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信用贷款的意义与重要性
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的现状分析
(一)农信社小额信贷案例——德清县信用社
(二)农信社小额信贷的现状
(二)小额信贷发放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积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确保可持续发展
(一)对贷款目标群体应科学定位
(二)适应农户需求层次变化,完善小额农贷的运作机制
(三)提高小额农贷思想认识,增强投放的内在动力
(四)严密放贷程序,确保小额农贷的质量
结论
内 容 摘 要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与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是分不开。国际上,小额信贷最早成功实践于孟加拉乡村银行,1999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注重在全国范围内农村信用社普遍推广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既要解决农民的“贷款难”问题,又要使农村信用社得到“效益性”发展。 但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 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本文旨通过对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农信社小额信贷发放过程中的风险防范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为农户服务,尤其是为传统农区、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的农户服务,支持“三农”,并能够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额信贷 农村经济 发展
发展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探索
——以德清县信用社为例
一、引言
小额信贷是指运用与传统金融手段不同的制度和方法为农户和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持续有效的信贷服务,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扶贫活动。国际上,小额信贷最早是由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简称GB)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于20世纪70年代总结出的一种目前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扶贫模式,其宗旨在于使千百万的贫困农户直接获得持续稳定的生产性贷款,促使他们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
2005 年是联合国定的国际小额信贷年, 回顾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 一路却走得十分艰难: 一方面小额信贷在广大农村和城市受到农民和下岗工人的热诚欢迎; 另一方面, 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在不少地区尚不明朗。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近10亿农村人口的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需求增长缓慢,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一方面是农民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难以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的服务偏离方向导致经营困难。中国有20%的人口属于低收入人群,其中大多数属于农村人口。
因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的效果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对农村金融支持措施的落实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与持续发展。因此,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行不断研究和总结,可以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使该贷款的政策性和经营性更好地加以融合,这对于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引导农村资金回流、为农业生产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的现状分析
(一)农信社小额信贷案例——德清县信用社
目前,德清县农村贷款担保、信用体系正在建设之中,一块是以农村“四信”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贷款体系建设,另一块是以贷款担保公司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贷款担保体系建设。
以农村“四信”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贷款信用体系建设日趋完整,作用突出,但难于解决农业企业较高层次的资金需求问题。具体做法是在农村开展评定信用户、信用社、信用企业和信用乡镇活动。2003年底,全县已评出信用用户,信用企业44家,信用村49个,信用乡镇2个。对评出的信用户,发放信用贷款证,授予1—5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农户需要用款,凭贷款证到当地信用社贷款。贷款手续方便,不需担保和抵押。通过创建,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村信用体系,既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又促进了“三农”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既方便了农民群众,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2003年农村信用社全年对“三年”贷款的投入创了历史记录,全县新增农业贷款38194万元,比年初增长70.8%,全年累放农户贷款9455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422户和19777万元,农户贷款发放面达到了26.4%,比上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当年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4252万元,农户数达4805户,户均0.88万元。
(二)农信社小额信贷的现状
1、满足了部分农民合理的贷款需求。贷款手续简便,凭《农民贷款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就可直接办理,无需办理担保抵押手续,“等于农户在农村信用社多了一笔存款,什么时候要就什么取”。
2、主要面向低收入农户。低收入农户机会成本低,劳动时间价格低,又贷不起大银行的高额贷款,所以他们比那些富裕农户更需要资金。
3、管理成本较高。小额信贷与普通信贷相比,其涉及面广,户均贷款额度小,手续繁杂,而且中国农村大多地处山区,农户分散程度较高,提高了成本。
4、有自己的信贷运作机构及服务人员。信贷人员走村到户,增加了与农户的接触,拉近了与农户的距离,密切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5、小额农贷的发放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信用就是金字招牌,信用就是活期存折”,小额农贷的发放增强了农户的信用意识。
6、提供的贷款服务项目主要以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新建农田、小型加工、小商小贩、小本经营等以小型创收性项目为主。
