联动,需要形成合力,需要对失信者布下天罗地网。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强领导,要高度重视信用环境的治理、整顿工作,并把信用环境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要强化宣传,营造诚信氛围。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增强信用观念,利用散发宣传资料、制作标语、横幅、固定式宣传牌等方式加强宣传,也可采取组织专场文艺演出、诚信知识竞赛或利用报刊、电视台等对信用环境建设作大量的宣传报道,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有力地引导和推动县区域内的信用建设。切实建立和健全以个人信用为主体、企业信用为核心的保障体系,为金融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立。要针对社会信用意识差,传统观念强的状况,政府应采取试点、树立典型等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企业提高信用意识,增强信用观念。同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帮助金融部门清收不良贷款,处置不良资产,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四是建立和发布相关的市场信息,对一些行业或企业的生产能力、资源情况、销售情况、在建规模以及目前的市场情况作出评价,以帮助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同时也为金融部门决策信贷资金提供信息支持。五是金融部门要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总行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的工作要求,将地区信用评级、创建农村信用工程、打击逃废金融债务以及地区信用评级列为整治社会信用环境的工作重心。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对企业逃废金融债务情况、抵押、担保贷款情况、金融案件诉讼及执法情况进行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制止和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净化社会信用环境,最终促进地方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通海县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
2、苑德军,金融时报,《强化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2004年11
月2日
3、张旭东,金融时报,《加快构建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4、李晓美,金融时报,《“硬”措施治理“软”环境》
5、中共通海县委党史征集研究室,《通海县党史资料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