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免费获取|
毕业论文网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降重|
  • 职称论文发表|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原创论文|
  • 论文开题报告
搜索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 对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
金融论文资料|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国贸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 电子商务|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金融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经济学论文| 营销论文

对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

最新活动:微信集50个赞就可获取任意一篇钻石会员论文。详情见微信集赞换论文
对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 XCLW108483  对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

一、我国居民储蓄额持续增长,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分析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中国居民传统的投资消费习惯
3、金融体系尚不完善,资本市场尚不健全:
4、我国缺乏有效的金融投资工具。
5、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二、高居民储蓄额与高居民储蓄率所导致的风险:
1、居民储蓄率过高必然导致通货紧缩和对外出口依赖性加大。
2、过高的居民储蓄率也是影响货币流动性的重大变数
3、高居民储蓄率加大了银行的压力,加剧了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4、不利于我国融资格局的优化。
5、高居民储蓄率导致内需不足,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
三、降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的措施:
 1、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
2、完善消费信用制度,促进消费信贷发展,
3、使劳动者的收入增长与整体经济的增长保持一致
4、完善金融体系,加快银行业的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5、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个人理财空间。
6、进一步健全教育制度,加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内 容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额持续增长,居民储蓄增长率高居世界之冠,即使是近年来伴随资本市场的火爆,投资环境好转,居民储蓄率及储蓄额持续增长得到了抑制,但我国居民储蓄额还是偏高不下.主要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国民投资消费习惯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原因导致居民储蓄持续增长,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暴露了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国家该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完善消费信贷制度,合理调配闲置储蓄资金,以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速,提高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适当降低居民储蓄的有效结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
一、我国居民储蓄额持续增长,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减历经以下几个阶段。
 1、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储蓄存款步入持续增长阶段,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2、从1989年到1996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 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
 3、受上世纪末股市火暴对储蓄存款的分流作用,上世纪末最后几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19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1998年、1999年、2000年的15.4%、11.6%、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
 4、经过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明显分流之后,2001年居民储蓄分流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于2003年9月突破10万亿元大关。其后不到两年,便连续迈过4个万亿元门槛,并于2005年底超过14万亿元。其间,有关十余亿元储蓄存款“沉睡银行”的话题屡见报端。2006年,居民储蓄存款在当年2月份、12月份分别突破15万亿和16万亿元大关, 
我们从以上我国储蓄存款发展历程可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额持续增长,居民储蓄增长率高居世界之冠,根据GDP的支出法统计,2005年中国的储蓄率达到了47.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4万亿元,企业存款10万亿元,比“六五”开端的1981年上升了近15个百分点,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造成我国居民储蓄额持续增长,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多年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我国宏观经济自2002年开始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起飞阶段,从2003年开始到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速已连续五年达到10%以上,高出世界同期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高出发到国家7.4个百分点,高出发展中国家3.2个百分点,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740美元。持续快速的国民经济增长,使广大居民手中的财富得以快速积累,大量的闲置资金储蓄在银行。
中国居民传统的投资消费习惯: 
在中国老百姓传统的投资理财习惯中,一向是重储蓄,轻投资,老百姓延续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农业社会的习俗,有了闲散资金,第一选择往往是储蓄。大部分老百姓尚未有投资理财的观念,对于闲散资金没有投资意识,往往以稳健储蓄为主,传统的消费习惯导致了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
金融体系尚不完善,资本市场尚不健全: 
在成熟稳定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会均衡发展,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无论是在市场地位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银行业独大;证券业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有待逐步完善,2006年来,我国证券业发展飞速,越来越多的居民将资金投入的股票、基金市场,但其中有许多不理性投资的现象,赌博心理较为泛滥;保险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广大居民对保险观念的认知尚需一段过程,不均衡的金融体系,导致了证券、保险业不能均衡分流闲置资金,这也是银行储蓄存款余额过大的重要原因。
我国缺乏有效的金融投资工具。
在发达国家,个人投资工具非常丰富,除股票外,还有政府发行的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共同基金及各种企业债券、期权、期货等众多金融品种可供选择,因此,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用于储蓄存款的份额通常只占5%左右,高的时候不过7%-8%。而在中国,目前可供选择的个人投资品种少而又少,即便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现有投资品种,对于普通居民而言,金融投资及理财的观念缺乏,同时也欠缺投资经验和理财技巧,广大的农村居民、大部分城镇居民均无金融投资的习惯,而仅仅依靠单一的储蓄来理财,由于长期以来投资工具缺乏导致投资习惯模式固定,从而导致广大居民重储蓄、轻投资,储蓄率居高不下也就不足为奇。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被弱化了,有时弱化得比市场保障体系建立的速度还要快。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极不健全,大部分居民的教育、养老、医疗均要靠居民自行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的健康和教育服务水平增长较慢,对居民的福利产生负面影响,家庭必须存钱支付子女未来的教育费用和防备突然的医疗需求,这也促进了居民提高了储蓄的动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是重要原因,广大居民消费有后顾之忧。国家不但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要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二、高居民储蓄额与高居民储蓄率所导致的风险:
