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表现
(1)物价持续下跌…………………………………………………3
(2)社会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3(3)货币政策已陷入被动紧缩的境地…………………………..3
(4)出口增长呈紧缩态势………………………………………..3
二、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
(1)投资需求…………………………………………………….4
(2)出口需求…………………………………………………….4
(3)消费需求…………………………………………………….4
(4)供给原因…………………………………………………….5
三、我国通缩的治理方略
(一)结构调整……………………………………………………..6
首先,优化经济结构。…………………………………………..6
其次,优化产业结构。…………………………………………..6
再次,优化企业结构。…………………………………………..7
(二)调整货币政策、扩大内需………………………………..7
(三)财政政策…………………………………………………..8
四、结语……………………………………………………..9
内 容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快速增长为特征,在经济增长中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努力让所有人都从改革中受益,从而减少了改革的摩擦和阻力,这是二十年来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对于推动改革的深入、完成十分繁重的社会经济发展任务极为重要。能否继续在较长的时期里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关系重大,目前这种经济形势对我们是个考验,理所当然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2009年,宏观经济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受工业利润率下滑和房地产成交量低迷影响,2009年我国工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大幅下滑;受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影响,世界经济低迷将进一步压缩我国外部需求,出口增速将继续下滑;消费将由高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上半年物价会呈现负增长,形成典型的通货紧缩格局。
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对策
一、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表现
(1)物价持续下跌。国家统计局将于下周公布11月主要经济指标。不少专家认为,11月CPI同比涨幅可能降至3%以下,工业增加值和PPI等指标也将继续回落。物价的下跌,使得企业亏损面扩大,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并最终导致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2)社会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经济增长的目的是消费,消费占总量GDP比重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指标。2008年中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占总量GDP300670的36%,比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总量GDP 36.1%又下降了0.1个百分点。因此,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消费比重下降,经济增长质量在进一步下降。
(3)货币政策已陷入被动紧缩的境地。中国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列车受到投资增长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制约,2008年中国对宏观经济判断错误,在全球经济危机已经显现的情况下采取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货币供应量(M1)增速从1月份的20.7%下滑到11月份的6.8%,减少67.1%,釜底抽薪的货币政策使企业资金不足、经营困难。
(4)出口增长呈紧缩态势。中国的工业经济是外向型经济,2008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74188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经济总量GDP300670亿元的57.9%,外贸依存度相当高。其中,货物出口14285亿美元,相当于97138亿元人民币。如果2008年中国出口达到2007年增长20.4%的水平,中国出口可以达到112507亿元人民币,出口增长下降导致中国减少GDP15369 亿元。
二、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总量平衡关系上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原来的供给制约型的经济转变为需求制约型的经济。这次通缩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及消费需求趋于萎缩造成的。当然,除了需求方面的原因之外,供给方面同样存在很多问题。
(1)投资需求:实践表明,新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工业化的历程。经过工业化,中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经济体系,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大大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成为世界强国。然而,工业经济结构缺陷也决定了中国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增长结构也必然出现生产过剩、国际依赖、周期波动、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这些负面的结构特征,工业经济增长来源于投资,扩张于出口,当投资紧缩、出口下降的时候,工业经济增长必然放慢,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逻辑表明,工业经济有效率,但是没有和谐、持续,2009年中国工业化进程面临历史终结和转折。
(2)出口需求: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全年出口增长只有17.2%,第四季度下降到4.3%,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如约而至的周期性、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出口大幅下降,企业出口减少,生产经营困难,宏观经济增长放慢。扣除经济增长中36.3%来自 GDP转换因素,2008年中国实际增长速度约为5.7%,由高速增长水平下降到中速增长水平。2008年第四季度实际经济增长已经下降到4.3%水平,进入低速增长区间。
(3)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一个最终需求,若想维持一种持续的投资要求,必须有一种持续的消费需求作为引力。2008年中国GDP总量300670亿元,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总量300670亿元的57.3%,超过2007年55.6%的水平。数据表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主要不是来自消费增长,而是来自GDP转换——上年GDP转换为国民收入→国民收入转换为储蓄→储蓄转换为投资→投资转换为今年的GDP,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中有36.3%来自这种GDP转换。
经济增长的真正目的是消费,只有实现消费的GDP才是真正的经济增长。以世界投资总额占GDP平均值21%为参照,中国投资增长超出世界投资增长平均水平36.3个百分点。换句话说,2008年中国总量GDP中36.3%是通过GDP转换形成的。扣除过度投资转换形成的GDP(109143亿元),2008年中国实际GDP大约是191527亿元。选择持久性储蓄也是人们一种着眼于长远考虑的谨慎理财手段。
(4)供给原因:当我们向一个杯子倒水的时候,水是不会流出的,因为水还没有满。今天中国尚未建立全面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人们必然把收入首先用于这些领域,而当这些领域支出基本满足后,人们才会大胆消费。今天,当中国还远远没有解决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时候要求人们大大消费是不客观的。因此,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当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领域倾斜,把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向需求空间巨大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大量投资,在改善这些领域发展落后状况的同时,推动经济全面发展,形成“杯水效应”。
三、我国通缩的治理方略
(一)结构调整
