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
农村信用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问题………………………………3
(一) 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程序尚欠规范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不相适应……………………………………………………………………………3
(二)农户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缺陷,容易引发贷款风险…………………4
(三)农户贷款需求与资信评估存在一定的矛盾…………………………5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致使农信社效益做大难………………………5
(五)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加大了对逃债追偿的难度…………………5
二、解决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操作过程中的建议和措施……………6
(一)实行静态实时管理……………………………………………………6
(二)实行动态有机管理…………………………………………………….6
(三)推行“信用农户”信用状况公示制度,并实行信用农户利率优惠政策,引导和激励农户不断加强信用观念,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6
(四)通过省联社组织积极构建可持续的政策扶持机制…………………6
(五)经常开展对恶意拖欠贷款公示制度,加强对失信农户的社会监督7
(六)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和运行机制……7
(七)切实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搭建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协调发展平台………………………………………………………………………………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9
内 容 摘 要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创举,它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糸,增强农信社与农民的血肉联系,用好用活小额农贷,能从根本上营造政府、农户和农信社三方受益的“三赢”局面。现行小额信用贷款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信用评定欠规范化、风险管理缺陷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小额信用贷款在农村的发展。一、农村信用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问题: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程序尚欠规范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户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缺陷,容易引发贷款风险。农户贷款需求与资信评估存在一定的矛盾。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致使农信社效益做大难。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加大了对逃债追偿的难度。二、解决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操作过程中的建议和措施:实行静态实时管理;实行动态有机管理;推行“信用农户”信用状况公示制度,并实行信用农户利率优惠政策,引导和激励农户不断加强信用观念,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通过省联社组织积极构建可持续的政策扶持机制。经常开展对恶意拖欠贷款公示制度,加强对失信农户的社会监督。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搭建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协调发展平台。
论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
问题及应对措施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贯彻落实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创举,它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糸,增强农信社与农民的血肉联系,用好用活小额农贷,能从根本上营造政府、农户和农信社三方受益的“三赢”局面。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并且简化了贷款手续,不用抵押担保,因而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是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农村信用产物。但正如维物主义理论所述,新生事物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必然有其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现行小额信用贷款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信用评定欠规范化、风险管理缺陷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小额信用贷款在农村的发展。
一、农村信用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程序尚欠规范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不相适应。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是信用,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则是小额信用贷款顺利推广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评定程序还待进一步规范。一是评价主体还需进一步完善,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第九条要求,“信用评定小组要以信用社人员和农户代表为主,同时吸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参加”。由于信贷人员对农户情况的不了解,使得评定小组对农户代表和村组干部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从而形成评定真空,部分农户代表和村组干部必会带着地方保护和情面私心观念进行评定,使信用等级评定关系化,套取贷款合法化。二是评定标准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信用等级评定多采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多为评定人员凭主观意识评价,由于缺乏有效的事后监督机制,再加上评定农户的数量之大,农村信用社在实际操作中,无法一一复查确认,致使评定失真;定量指标由于目前农村信用社尚无系统的农户发生业务档案统计,无法确定每一农户一个时期的业务资信状况,而只能查阅农户某一时点的资信状况,形成定量数字评价失真。从而导致农户信用等级在评定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和片面性。
(二)农户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缺陷,容易引发贷款风险。当前,一些地方的社会信用环境不够理想,部分农民信用观念较差。同时,小额农贷采取的信用、保证和联保方式虽然方便了农户,但与抵押担保方式相比,存在对借款人还款约束较差的问题,部分农户容易产生失信行为。如:部分贷款户虽有还贷能力,但与失信农户相互攀比,坐等观望,长期拖欠本息不还;有的农户受别人唆使冒名贷款或为不具备贷款能力的农户提供担保;还有的农户虚构贷款用途骗取小额农贷追责形式单一,不切合实际。在大多数信贷管理制度中,小额农贷的责任界定是以调查责任人为主责任进行界定,而次责任人是审批贷款的领导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一个调查人因自身道德风险或人情关系的影响调查流于形式;或者调查人受审批人员(主任)指使“留于形式”进行调查和信用等级评估,形成不良代款或难于清收的局面,其主要责任大多数是由于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但目前的信贷管理制大多数是将调查人员界定为主责任是不完全切合实际的。
