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广东省出口产品的价格传递效应四、几点建议五、参 考 文 献
内 容 摘 要
自从2005年7月我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汇率问题又一次成为经济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接近7:1,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明显。按照传统宏观经济模型,人民币升值会提高我国商品出口价格,从而削弱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但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升值的情况下,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增强,对外贸易顺差迅速增长,显然,这样情况与传统宏观经济理论不相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就从汇率不完全传递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对广东省纺织服装、电子、金属、农产品加工等有代表性的进出口行业为代表,运用价格传递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得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产品价格的汇率传递程度是不完全的,而且不同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建议。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广东省出口产品的价格传递效应分析
一.引言
自从2005年7月我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汇率问题又一次成为经济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接近7:1,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明显。按照传统宏观经济模型,人民币升值会提高我国商品出口价格,从而削弱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但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升值的情况下,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增强,对外贸易顺差迅速增长,显然,这样情况与传统宏观经济理论不相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就从汇率不完全传递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汇率是开放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变量之一,其变动会改变国内外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从而影响贸易商品价格、生产商利润以及国内价格水平,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传递效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汇率的价格传递(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to Price)效应是指汇率变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反映出口企业将汇率变动对价格的影响多大程度上转嫁到出口商品价格上,多大程度上由出口企业吸收,简称汇率传递(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汇率传递问题在传统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中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传统宏观经济模型研究的是汇率传递如何发生。其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价格是完全灵活的,而且在所有时期购买力平价都成立,这些意味着汇率传递是完全的和及时的。因此,汇率变动可以改变相对价格,产生支出转换效应,通过本币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状况。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则从市场结构、企业定价策略等方面对汇率传递进行了研究,强调不完全竞争和市场分割的环境造成汇率传递不完全。汇率传递不完全(Incomplete Pass Through)意味着本国汇率变化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是成一定比例的,因此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本币汇率变动对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程度,即传递系数。汇率传递模型大多都是研究在不完全竞争和市场定价(Pricing to Market),即市场是分割的,且企业具有某种垄断差别定价能力的情况。这里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即汇率变动能够被部分地传递到贸易品的国外销售价格上,因为生产者的价格加成比例(Markup Ratio)是可以调整的。许多学者对汇率传递问题进行了研究,大多是从宏观经济和国内整体物价水平的层面来研究,但是克鲁格曼(Krugman, 1987)科奈特(Knetter, 1989)发现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是影响汇率传递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具体产业层面来进行研究,我们选择了纺织服装、电子、金属、农产品加工等有代表性的出口行业作为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研究汇率传递效应的国际收支模型是假设进出口商品价格对汇率变动具有完全的价格传递效应的,然而,一些研究表明本国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变动百分比小于汇率变动的百分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研究开始从产业组织层面进行,并强调在地理上不同市场的价格歧视问题。不少学者开始用不完全竞争和贸易战略理论来估计在产业层面上的汇率传递效应。多恩布什(Dornbusch, 1987)在《汇率和价格》一文中,指出汇率变动导致的相对价格变动程度受到三个因素影响:贸易品市场是否分割,进口品和国内产品的替代程度以及市场组织形式。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框架下,汇率传递依赖于不同的定价策略,许多研究得出的结论都认为在企业可以实施第三类价格歧视(Third 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的产业中,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很小。例如,企业进行生产者货币定价(Producer Currency Pricing,简称PCP)或者是当地货币定价(Local Currency Pricing,简称LCP)可以形成不同的汇率传递效应。