通货紧缩的物质基础是过剩经济产生大量的“多余”产品。这些产品由于超过了正常的社会消费以及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储备而成为多余的,从而形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在市场机制下,这些多余的产品为了实现其价值,完成这最后的“惊险一跳”,通常采取降价销售的形式,并引发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水平走低,进而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社会投资受到抑制,社会再生产速度减缓,总供给也相应减少遂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可见,通货紧缩是对社会再生产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纠正,是社会总供给总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应该说,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这一特殊的“纠错”功能,如果与时间变量结合,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化解供需矛盾。但由于通紧缩导致的生产下降,投资,失业增加,经济衰退等往往是当局所无法忍受的,为缩短市场调节供求所需要的时间,使一国经济尽快复苏,政府总要采取各种政策对市场进行有限的干预。众所周知,当供需矛盾突出时,在供需总量矛盾的背后,通常隐含结构性矛盾,这在我国的宏观经济中表现的就更为突出。因此治理目前的通货紧缩也必须从调整结构入手。
多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是随机性、盲目性的,结构调整的结果是黑家电企业搞白家电,白家电企业搞黑家电,经济结构依旧。在资源有限、技术进步不确定的情况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只能走结构增长的道路,通过结构创新和结构优化实现确定性的经济增长。
首先,优化经济结构。加大生产过剩、资源紧张、破坏环境的工业经济向人力资本充裕、需求空间广阔、市场供求对称、没有环境消耗的服务经济转变,在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确定结构增长的同时,增加社会就业,同时解决经济增长、社会就业和资源环境问题。
其次,优化产业结构。目前,中国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多是资源环境消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受到资源、市场、价格的多重制约,随着中国劳动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汇率升值,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未来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转变,传统工业向高附加值的智能工业和循环工业转变,传统服务产业向教育、医疗、金融、保险等知识产业转变。
第三,优化企业结构。目前,中国企业两极分化,大型国家垄断企业与众多小型企业并存,共同特点是缺乏国际竞争力。大型国有企业依靠垄断和补贴生存,小型企业依靠廉价生存。国家采取优惠贷款、出口退税、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的落后企业的生存寿命,但这些企业效率低下、竞争力差、生存困难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因此,国家应当取消垄断,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鼓励竞争,取消补贴,淘汰落后企业,鼓励企业向服务产业等高效率产业升级转移。
(二)调整货币政策、扩大内需
目前,中国一方面是工业产业过剩,而长期短缺的环保、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领域长期投资不足,整个东北几乎没有像样的污水处理厂,上大学还难、群众看病难、社会保障水平低。这些问题长期久拖不决的根本原因是政策失误和投资不足,结果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生存环境严峻,教育不足导致中国人口过剩、人力资本不足,大量人口难以就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大学教育不足使中国出现人口过剩、人力资本短缺的奇怪现象,医疗、社会保障不足使群众有后顾之忧,难以扩大消费。分析表明,2008年中国扩大内需、服务产业比重增加带来的经济结构改善是暂时的,随着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工业经济比重会重新上升。因此,工业经济结构问题依然存在。2009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结构缺陷、市场萎缩、社会失业的三重夹击,如果世界经济进一步下降到0.5%,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5%以下,经济形势更加严峻,由经济增长放慢导致的社会失业增加,将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困难。
“工业经济”和“经济紧缩”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两大特征,工业经济是基本结构,经济紧缩是基本态势。分析表明,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克服紧缩、优化结构、促进增长、增加就业”,发挥人口优势和市场优势,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速外生性工业经济向内生性服务经济的历史转变,实现确定性的结构增长,在克服经济紧缩的同时,增加社会就业,减少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走上新的效率、和谐、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例如政府投资兴建基础设施)、政府购买(政府对各种产品与劳务的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不以取得产品与劳务为目的的支出,例如各种福利支出等,)(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现在,我们所说的扩大内需,政府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公路、水利工程等,就是属这类扩大政府公共工程支出的财政政策。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最近人大通过的征收储蓄利率税,也是属于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中国经济是政府主导经济。2008年基于对宏观经济“经济增长过热、出现通货膨胀”基本判断,中国实行了名为“稳健”实为紧缩的财政政策。2008年1-11月中国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约23.6%,与2007年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基本相同。考虑到春天雪灾、四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因素,与上年同等速度增长的财政政策客观上有所紧缩。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投资,其中财政资金是主要投资来源,在全球金融危机继续扩大的情况下,相对紧缩的财政政策压缩了不但减小了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也压缩了市场需求空间,中国经济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双重夹击。尽管2008年12月中国增加了财政投资规模,为时已晚。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经济下滑,中国税收收入增长也出现大幅度下降。2008年1-5月,中国税收增长速度为33.8%,2008年1-11月已经下降到20.5%,税收收入下降将导致2009年中国出现更多的财政赤字,面临经济紧缩和赤字财政的双重难题。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开支与减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可增加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是降低税率)可以使个人收入增加,从而投资增加,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
四、结语
“克服紧缩、优化结构、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政策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是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者政策目标所有不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政府机制优化经济结构,向有巨大市场需求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领域投资,促进解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同时,解决久拖不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问题,基本路径是政府财政投资→服务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扩大→新的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农业发展问题,基本路径是货币供应增加→产业投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扩大→新的经济增长,从而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参 考 文 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9年第1期。
3、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文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5、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09年1月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