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免费获取|
毕业论文网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降重|
  • 职称论文发表|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原创论文|
  • 论文开题报告
搜索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 略论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关系
金融论文资料|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国贸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 电子商务|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金融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经济学论文| 营销论文

略论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关系

最新活动:微信集50个赞就可获取任意一篇钻石会员论文。详情见微信集赞换论文
略论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关系 XCLW109360  略论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关系

1、引言
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形式
4、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配合手段
5、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主辅关系
6、我国当前要以货币政策调控为主,执行“双稳健”政策,这是特定经济运行状况的客观要求

内 容 摘 要
无论是货币政策措施还是财政政策措施,它们对于总支出、产量和物价发挥作用影响总要有一定的传导时滞,在相同的经济条件下,两种政策工具变量的时滞长短如果有区别,时滞较短的就可以称为快变量,时滞较长的就可以称为慢变量,快慢变量之间只有恰当地更生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经济调节效果。如果快慢变量之间配合不当,就可能影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效果,有时不可能带来相反的经济调节作用。因此这两项重要政策手段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很好地配合运用,才能避免摩擦,尽量缩短政策时滞,有效实现总体经济目标。


略论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关系
引言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重要的手段,但由于这两种政策发挥作用的特性不同,例如,财政政策的具体体现是税收政策、国债手段及预算收入,这些手段在一定时期一经确定就有相当的刚性,不能轻易变动;而货币政策正好相反,在一个比较发达和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背景下,经济运行和金融运行常会出现意料不到的变化,而金融当局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要适时做出恰当的货币政策决策,以适应市场变化情况;加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操作过程中都要经历不同的内部及外部时滞,因此这两项重要政策手段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很好地配合运用,才能避免摩擦,尽量缩短政策时滞,有效实现总体经济目标。那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何实现有效的协调配合呢?在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形势下执行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呢?以下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传导有一个时滞问题,因此,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手段,单一政策如果得不到另一方的配合,传导时滞就可能相对长些。或者换句话说,由于应该得到的协调配合得不到,应该缩短的时滞没有缩短,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本身就要付出调节时滞效果方面的成本。由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各自特点,传导时滞上各有长短,因此只有很好的搭配运用,改变一项政策改变而另一项政策不变的做法,才能尽量缩短单一政策措施的时滞,迅速对最终经济调节目标发生影响。
以下,我们可以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三种不同的关系状态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来考察两项政策手段之间恰当配合的重要性。两项政策之间三种不同的关系状态是:一是不恰当配合状态;二是一方通过变动发挥作用,另一方保持不变的关系状态;三是二者恰当配合的关系状态。
第一种关系状态下,两项政策对经济都做出了变动性反应,这种变动性反应也可能性是货币政策由松变紧或由紧变松,财政政策也由可能是由紧变松或由松变紧,或者两者变动的方向一致均由松变紧或由紧变松。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者来说,他们想通过两项政策之间的一定配合,实现理想的经济调节效果,但实际调节结果表明,两项政策之间的配合是不成功的,而且这种不成功并非由于政策执行方面出现的某些技术原因,而纯粹是配合调节方向确定不当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运行就会远离最终调节目标的发展倾向。举例说,如一国某一时期的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国家为迅速控制总需求的增长速度采取了双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即采取了提高利率和紧缩货币供应量及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的双紧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表面看两项政策在调节方向上是一致性配合,但这种紧急刹车式的双紧政策也可能是一种糟糕的配合。因为,如果时间较长时,在总需求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双紧政策不仅是降低了需求增长速度,而且也由于需求急剧萎缩造成社会总供给水平的急剧下降。再比如说,假定某一时期总需求水平过低,消费支出增长相对缓慢,企业投资也不高,为改变这种状态,货币政策出现了松动,即利率水平下降,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信贷资金比以前更容易获得,但是财政政策却采取了紧缩的办法,即税负很高,支出水平也下降。这样企业会由于税负过重,盈利水平过低而缺乏投资热情。即使银行信贷资金容易获得,企业在借款上也处于消极或压抑状态,加之财政支出水平下降,政府购买力降低,即使货币供应量增加了,社会总需求还是难改疲软状态。这实际上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搭配不当造成的必然结果。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搭配关系是否合适并不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搭配对经济运行实际调节效果是否理想,只要两者之间的配合效果不理想甚至同理想的状态完全相反,就可以认为两者之间的搭配是不恰当的配合。