正如贝特斯和戴维鲁克斯(Betts和Devereux,1996)所得出的结论,当汇率变动时,如果以生产者货币定价,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将随着名义汇率的变动而以相同比例变动,这就是完全传递。结果是汇率变化将导致商品相对价格的改变,这也将导致国外家庭对本国商品需求的改变。另外一方面,如果企业采用当地货币定价(LCP),名义汇率的改变将在短期内对出口商品外币价格没有影响,即在短期内没有传递效应。如果经济是这两种情况的结合,则总的汇率传递程度在短期内将是部分的。巴科查特和维库普(Bac chetta和Wincoop,2002)认为,当外国企业对中间产品用生产者货币定价时,本国企业购进中间产品,组装并销售最终产品给消费者,由于面临着国内其他最终产品生产者的竞争而不得不以本币定价,这样汇率的传递效应下降了。菲利普斯(Phillips,1988)经研究认为,在个别产业层次上,微观经济环境将影响企业定价策略。当同质的产品在一体化的市场上进行交易,套利行为将消除以共同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的差异,然而,在市场不完全竞争而且是被分割的情况下,出现更多的定价策略是很可能。例如,如果出口商有很强的定价权且追求利润最大化,汇率传递效应就可能是很高的,并与其它因素无关。欧侬(Ohno,1990)认为,如果出口商追求市场份额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汇率传递效应可能是不完全的。克鲁格曼(Krugman,1986)认为,如果可以根据不同市场分别定价,则可能在不同市场出现不同的汇率传递效应。
许多文献还提出了其它的关于汇率不完全传递的解释。奥伯斯菲尔和卢高夫(Obstfeld和Rogoff,2000)假设运输成本占出口产品价格一定比例,即使进口品是国内产品的完全替代品,但是由于运输成本造成进口品价格偏高,消费者仍偏向于国内产品。因此汇率的变动在一定的区间内不改变消费者的选择。
很多国外学者对汇率传递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汇率传递不完全在现实中是一种普遍现象。皮瑞尔弗菲鲁(PiriyaPholphirul,2003)对泰国九种主要的进口商品的汇率传递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这些商品的汇率传递系数很低,最低的是动植物油脂产业,为0.104,最高的是机械产业,为0.527,而且还发现自从泰国1997年金融危机以后,泰铢的汇率波动性增强并且变化趋势难以预测,同时伴随着汇率对进口产业的传递程度下降。王国梁和吴昌树(1996)对台湾地区的石油化工产业的汇率传递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新台币升值的过程中,台湾石化企业只是吸收了很少一部分汇率变化导致的出口商品价格上涨。
三.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广东省出口产品的价格传递效应
(一)汇率变动对出口产品的价格传递状况。
在市场完全竞争、价格完全灵活条件下,汇率传递是完全的和及时的。但实际上,由于受到市场分割、替代程度、市场需求、出口企业是市场份额导向还是利润导向等多种因素影响,汇率传递不一定是完全的。
1.在需求量大、缺乏替代产品的市场,出口企业能够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实现汇率升值的价格传递。
在市场需求量大、缺乏替代性或市场占有率高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可以根据汇率的波动改变出口产品价格,不需要承担汇率波动的成本变化,因而汇率的变化直接反映到出口产品价格上。如我国是世界五金产品出口大国之一,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受到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和劳动力成本高等因素制约,普遍将产品转到发展中国家生产,旺盛的市场需求使我国小五金等金属制品价格可以保持强势。据对肇庆市金属制品企业的调查,金属制品价格稳中有升。肇庆市宝信金属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专门为世界卫浴小五金的一流品牌加工各种开关制品,该公司出口的水龙头配件在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间,铜水龙头配件价格由8元/件上升到14元/件,涨幅为75%,普通水龙头配件由4.8元/件上升到8元/件,涨幅为66.67%。肇庆市满天星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做有色金属来料加工的民营企业,市场竞争来自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但是该公司着重对产品进行提升加工等级,产品出口价格保持稳步增长,例如铝合金锭的来料加工费从汇改前的1.31美元/吨上升到目前的1.8美元/吨。
2.在产品替代性高、竞争者众多的市场,出口企业只能自己部分或全部承担汇率升值的成本变化。
产品替代性高、竞争者众多的情况下,进口商很容易对进口成本加以比较,进而选择价格更低的相似产品。出口企业在定价时不得不考虑其他外国竞争者的定价策略,由于害怕丧失在国外市场上的份额而导致企业利润的降低,企业只能自己部分或全部承担汇率波动的成本变化,不会轻易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据对肇庆市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的调查,由于农产品深加工附加值少,农产品价格没有明显提高。以肇庆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出口产品冻罗非鱼片为例,2006年该公司出口量增长迅猛,一至四季度出口量分别为76吨、97吨、250吨和500吨;但是出口价格却相对稳定,第一季度为2025元/吨,二、三、四季度都是2030元/吨。初级电子产品也属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激烈,技术含量不高,提价空间也不大。据对东莞电子生产企业的调查,汇改后大部分电子企业的定价能力并未得到提高,不能通过与贸易伙伴谈判来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特别是东莞的电子行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电子产品的出口价格实际由母公司按照有利于集团公司的方向制定,而生产厂在价格方面很大程度上只是被动接受母公司的安排。
3.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升级和提高附加值实现从汇率低传递转变为高传递。
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可以增强产品定价能力,进而实现汇率波动从低传递转变为高传递。根据对东莞市电子生产企业的调查发现,有2家企业表示定价能力有所提高,而这2家企业均表示主要是通过开发新产品和对旧产品进行升级来增强企业定价能力。例如汤姆逊多媒体(东莞)有限公司通过不断对原有产品进行升级来提高企业的定价能力,而且不同类型的电子产品也表现出了较大差异,该公司所生产的比较传统的含DVD的家庭影院出口价格由年初的892港元下降至810港元,而新兴的技术含量较高的数码卫星电视接收解码器的出口价格则随着产品的革新而不断上涨,由年初的314港元上升至451港元。由于该公司在产品结构上的及时调整并在产品的革新上做出了较大努力,2006年该公司出口利润同比增长了5—10%。
(二)汇率不完全传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大部分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多数情况下,汇率变动未能及时、全面传递到出口价格上,造成本国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变动百分比小于汇率变动的百分点,出口企业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1.利润空间缩减
