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30年的货币政策
改革开放后的货币政策
不同阶段货币政策传导制度分析
内 容 摘 要
对中国货币政策历史上的简要回顾,主要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后的货币政策状况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政府应对的货币传导机制,得出要完善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才能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宏观经济作用的结论。
中国货币政策及传导制度分析
一、改革开放前30年的货币政策
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否定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依靠计划和财政手段。全面的指令性计划使计划工作注重实物,不注重运用货币的价值形态,银行不掌握货币的运动。银行成为单纯的会计、出纳,银行调节常常被忽视,货币、信贷手段处于从属地位。在高度集中统一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的货币信贷管理也必然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特征,银行信贷实行“统存统贷”。
在这一时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经济工作和货币信贷工作的总方针。在实际执行中,银行信贷资金服从于经济中内生货币的需求。对于具有创造信用货币机能的银行来讲,只顾保障信贷资金的供给,而不进行必要的约束,结果形成敞开供应贷款,对计划调节下本来就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社会信用集中于银行信贷。银行存垡在社会信用分配中占垄断地位。银行信贷与财政成为国家经统一分配资金的两大手段,但从属于财政手段,以负担国营企业超定额流动资金供应为主要任务。
在此时期的货币政策主要依靠信贷、现金两大计划,另辅之以信贷政策、行政手段和有限的利率政策。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方针的贯彻,主要通过全国的财政、物资、外汇计划综合平衡,以及核定国民经济计划指标来保证。
二、改革开放后的货币政策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货币政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97年至1991年为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1997年为第二阶段。且在1997年以前, 我国的货币政策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
(一)、1979年-1983年的货币政策
1977、1978年的“大跃进”,虽然带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但也造成了货币供应失控。1979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年的经济调整,由于旧的经济体制仍占主导地位,所以在宏观调控政策上仍然是以调整经济发展速度、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基本特点;在手段上仍然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信贷计划,即通过财政、信贷计划手段衽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强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在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上,1979年开始由原来的“统存统贷”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的管理办法,即对核定的信贷差额实行包干使用,存差必须完成,借差不得突破,在差额包干计划内,多存可以多用。这次改革是对过去信贷计划体制的一次否定,有利于突破“重贷轻存”的现象,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在此之后,虽然宏观调控中计划手段低压起着绝对主导的作用,但间接调控机制已经开始萌生。
(二)、1987年—1994年货币政策
这一时期实施的是“紧缩银根”和“紧中有活”的货币政策。
这一时期宏观经济的特点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企业、地方财权、物价和投资权明显扩大。
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货币、信贷宏观调控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改选和贷款总规模,加强固定资产贷款管理;规定一般要有30%--50%的自有资金;加强金融工作的统一管理”等为当时的主要政策,经过这一调整在1986年上半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商品滞销和工业增长速度偏低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相应采取了“稳中求松”的货币政策,旨在维持经济适当的发展速度。当年银行、信用社贷款增加偏多,第四季度工业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1987年,又相应采取了“紧中有活”的货币政策以扶持那些已经形成新的生产国的企业以及的提高经济效益潜力的企业。在此期间,大胆地运用中央银行贷款、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等间接调控手段。
(三)、1988年—1991年的货币政策
这一时期实行财政银行“双紧”政策与治理整顿的政策。
1988年,出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
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实行了财政银行“双紧”政策。在1989年4月前以总量控制为主,后一阶段以信贷结构调整为主。
1988年—1989年货币政策措施主要有:重新恢复了对贷款规模的限额管理;实行严格的现金管理;收回了1988年下放给省、区、市分行的一些资金机动权;两度调高了存、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2%调整为13%,首次在专业银行正式建立统一的备付金制度,规定了备付金占各项存款的比例为5%-7%,并严格限制了人行贷款的投向等措施。
1989年,由注重对货币信贷宏观调控为重点转入结构调整阶段。1989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产业政策要点制定并下发了信贷政策大纲。银行对国营大中型企业采取了定期限、定投向,定数额办法,先后四次发放启动贷款,支持产业结构调整。8月,仍继续加大了中央银行贷款投放量,增加了贷款规模,先后三次调低了利率。
在产业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的背景下,财政信贷关系没有理顺,专业银行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不分,信贷资金“条块”分割,银行在产业政策调整方面涉足过深,为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而不得不大量增加再贷款投放。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和广度加大,再贷款被政策性资金需求长期占用的问题日益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加大了金融风险。
(四)20世纪90年代初至1997年货币政策
由于前期对国有经济的放权放利和软约束竞争的存在,中国经济出了“泡沫”势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时膨胀,二是通货膨胀高,三是货币供应量暴涨。针对这时出现的严惩通货膨胀,政策面开始了从1993年至1997年长达四年的“软着陆”宏观调控,从治理金融秩序入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金融行为,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强化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加强政策协调措施,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整顿金融秩序
首先是制止违规拆借资金,规范货币市场。其次是清理、整顿金融机构。三是加强金融监管,规范业务行为。