在第二种状态下,货币政策变动了,财政政策保持不变或财政政策变动了,货币政策保持不变,那么,即使经济运行不会出现不理想或同理想悖逆的状态,但是单一政策由于得不到另一方的配合,传导时滞就会长些。或者换句话说,由于应该得到的合理配合得不到,应当缩短的时滞没有缩短,宏观经济执行政策本身就会付出调节时滞效果方面的机会成本。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各自的特点,因而,即使它们的时滞种类和层次顺序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但差距的长短却有很大的差别。比方说,在决定使用财政政策时,政府提出的税收变动和支出的重要调整,在西方国家中要经国会批准才能执行,在我国要通过人大常委会才能执行,这样,从预算收支的变动和调整到决定采取措施之间的行政时滞就比较长。而货币政策的行政时滞就相对要短得多。例如,某些西方国家的货币当局有一整套的应变调节计划,当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时,货币政策可随之变动,而不需要像税收和大宗财政支出那样需经国会冗长的讨论和批准。从我国情况看,当经济情况改变需要货币政策改变执行方向时,人民银行请示国务院就可以进行较快的变动调节。再如,如果货币政策把提高利率作为自己的中介指标,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总支出水平,即用提高利率的办法抑制货币资金需求,以达到控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目的;用降低利率的办法刺激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以扩张投资支出来推动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这本身就有一个相对而言较长的传导时滞,即微观经济单位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过程。这种反应过程的长短及利率政策效果到底能否奏效,取决于企业素质的状态及经济体制、盈利前景等许多因素。而采取财政支出调节政策时,只要扩大政府支出,总需求水平就会上升,减少政府支出,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影响就会比选取利率为中介指标的货币政策更直接,更迅速些。换句话说,就是时滞更短些。因此,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传导时滞上各有长短,只有很好的搭配运用,改变一项政策变化而另一项政策不变的做法,才能尽量缩短单一政策措施的时滞,迅速对最终经济调节目标发生影响。
第三种状态,即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恰当配合的状态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这是无须再论证。问题在于: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下,究竟采取什么形式配合才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最恰当配合。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形式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形式也就是松紧相互搭配的问题。这种松紧搭配共有四种组合方式:一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紧;二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松;三是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四是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两项政策的双紧或双松的协调配合形式一般只是在社会总需求过度膨胀或极度疲软的情况下采用的办法。在并末出现社会总需求过度膨胀或极度疲软时,虽然能够起到迅速提高支出水平、扩张生产规模的作用,但往往要引发通货膨胀;采取双紧政策搭配,虽然可以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但很容易引起生产停滞或经济衰退。这种双松或双紧政策搭配对经济产生副作用的经验教训,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我国都体验过。国内外实例都说明,双紧或双松政策搭配一般情况下应避免采用,如用了也应该注意:这种政策搭配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松一紧的协调配合形式下,如果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水平偏高,就可根据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紧缩工具变量与调节目标的密切联系程度选择政策手段,以这一手段为主采取紧缩的调节措施,而另一辅助政策手段采取适度放松的调节方法,以使主要政策措施“软着陆”,避免造成较大的经济震荡。在总需求稍嫌疲软的情况下,我们则可采取相同的搭配模式,只是政策工具和调节方向要进行一下变换而已。例如九十年代末期,为应对亚洲金融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我国坚持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两项政策协调配合,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使固定资产增速逐年回升,对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配合手段
无论是货币政策措施还是财政政策措施,它们对于总支出、产量和物价发挥作用影响总要有一定的传导时滞,在相同的经济条件下,两种政策工具变量的时滞长短如果有区别,时滞较短的就可以称为快变量,时滞较长的就可以称为慢变量,快慢变量之间只有恰当地更生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经济调节效果。如果快慢变量之间配合不当,就可能影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效果,有时不可能带来相反的经济调节作用。