人民币对美元呈现出单边升值的趋势,对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币种的出口企业带来一定损失。据佛山市纺织协会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内纺织品生产厂家的利润率在3—5%(面料净利率为3-5%,服装为3%)之间,利润非常微薄,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出口企业结汇后利润的下滑。如佛山东亚额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出口额1500万美元,由于汇率上升(约5个百分点)和出口退税率下调(面料下降2个百分点)而损失500-600万元人民币。与前一年度相比较,2006年东莞市约有六成的电子企业利润出现下滑。以源利电子等来料加工企业而言,由于所涉及的收入款项主要为以美元计算的加工费,支出款项主要是人民币计算的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等,汇改后人民币的波幅增大将会更为显著地影响到此类企业的利润。2006年,源利电子出口数量同比增长了5-10%,而出口利润却反而同比下降了5-10%。
2.出口竞争力下降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价格的相对提高,这意味着中国产品在国外价格竞争力的下降。近年来,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周边国家的纺织业竞争力在不断提高,而人民币的升值导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成本优势不断下滑,这大大削弱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广东省是我国传统的服装出口基地,拥有完整的产业链,生产设施配套,产品质量过关,但是汇改以后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客户流失率约为3-5%,主要是低档产品订单流向了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劳动力、地价成本比中国更低,对环保要求低,而且没有出口配额限制。 3.换汇成本增加
由于不能承受和消化人民币汇率升值,企业的换汇成本增加,经营压力更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小部分企业换汇成本是低于银行现汇买入价,大部分的企业等于或高于银行结汇价,仅仅依靠出口退税来维持生产。从企业的行业属性来看,纺织服装、五金和玩具等大多是换汇成本较高的行业,企业主要依靠薄利多销来维持生产。对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东莞电子行业而言,原材料均以国际市场采购为主,虽然企业出口收汇后可以直接付汇(或者是采用差额收付汇方式),汇率波动对此部分影响并不大,但是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等必须以人民币支出,其中必然会涉及到汇兑损失。
四、几点建议
(一)企业要苦练内功,通过压缩生产成本、产品结构升级等方式改善经营。
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最根本方法,应从自身着手,采取内外贸并举,调整产品结构,并借助高端产品的丰厚利润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首先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例如购置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等,尽可能降低中间消耗,压缩经营成本。其次要努力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加大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力度,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在高端产品上力争突破,创自主品牌和开发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另外,企业也可运用各种理财手段处理汇兑损失。比如增加外汇负债来平衡汇率风险,调整结算币种,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等。
(二)商业银行应加强营运水平,开发更多的外汇避险产品。
人民币升值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面对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企业避险意识和选择避险方式的水平都大大提高。但是我国金融机构提供的外汇避险和金融理财产品品种仍然较少,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外汇风险和外汇理财的需求。在调查中,52.9%的企业希望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外汇理财产品。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增强竞争意识,首先要对市场有准确的预测以及对自有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对汇率的灵活浮动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根据不同币种、不同额度的现钞、现汇和不同类型的客户的外汇供求具备有差别化的定价能力,加快研发多种切合企业需要的外汇避险工具。
(三)政府要统筹考虑,扶持当地产业发展,增强地区竞争力。
人民币升值已经步入长期、稳定的上升通道,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政府要从宏观层面支持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共同面对汇率升值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地方政府以建设专业园区为依托,引导行业集群化发展,是增强地区竞争力的有力举措。例如佛山政府为发挥区域优势,在周边地区建设多个工业园区,目前园区的行业集群优势已初步得以体现,纺织行业正在走上优化结构和加大创新的道路。
参 考 文 献
1、毕玉江、朱钟棣(2006):《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基于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第7期。
2、丁剑平(2003):《货币升值国家的经济变量和对策的比较》,《新金融》第12期。
3、范从来、曹丽(2004):《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实证分析—基于1994 -2001年数据的判断》,《经济科学》第1期。
4、倪克勤(1999):《人民币汇率的传递机制和杠杆作用》,《财经科学》第1期。
5、孙立坚、吴刚、李安心(2003):《国际贸易中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文汇》第4期。
6、王铮、龚轶、王尽然、刘丽(1999);《从贸易转价理论看人民币汇率问题》,《管理科学学报》第9期。
7、Bacchetta, Philippe and van Wincoop, Eric.“Does Exchan,一Rate Stsbility Increase Trade and Welfare?”American Economic Reuiew, 200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