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内 容 摘 要:
关于通货膨胀概念,在经济学文献中大多定义为: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理由是,通货膨胀概念的定义必须体现因与果关系的有机统一,通货膨胀的起因在货币供给过多,结果则表现在物价上涨,没有物价上涨的货币供给过多不属于通货膨胀,没有货币供给过多的物价上涨也不属于通货膨胀。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有美元贬值,人民币不断升值,经济过热 政府不敢急刹车,军备、国防等方面开支增加,政府要用钱 通货膨胀是最直接的筹钱方式,居民心理恐慌,舆论引导,进一步刺激了消费。央行货币政策中,存款准备金率一直很低,存款利息率低,也导致居民不愿存款。物价涨幅远高于利息率。恶性循环。
目录
4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1
论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2
1 通货膨胀的含义2
2 通货膨胀的成因2
3 通货膨胀对其他经济行为的利弊5
4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6
5 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11
论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1 通货膨胀的含义
什么是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是因为对通货膨胀下定义的角度不同。通货膨胀现象,既是金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央银行宏观金融管理的一大现实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努力探究通货膨胀现象,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而统一的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
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根据通货膨胀的生成原因,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等几大类。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主要是指由过度需求的拉动而产生的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这种通货膨胀源于货币和实物两大因素。从货币因素来看,如果货币供应量扩大,会引起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在商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必然上涨;从实物因素来看,一旦需求超过了现有商品的供给规模,就会引起物价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主要是指由于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者因成本上升而提高价格推动了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结构型通货膨胀主要是指在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的情况下,由某一产业部门物价上涨所引起的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
2 通货膨胀的成因
从通货膨胀的生成原因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往往是伴随着社会总供求的失衡产生的,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众所周知,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但从投资的角度分析,有一种新颖的观点,即认为通货膨胀和本币贬值可以刺激投资与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发展,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至少是不完整的,适度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刺激投资与消费的,但是在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对经济的运行就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下面我先简要复述一下这个观点的主要内容,即认为通货膨胀能缩小贫富差距,抑制储蓄,从而刺激投资与消费。为了论证这一观点,老师还给了我们一个例子,即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比较:
假设穷人没有储蓄,而富人在银行有十万元的储蓄,无通货膨胀时,十万元可以买一套楼,即穷人与富人的实际差距是一套楼;现在通货膨胀开始了,假设为200%的通胀率,即一套楼现在值二十万元了,而贫富差距体现为货币仍然是十万元,体现为实物就是半套楼了,即实际差距缩小了,若通胀进一步加大,则两人实际差距会进一步缩小,从而深入浅出的说明了通胀对穷人是有利的,而且富人也会因为产生“既然钱在银行里只会使价值越变越少,不如花掉买来实物以保值”的想法,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生产,拉动经济发展。表面上看起来这套说法似乎无懈可击,但若进行更深一层的考虑就会发现,它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上面的例子只是分析了储蓄,而贫富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储蓄上,比如说穷人每月收入为一百元,而富人每月收入为一万元,通胀开始后,物价的上涨给双方都带来了损失,他们实际能够所得的物都减少了,但富人因为拥有更多的资金,可以通过投资来弥补损失,所以实际的贫富差距有可能扩大,而不是像例子里通过假设所得到贫富差距缩小的结论,这个例子只能说明通胀能使储蓄得到抑制,降低储蓄的增值作用。其次,通胀对经济的作用应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它对经济是有损害的,因为物价上涨会使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减少需求,损害生产,使经济陷入停滞;其二,它使储蓄成本提高,从而刺激生产与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对经济也有一定的帮助。而到底它对经济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要看这两方面作用谁占主导。再次,通货膨胀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机理与银行降息的机理是一致的,都是降低储蓄倾向,使人们相对于持有货币,更倾向于持有实物,从而拉动消费。但与降息不同的是,通胀有一个程度问题,若是适度通胀,则人们有可能增加投资和消费,而若通胀程度过重,导致物价飞涨,则人们的收入根本不足以购买生活必需品,更别提投资与消费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1999 年国家为拉动内需,采用了银行降息和涨工资等办法,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分析表明,这是因为我国的消费弹性偏低,人们持有更多货币,但消费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对通胀产生的积极效应来说,同样存在着如上问题,有可能因此而降低通胀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最后,从货币角度分析,本币的轻度贬值,有利于吸引投资,因为减低了劳动力相对成