三、农信社办理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农信社发放的小额信贷而言,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不足。从我国实际来看,农村信用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初始启动资金和后来的农民存款。
2、不能适应农户资金需求。在对小额信贷额度上,未能区别对待,实施分类指导、分别授信,而是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法,均控制在50000元以内。
3、农村信用社环境差。在一些地方,由于宣传不到位,认识上出现偏差,以至有的农民错误地将小额信贷看成扶贫救济款,盲目申贷、张冠李"贷",直接影响到小额信贷的发放、使用与回收。 4、利率较低。低利率严重制约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减少了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二是小额信贷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农户将小额信贷完全视为“扶贫救济款”。
5、评估不实,违规发放。由于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少,“人情”的成分较大,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使信用贷款的信用基础“先天不良”。
(二)小额信贷发放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1、信用风险:当前,在农村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赖债、逃债思想较严重,往往相互影响形成连锁反应。加上农村执法难度较大,而且小额农贷分散,其执行成本高,因此难以对借款户的不良信用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
2、市场风险:由于当前农副产品的流通体系不健全,也可能产生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赔本,给清收工作带来不良后果。
3、自然风险:小额农贷的承贷主体是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但农业是弱势高风险产业,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的影响,造成的损失必然有一部分会转化为信贷资金风险。
4、管理风险:小额农贷具有操作简便、办贷独立、发放分散的特点,部分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时片面强调简化贷款手续而放松贷款的审核、发放程序,小额农贷责任不明确,“三查”制度未落实,给信贷监督管理带来难度。
四、积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确保可持续发展
(一)对贷款目标群体应科学定位
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群体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缺乏劳动力的极端贫困户;二是在中等收入水平以下的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这部分农户有一定的劳动力和生产经营能力;三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普通农户;四是有相当规模的资产和较强经济基础的富裕户、专业户。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其目的主要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信贷投入,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项目的目标群体是农村有贷款需求并具备信用标准的全体农户。在发放贷款时应对贷款对象有科学定位。
(二)适应农户需求层次变化,完善小额农贷的运作机制
当前,小额农贷的着眼点应是满足农户发展资金的需求,而不是满足一般性生产资金需求,推行小额农贷一定要适应农户资金需求层次的变化,否则这项金融产品将是没有前途和延伸能力的,因此应加大小额农贷在用途、对象、额度等方面的调整力度,拓展小额信贷的运作空间,使农户借入贷款有所作为并能得到发展;二是完善期限管理。坚持贷款期限与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吻合,根据季节、生产期限,实行常收常贷,到期收回,真正使小额农贷做到周转使用和良性循环。
(三)提高小额农贷思想认识,增强投放的内在动力
通过对小额农贷展开学习和教育活动,不断的总结和推广实践经验,提高推广自觉性和使命感。推行小额农贷不仅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性质和经营运作特点,决定了其优势主要在于机制灵活,贴近农户,超过自身能力,盲目垒大户,是以前农村信用社经营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通过大力推行小额农贷,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和化解过去贷款集中形成的风险,实现赢利目的。认识上的提高,使农村金融机构真正树立贴心为农、实心帮农、真心向农的“三心”意识,克服畏难情绪和借贷思想,激发工作的责任感,充分体现小额农贷的投放效果。 (四)严密放贷程序,确保小额农贷的质量
当前只有在确保小额农贷质量的前提下,才能使其社会效能、政策效能、利益效能得到提升。一是要加强农户经济状况的调查,要深入实际,上门具体了解,逐一详细记录,掌握农户的真实情况,把好放贷的头道关口;二是严格执行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这是确保小额农贷质量的关键环节。重点是所组成的评定小组成员要具有代表性、客观公正性,要坚持信用等级评定的条件和标准,实事求是评定农户信用等级,严禁虚假运作和反程序操作,克服等级评定中的随意性;三是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小额农贷的贷中、贷后的管理,将静态监控和动态检查结合起来,及时反馈信息,变更农户经济档案,预防贷款风险。同时还要发放小额农贷所形成的道德风险行为和发放小额农贷要求担保等违规行为,确保小额农贷的质量和政策效应。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小额信贷是根据农户贷款额度小、缺少抵押、分布广、户数多等特点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以其优越的农村市场地位、庞大的组织,再加上政府的优惠和扶持,天然的成为小额信贷的供给者。因此,我们一方面可整合资源配置,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手段,大力集聚支农资金,鼎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规避农村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和补偿机制,降低在农业生产以及农村信贷资金方面遭受的损失。
总之, 当前的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产的优化和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形成良性循环,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农业投入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殷红霞. 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04(9)
[3] 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4
[4] 杜晓山.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 中国农村经济. 2004.8
[5] 王群琳. 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J]. 湖南: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0(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