1、长期居民储蓄率过高必然导致通货紧缩和对外出口依赖性加大。居民的收入过多地用于储蓄,过高的储蓄率导致内需不足。从宏观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投资部分后的支出结构由消费和储蓄两部分组成,消费指现期消费,储蓄是未来消费,两者之间此消彼长。居民储蓄长期过快增长必然会抑制消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必然形成过高的投资率,投资必然要形成生产能力,而在居民消费不足的条件下,要么依靠出口或对外投资,加大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要么形成过剩生产能力。但是对外依存度是不可能无限上升的,所以在消费和投资长期不对称的状态下,迟早是要出现生产能力闲置问题的,而当这一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通货紧缩。
2、过高的居民储蓄率也是影响货币流动性的重大变数。在我国消费和投资长期不对称的条件下,过高的居民储蓄必然影响货币流动性。2005年我国居民储蓄突破14万亿元,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这是一个涉及改善我国资金流量循环,从根本上预防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重要问题,必须要冷静分析,慎重对待。
3、高居民储蓄率加大了银行的压力,加剧了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过高的居民储蓄率和储蓄额使银行背负着承重的盈利能力压力,随着投资环境和货币紧缩,近年来银行通过存贷差来盈利的传统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这部分收益确是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 此外,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在发达国家,银行维持运转不仅仅是依靠源源不段的储蓄存款,最重要的是靠中间业务及服务来获利。长期的高储蓄率对银行特别是四大商业银行的影响甚大,亦是危及到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隐患。
4、不利于我国融资格局的优化。储蓄的高增长还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2003年,国内非金融企业和部门各种融资方式所占的比例,银行贷款高居85.1%,包括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在内的直接融资仅占14.9%。这种融资格局的最大弊端,就是隐含着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是以高负债、低资本金为特征的,银行贷款方面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并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另外,这种融资格局易使企业形成以外源融资为主,尤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资本结构,事实说明,这种资本结构是不利于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
5、高居民储蓄率导致内需不足,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用力不均的现象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而投资正是中国经济近几年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要想长期保证经济增长,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居民储蓄率过高,必然导致消费不足,在投资增速呈现快速增长、外贸顺差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内需不足的矛盾会进一步凸显,虽然政府推出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措施,但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终将影响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降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的措施:
1、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国家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为低水平、多层次、广覆盖,保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公务员、国企职工、城市居民,非国企职工和农村居民也应该享受同样的保障,这可以从根本上减轻我国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失业、养老、医疗等),以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这样可以降低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不确定程度的预期,增强他们的即期消费行为。首先,国家应强制性地开办具有储蓄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要求社会所有劳动者加入这一保险体系中;其次,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公房出售速度,完善二手房上市制度和办法。
2、完善消费信用制度,促进消费信贷发展,使消费信贷真正能够刺激消费,分流储蓄。目前信贷消费越来越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和尝试,国家要加快完善消费信用各项制度,以增强居民使用信贷消费的信心,逐步改变居民信贷消费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确实起到分流储蓄的作用。
3、使劳动者的收入增长与整体经济的增长保持一致。造成消费不足问题的关键原因是在于现象背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无论从商品增长率上,还是从居民的消费倾向上来看,消费的增长速度都是不低的,但是之所以最终出现内需不足、储蓄率过高,关键问题在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之中。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偏缓,并且这一速度低于整个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分配给劳动者的收入占比在下降,分配给资本的收入占比却在上升。所以要逐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以保持劳动者的消费积极性。 4、完善金融体系,加快银行业及资本市场的改革,以分流居民储蓄。近两年来,随着证券、基金市场火爆,在吸纳居民存款上作用明显,但其中存在许多不和谐的问题,我们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加强监管,一个现代的金融体系,必然是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有机融合,一方面我们要加快银行业的改革,特别是对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力度要加强;另一方面要鼓励保险业的发展,号召广大居民通过保险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中缺失的要素,以解决广大居民消费后顾之忧。
5、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个人理财空间。目前宜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金融投资工具,如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拓展适合居民购买的债券品种等,以促使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存款直接转化为投资性存款。另一方面,面对个人投资渠道狭窄、投资品种差异性不够的“瓶颈”,应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以便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财空间。
6、进一步健全教育制度,加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鉴于为使子女能受良好的教育是我国家庭进行预防性储蓄的首要目的,且教育需要相当数量的投入,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贷款制度和教育保险制度,推出新的教育储蓄品种和教育保险品种。
参 考 文 献
1、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2、黄玲仁,《浅谈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的发展趋势》,《商业研究》2001年第7期


对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原创论文资料流程 相关论文
上一篇:阳江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和对策 下一篇: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我国 储蓄 问题 研究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发表论文
广告位

联系方式 | 论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硕士论文资料


毕业论文网提供论文范文,论文代发,原创论文资料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0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