本。但如果本币持续走低,则会使货币持有者因为不再信任本币而大量抛出,造成本币进一步走低,导致经济遭受损失,甚至停滞。而且本币的过度贬值还会使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回报减少,进而亏本,导致投资减少。例如:有一投资者带一万美元到中国投资,按当时汇率换成八万人民币,设中国的年投资收益率为100%,一年后他赚了十六万人民币,但由于本币过度贬值,一美元可兑换六十四元人民币,此时他的所有收益只有两千五百美元,等于损失了七千五百美元,这种投资损失是惊人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完整地说,在其他情况配合的情况下(如消费弹性大等),适度的通 货膨胀和本币贬值有利于刺激投资与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严重的通胀和贬值则会给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重大损失,如萧条和滞胀等。谈到适度与过度的判断标准,我认为应该是看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之比的变化,即工资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之比,如果工资的增长幅度能赶上物价的增长幅度,则这种通胀对经济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若工资的增长水平赶不上物价增长水平,则这种通胀对经济是有危害的。
3 通货膨胀对其他经济行为的利弊
通货膨胀还会对其他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尽管并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平),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既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意外的通货膨胀还会影响到就业,如果通货膨胀是在预料之内的,比如每个人都知道,各行业的工资每年将上涨5%,那么他们就不会跳槽,老板也不会多请工人干活,每个人都只会呆在原来最合适自己的地方。收入增加5%,谁也不会高兴,因为人人都知道,别的一切开支都将增加5%。意外的通货膨胀就不同了!如果通货膨胀在意料之外,那么人们就会无所适从。老板的收入忽然增加了,到底是自己的烧饼越来越受欢迎,打败了对面的麦当劳呢,还是出现了普遍的通货膨胀,所有行业的收入都会同步增加,而自己只不过碰巧走在前头罢了呢?不知道,没有办法知道!老板们通常会静观其变,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得采取行动。如果认为是自己本事增加了,那么他们就会扩张业务,增加聘用工人,从而带动一片繁荣。所以,每当出现“意外”的通货膨胀时,就业率就往往会增加。而相反,每当出现“意外”的通货紧缩时,失业率则往往会大幅度上升。
4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分配结构失衡造成了消费不足,消费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没人买,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又使得多余的钱花不出去,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最终使得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分配结构的失衡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百姓劳动收入与国家财政收入相比,国民财富向政府倾斜;更存在于一次分配领域,即劳动者工资与企业利润相比,企业财富向资本倾斜,体现劳动力价格的工资收入长期偏低。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早期改革缺的是资本,富裕的是劳动力,因此,在分配领域采取的策略是收入向资本倾斜。但在法治不健全,民众权益保障严重缺位的背景下,资本和权利就极易勾结起来,成为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劳动力低廉的状况就可能被锁定。另一方面,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打破垄断,凡是掌握资源的人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来换取收入,从而在低工资之外,又扩大了收入差距。目前中国收入最高的20%人口与最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差距约十八倍,且差距仍在向纵深发展。造成我国通货膨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劳动力价格的长期偏低,其后果就是造就大量的低收入劳动者,他们是想消费的一个群体,但由于收入低没有能力增加消费;而占财富绝大多数的、有能力消费的富人,由于消费的边际递减,也缺少消费动力。国内自身的消费市场不可能扩大,生产的产品便只有出口和改为投资消费。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得不依赖于投资与出口。如果没有等同的进口需求,在当前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出口换回来的就只是一些不断贬值的货币符号。而且,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几大权威机构的预测都警示,今年CPI的涨幅将达到4.5%,而即将到来的2008年,受油价上涨、工资收入增加、节能减排、流动性过剩等因素的影响,物价水平将继续走高。很多专家直言,目前通货膨胀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为什么在经济加速发展阶段物价却不能像以前那样保持在低水平呢?流行的说法是,中国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国外热钱为博取人民币升值的差价,纷纷涌入中国,这就需要央行不断发央票“对冲”,回收流动性。回收不干净的,就构成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这种说法当然有些道理。问题是,为什么人民币自2005年以来开始升值?这就不能不触到我们经济中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死穴”:经济结构失衡。具体地说,就是投资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是投资的高速增长形成过剩产品和产能;另一方面,是消费的持续萎缩导致内需不足。过剩产品和产能在国内找不到出路,就必须在国外寻找出口,于是,也就形成了经济中另一个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外贸失衡,出口大于进口。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70%以上。当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的时候,要平衡国际收支以及国外的各种反倾销反补贴报复,在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促使人民币升值。