从财政政策说,它发挥作用的形式主要是税率变动和支出的扩张或削减,这两种办法实际都是以强制为基础的。但税率的升降或税种的增减手段对经济的影响有时比财政支出结构或总量的变动手段对经济的影响要间接一些。而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形式则比较多,它既可以通过行政的、计划的直接强制手段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经济的、间接的利益调节手段发挥作用。比如说,信贷规模管理及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等手段就是较为直接的、强制的调控手段,而再贷款利率和买卖政府债券的办法就是一种间接的调控手段。一般情况下,采用直接的、强制的、行政的手段对经济控制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较为紧急和严重的经济形式下,采取这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只是用过于强烈的行政和强制办法搞“紧急刹车”或急剧扩张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即经济运行的惯性效应决定,在“紧急刹车”时容易在总量需求增长受到控制的同时引起再生产萎缩,而经济的、间接的即通过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进行宏观调节的办法,其最终对目标变量的影响时滞固然比直接的、行政的手段要长些,但其负效应也比效小。因此采取间接的、经济的办法对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失衡进行调节常常可以避免减少经济政策可能对经济运行带来的震荡性影响,达到所谓的“软着陆”。从这些手段发挥作用的特性说,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时似乎应该尽量做到一方直接的、行政的手段与另一方间接的、经济的手段交错运用,这样才能收到既缩短单一政策时滞,又能减少同向同性手段调节可能对经济造成的震荡性影响。
四、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主辅关系
当我们在谈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时,它的隐含意义其实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哪个重要”的问题。究竟以何者作为主要的宏观调控经济手段,这取决于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时期,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计划委员会,当时的经济增长机制是供给管理的增长机制,列入了指令性计划就有了物资和资金。此时的财政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依附于计划委员会,而银行在业务上则受财政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全部由财政安排,企业流动资金也由财政拨付,银行只负责企业超定额流动资金的供应。从体制上说,财政出现赤字了,必然要用向银行透支的办法解决,银行只起到财政“钱包”的作用。因而在计划体制时期财政及其政策作为管理宏观经济需求的主要工具。
但经过20年来的改革,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初步从供给管理、计划引导型转变为需求管理、间接调控型,也就是说从财政主导型变为金融主导型,中央银行及其货币政策已成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主要政策。原因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过程中,作为宏观需求管理主体的中央银行和财政的各自地位已发生了明显变化,财政已不再作为首要的宏观需求调控主体,因为传统计划体制下由财政分配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已有相当部分由企业和地方支配,还有相当部分由银行贷款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也全部由银行供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改革以来,国民收入流入家庭的部分增加最快,这导致两个必然结果:一是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与改革前相比明显提高;二是居民收入中相当部分货币收入作为储蓄存款流入银行部门。这大大增加了银行分配的实力。另外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在宏观调控机制中,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都保持着自上而下的一条计划、资金、人事等管理系统,而财政,由于改革后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措施的实行,地方财政一般都是站在地方政府一边同中央政府讨价还价,这对中央财政执行的财政政策,不能不带来一定的阻滞性影响。由些看出,改革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明显变化是国家财政在财力支配规模上的日益相对缩小和银行支配资金范围和规模的日益扩大,这一背景条件决定了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体系中不能不成为最主要手段。
五、我国当前要以货币政策调控为主,执行“双稳健”政策,这是特定经济运行状况的客观要求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基本上可以从理论掌握如何解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配合形式、配合手段,并可以确认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已成为了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讨论在我国目前经济体制和经济形势下应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二者在一定时期如何协调配合要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而经济形势,不外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状况和产业、产品结构的平衡情况,这两种关系状况即总量和结构关系状况一般情况下并不特殊地要求一定以哪项政策为主来对其失衡进行调节和矫正,这里,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失衡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能被运用的程度,这是决定两项政策主辅调节关系的一个基本因素。在总量失衡的条件下,如果是总需求过度膨胀,那么,首先要了解的问题是:这种膨胀是怎么会形成的?谁在总需求膨胀中扮演主要的角色?这些原因及推动因素分析准确了,问题的症结就找到了,下一问题即以哪一项政策为主来矫正失衡了,抑制总需求过度膨胀就是自不得言的了。
目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而带动的通货膨胀压力已开始显现。因此,在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上,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并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在宏观调控政策选择取向上,制定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且要以货币政策调控为主,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之所以以货币政策调控为主,其原因:
一是由于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措施的实行,中央与地方存在较大的利益差别,地方财政往往站在地方政府一边与中央政府及中央财政讨价还价;而目前造成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占据着投资的主导地位,是一个能量巨大的市场主体,渗透到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是其片面追求GDP增速、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大搞广场、拓宽马路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拉动了投资过热。我们来看国家统计部门曾公布的一组数据,2004年的前两个月,中央项目投资增长12.1%,而地方投资项目增长高达64.9%,超过了中央投资增长的5倍。所以中央财政执行的财政政策,只对约束中央一级的预算开支和投资有作用,要地方效仿制定执行同方向的财政政策其阻滞性很大。
二是事实证明地方财政政策的取向很难与中央财政政策同步。由于我国税收大部分来自于企业项下征收的生产性增值税,只有项目和企业越多,地方在中央与地方税收分成中得到投资越多,建设越多,地方得到的各种利益如财政收入就越多,所以地方政府近年来大量举债上项目搞建设。据统计,目前全国仅县乡政府的债务就已突破1万亿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地方政府依然是市场主体;二是奖励制度的扭曲即评判业绩看的是增长率,而不是创造这个增长的过程中使用了多少资本或成本。所以一般本届党政领导往往并不考虑下届党政领导能否还款,并且要将未来下届政府的财政等资源尽可能多地在本届使用,以形成更多的政绩。一方面是稳健偏紧的中央财政政策,如2005年我国中央财政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减幅27%;一方面是“寅吃卯粮”的地方财政政策,可见地方财政政策并不遵循中央财政政策的意图。
因此以货币政策调控为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切断地方政府不合理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以货币政策为主,并不是说财政政策不重要,只是说货币政策运用的程度要高一些,因为两政策的相互协调是很必要的。就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言,首先要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既要发展经济,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金融风险;二是在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按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支持有效益、有市场的企业流动资金需要;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稳步发展消费信贷,及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加大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领域和企业产品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而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或重复低水平的新项目、改扩建项目,金融机构不予贷款。就稳健的财政政策而言,主要表现为“双减”: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据报道,2005年,我国安排中央财政赤字300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198亿元,减幅0.62%;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减幅27%。财政政策在预算方面减幅不到1%,而作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长期建设国债减幅达27%,是前者的27倍多,由此看出在扩大消费方面财政政策还是积极的,着力减少的是资本支出,其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这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扩大消费、发展经济,又要防止通货膨胀的目标一致,这对缩短货币政策时滞,迅速对最终经济调节目标发生影响起“推波助澜”作用。
再联系到2007年的宏观经济形势,还是要坚持执行“双稳健”政策。200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2007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了8%,这可能是最低的,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预测则是10.1%,也许是最高的。因为消费的增长是相对稳定的,所预测的差异取决于贸易和投资的变化。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投资和贸易。既然如此,2007年的政策操作还是以稳健为好。好在,随着两税合一法案的通过和赤字规模的缩小,财政政策的预期效应是扩张性的,可以平衡汇率升值的某些紧缩影响;由于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需要紧一些,但是,切忌紧缩过度。
二OO七年七月十日

参 考 文 献
参考文献:
1、张曙光:《中国经济未来可能走向与政策操作》 《上海证券报》2007年1月16日
2、《货币政策应以静制动》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网站2007年4月12日
3、王松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金融学》(第二版)

略论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关系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原创论文资料流程 相关论文
上一篇:电子商务网上支付与银行发展 下一篇:网络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略论 我国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协调 配合 关系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发表论文
广告位

联系方式 | 论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硕士论文资料


毕业论文网提供论文范文,论文代发,原创论文资料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0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