逐步强化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1994年,中央银行停止向财政透支,停办专项贷款。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规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升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调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开拓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首先,金融调控目标的实现由直接目标向间接目标过渡。其次,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责比例管理。第三,发展货币市场,开办公开市场业务。第四,扩大再贴现业务。
灵活利用利率杠杆,加强利率监管
为增加储蓄存款,中央银行在1993年5月、7月连续两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同时对3年期、5年期、8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实行保值。严禁各银行间接或变相提高利率,制止储蓄大战。在通货膨胀率下降趋势较为明显时,中央银行于1996年4月停办新的保值储蓄业务,下调存贷款利率。这一措施调整了货币供应结构,缓解了企业资金流动性不足。
(5)实施汇率并轨,协调运用本外币政策
第一,干预汇市,稳定汇率。第二,汇率并轨,实施“对冲”操作,抑制基础货币投放。1994年,中国实行外汇改革,实现汇率并轨,及运用一系列“对冲”措施,适时抵消了中央银行因购买外汇而大量投放基础货币的负面影响。
注重运用信贷政策调整经济结构
中央银行针对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主要通过信贷政策引导资金投向,连续几年提高农业贷款的比重,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300户国有企业中推行主办银行制度,保证了农业、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有市场、有效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有效供给。
(五)1997年以后的货币政策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周边国家贸易萎缩、货币贬值、资本抽逃。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为稳定亚洲经济做出了贡献,但也对我国外贸出口、资本流入等造成不利的影响。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汇率不贬值,保持汇率的稳定也进入了货币的视野。1998年以来,防止通货膨胀、扩大内需、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取代治理通货膨胀成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
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间接调控程度越来越高,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使用。
(1)频繁运用利率手段
从1996年5月1日第一次调息起,央行已先后8次调低存贷款利率,并相应调低有关基础利率
(2)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
从1998年3月21日起,央行把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和准备金率的调低,消除了原来两账户分立的弊端,同时也削弱了金融机构套取利差的行为动机。
(3)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4)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手段
(5)加强窗口指导
(6)高度重视信贷政策
不同阶段货币政策传导制度分析
改革开放前的货币政策传导制度分析
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我国的货币信贷管理体制长期具有高度集中的统一的特征,实行“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货币政策主要依靠信贷、现金两大计划,与此相适应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简单、直接。围绕着信贷现金计划和信贷政策的制定,形成货币政策直接调控的局面,这一调控系统服从、服务于整个经济计划管理系统。货币政策手段单一,从政策手段直接传导到政策目标,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它既是货币信贷管理者,又是货币信贷业务的直接办理者,货币信贷政策直接传导微观经济基础,即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人民银行机构-----企业。传导过程中,没有商业银行,没有金融市场。直接调控缩短了政策意图传导的路程,简化了调节程序,养活了传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扭曲。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货币流通的调控较严较强,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的控制。
但这种传导机制对运行环境有较高要求。一是必须是在严格的计划体制下运行。二是必须是大一统的银行体系,统存统贷管理方式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个机构统一管理全社会的银行信用,只有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才便于实现这一要求。三是必须有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作保证。
(二)改革开放后的货币政策传导制度分析
改革开发20年,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向市场化、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逐步演变的过程。1979年—1997年,在这一时期,金融机构由“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走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二级银行体系”,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银行尝试了“差额控制”、“差额包干”、“存贷挂钩”等信贷计划的补充形式,并在中央银行成立之初设立了存备金、备付金制度,开办了再贷款、再贴现等再融资形式。1993年7月开始,人民银行上收了人民银行分支行再融通资金的权利,人民银行集中基础货币吞吐权,开始重视并推广贴现与再贴现业务。这一时期,间接工具开始启用,但信贷现金计划管理仍占主导地位。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付通货膨胀。1998年后,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的阶段。取消了贷款规模管理,货币政策间接调控逐步扩大,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治理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形成了“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货币市场尚未完全进入传导过程。形成了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的间接调控体系。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不仅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受到货币市场发展的制约,还受到商业银行和企业行为的制约。
货币政策传导制度是以金融制度为依托的,没有健全的金融制度,就没有良好的传导机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货币政策的建立健全,使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经常使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有效地间接调控经济运行 ,关键是要完善制度建设和运行环境。
参 考 文 献
任啸 《货币传导----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制度分析》 四川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