(三)农户贷款需求与资信评估存在一定的矛盾。“信用社贷富不贷贫”,这是部分农民兄弟一种无奈的感叹。信用社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在发放贷款证时,要求农户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获得贷款证的农户不一定需要贷款,而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却不一定会取得贷款证,这部分农民仍然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当生产资金出现紧缺时,无奈地求助于利率较高的民间借贷或赊欠。这样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又会重新抬头。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致使农信社效益做大难。目前,农村小额信贷担负的成本有存款或再贷款利息、信贷员绩效工资、呆账准备金、营业税、工本费经及相关管理费用,由于成本高,贷款利泣空间小。农户小额贷款属零售业务,讲究规模效应,但规模越大,成本越高,风险稍微控制不好,就会亏本。目前。国家对农业项目的补贴在逐步扩大,但对农业贷款尤其是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补贴或政策性补贴几乎为零。农村小额贷款是农信社的主打业务,如果对农村粘额信贷不进行政策扶持,那么其他持持政策都只能治标不治本。
(五)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加大了对逃债追偿的难度。一是目前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有些农户拖欠贷款外出打工,很难找到人。即使找到人,也很难执行,因为贷款额度小而执行成本记,得不偿失。二是农户的家庭财产诸如房屋、耕牛、农机具等,属于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物资,即便起诉,也不能强制执行。三是户贷村用的贷款由于村集体没有任何积累,无法执行。这些因素使农村小额贷款没有一个较好的经营环境。
二、解决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操作过程中的建议和措施
(一)实行静态实时管理。借助农户贷款证台账、“户籍管理”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资信评定档案,制定出细化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体系,根据“农户家庭成员的个人身份信息,家庭财产经济状况信息、个人信用信息和品行道德修养信息”等内容,以统一的度量尺度,客观、公正地进行农户资信状况评定,克服评定的随意性及不可控性,真实确立农户个人信用度,为农户出示“经济身份证”,并由信贷人员对农户信用资料实行静态实时管理。特别在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如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加强管理,防范农户信贷等级评定走形式、走过场,防止小额农贷失真。
(二)实行动态有机管理。为及时掌握、反馈农户的资信变化,以静态实时管理为基础对农户信用状况实行动态管理。这一管理过程中,重点是建立一个由村两委成员、评定小组成员、社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农户信用状况监控网络,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实行双线监控,跟踪、走动式的现场监测,及时收集掌握农户个人信用度变化信息。同时在较大村组聘用部分守信农户为信用社的信用评级管理监督员,便于及时监测当地农户信用状况;对农信监督员在贷款利率上实行优惠或一次性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推行“信用农户”信用状况公示制度,并实行信用农户利率优惠政策,引导和激励农户不断加强信用观念,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四)通过省联社组织积极构建可持续的政策扶持机制。一是人民银行应取消对农村小额贷款的利率上限管制。农村小额贷款风险较大,按照面本覆盖风险的利率定价原则,应由农信社针对当地的信用环境状况、农村小额贷款违约率、贷款需求量、管理成本等商定农村小额贷款利率,鼓励对不同信用环境的地区实行差别化的农村小额贷款利率管理,通过利率扛杆促进信用环境的改善。二是税务部门应减免农信社小额信用贷款的税费 。三是政府设立支农奖励基金。地方政府从财政收入中划拔部分资金建立支农奖励基金,对当地支持三农力度大的金融机构以及服务农民业绩突出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支农积极性。
(五)经常开展对恶意拖欠贷款公示制度,加强对失信农户的社会监督。对长期拖欠信用社贷款的农户进行公开曝光,让其迫于思想压力、外界压力以及道德压力等情形下及时偿还信用社贷款。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员和群众在农户信用等级评定、信贷投向、跟踪管理等方面的监督作用。即将农户贷款的姓名、金额、用途、担保人等进行张贴公示,对有转移用途、冒名贷款、多头贷款的,加强群众举报制度,从而将信贷资金运行置于社员和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
(六)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一方面要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从完善内部财务制度、贷款审批、利率定价等方面人手,真实准确进行账务核算和报表反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进入良性运作的轨道。目前,农村信用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管理问题,内部管理制度不严密,贷款审批手续不完善,财务核算不真实的问题仍很严重,如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其经营会逐步陷于困境之中,无从谈起支持新农村发展。一方面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情况下,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积极支持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要降低对“三农”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由地方财政对农业贷款实行贴息,让利给农业、农村、农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
(七)切实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搭建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协调发展平台。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持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要继续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将小额农户信贷纳入个人征信体系,让农户个人信用得到规范,并使它成为社会守信的基础工程,创建有利的信用保障和支持系统。二是大力加强诚信教育,通过强化对农民诚实守信教育、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等活动,为讲信用的农户开绿灯,提高授信额度,对失信农户取消授信资格、降低信用等级等,促进农民信用意识的增强,营造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
总之,随着农村信用改革力度的加深,随着农村信用社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特别是信贷制度、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健全,随着中央支持“三农”力度的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必然会迎来一个长足发展的春天。
参 考 文 献
《当前小额农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程家运 郭兵 来源:中国金融界
《小额信用农贷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潘思安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网
《对小额农贷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作者:王辉 孙文斌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网
《农村小额信贷推广工作实证研究》
作者:徐新 来源:中国农村信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