相信大家对80年代的“日本经济衰退”和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及“香港的香港金融保卫战”吧!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国际投机集团“美国索罗斯财团”搞的,但是,你就没有想过它背后难道就没有美国政府的支持了吗?从1980开始的,特别在1990年至1995年,第一名的美国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间的GDP差距是多少?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一半!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其它国家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欢呼:只要超过美国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复“正常国家”了!美国人没有吭声。按理说,日本还是美国的盟国,其经济也是美国扶持起来的,美国也没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战时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国也不可能对盟国日本使用“颠覆性煽动”,眼看着美国是阻挡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国都在兴奋的期待着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那个“历史性时刻”!日本企业更加疯狂,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被日本人买下了!美国的精神象征----好莱坞被日本人买了!美国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国人民的荣耀感在急剧下滑,民间开始蔓延仇日情绪。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国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发生了,1985年美国拉拢其它五国(7国集团)逼迫日本签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实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日本当时手头有充足的美元外汇储备,如果日本央行干预,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势的太监。美国驻军、政治渗透、连宪法都是美国人帮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签广场协议都不可能。日本最后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至1988年初.美国要求日元升值。根据协议推高日元,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由于美国里根政府坚持认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过口头干预等形式继续推高日元。这样,到1988年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美国人满足了吗?没有。接着看下去,从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当时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贝茨明确表示,为了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当时的日元汇率大致在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据美国政府的诱导目标,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兑100日元。以后,由于克林顿政府对以汽车摩擦为核心的日美经济关系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日元升值的后果是什么?洛克菲勒广场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中,通用汽车在这个广场的一卖一买中净赚4亿美元!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美国人民胜利了!成功的击退了日本的经济进攻!我们可以从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后,日本和美国的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而且越来越大!可能有些人还是没有明白,日元升值怎么啦?跟我们的谈论有什么关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国对日本的一次经济阻击战!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大转移到了美国去了。
现在轮到我国了,目前我国的综合势力的增长国力的增强威胁到了美国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第一”的权威,又想用同样的手段来摧毁中国的经济,迫使人民币不断升值,现在就要看我国领导人的智慧了,建立合理的政策来规避风险,保护自己是当务之急,可喜的是,现在我国已经在这样做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对即将到来的通货膨胀,国家自然有金融的手段。可是,中国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受到美元的攻击,一年之内升值达5%,而且,还有继续升值的空间。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在人民币的升值中逐渐缩小,国际市场的风险已在加剧。而国内市场生活必需品的全面涨价,将直接影响消费。最后,逼迫央行加大人民币的发行量,中国的通货膨胀就此爆发。这种危机也可能近在眼前。
5 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所以为了不让我国的经济崩溃,中国政府必须要及早的作出对策,要想规避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风险首先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其次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然后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最后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还要我们所有的国民团结起来一起捍卫我国的经济以及尊严,有位领导人曾说过08年将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为了我们今后生活的安定,我们一定要团结努力把这段经济艰苦的日子熬过去。
参 考 文 献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博士后靳卫萍出版的《中国评论》十月号撰文
中国物价出版社出版的《金融业务与管理制度典范全书》第十二篇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