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牧区基本情况
二、农牧区金融服务概况
三、农牧区金融改革难点
四、对策及建议
内 容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步伐明显加快,几个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其改制问题已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西藏属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金融市场体系相对不健全,农业银行仍是目前我地区业务量最大、服务面最广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服务于“三农”方面,农业银行始终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基于这种客观因素的存在,目前,农业银行的改制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极大关注,同样也牵动了广大农牧民的心声,其态势十分值得关注。本文从对农牧区经济发展以及农牧区金融服务情况出发,找出农牧区金融改革难点从而给出几点建议。
日喀则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改革前瞻
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步伐明显加快,几个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其改制问题已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西藏属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金融市场体系相对不健全,农业银行仍是目前我地区业务量最大、服务面最广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服务于“三农”方面,农业银行始终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基于这种客观因素的存在,目前,农业银行的改制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极大关注,同样也牵动了广大农牧民的心声,其态势十分值得关注。
一、农牧区基本情况
(一)经济发展概况
农牧业作为日喀则地区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近年来,日喀则地区各级政府部门以实现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为中心,以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化为方向,以试点示范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切实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取得了明显成效,农牧区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农牧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全地区农牧业总产值实现19.56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实现20.40亿元,粮油总产量达到36.87万吨,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58亿元,多种经营收入达到7.2亿元;粮、经、饲种植比例由2001年的85.3:12.5:2.2调整到2006年的60:24:16。截至2006年末,全地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7家,实现产值9351万元。另外从农牧民增收情况及特点来看,随着我地区大批工程项目的开工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的明显加快,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大批农牧区的富余劳动力逐步向这些领域转移,农牧民的增收渠道有所拓展,农牧民在参与工程建设、小城镇服务业、旅游业、餐饮业、乡镇企业等多种经营中实现了增收。据了解,2006年,全地区劳务输出实现收入4.20亿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215元,较2002年增加748元,增长50.99%。
(二)农牧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目前制约农牧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结构调整处于较低水平,
特色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能形成规模;二是农牧区市场发育不全,流通渠道不够畅通;三是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对农牧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四是乡村分散、信息闭塞、气候恶劣、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的环境制约农牧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五是农牧民绝对贫困户仍然较多,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二、农牧区金融服务概况
(一)金融机构及人员情况
日喀则金融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史,目前就机构而言,除人民银行外,主要有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邮政储蓄等机构,但从金融机构的分布情况来看,不尽合理。地区所在地机构设置较为齐全,而广大县及县以下区域,除在个别县设有中国银行(1县1镇)及邮政储蓄机构(3个县)外,就只有农业银行一家,而在县以下区域只有农业银行从事金融服务。据了解,截至2006年底,日喀则地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含中国银行、邮政储蓄)有109家,其中:农行县支行19家,营业所85家,中国银行县支行2家,邮储机构3家。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为551人,其中农行县支行281人,营业所234人(不含计划外),中国银行县支行 25人,邮储机构11人。而从机构数及服务面来看,农行营业所是目前面向农牧区开展金融服务量最大、覆盖率最广的金融机构。据统计,目前日喀则地区辖内共有85个营业所,其中:2人营业所41 家,占总数的48.24%;3人营业所33 家,占38.82%;4人及以上营业所11 家,占总数的12.94%。营业所工作人员234人,占整个地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总人数的42.47%,从工作人员年龄结构来看,20—30岁的占总数的15%左右,30—40岁的占30%左右,4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50%以上;从文化层次来看,小学文化水平人员占总数的35%左右,初中文化水平人员占总数的50%左右,高中文化水平人员占总数的2%左右,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人员仅占总数的20%。
(二)金融机构经营规模及服务特点
近年来,随着农牧区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基层金融机构的各项数据指标均保持了适度的增长,这为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创造了条件。据了解, 截至2006年末,辖内基层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达到19.94亿元,较2002年增加9.68亿元,增长94.35%;负债规模为20.07亿元,较2002年增加10.03亿元,增长近100%,其中:基层营业所的资产规模为5.07亿元,增长136.92%;负债规模5.23亿元,增长175.26%。同时作为金融业主要经营指标的存贷规模也有大幅度的增长,至2006年末,辖内基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4.62亿元,比2002年增加8.30亿元,增长131.33%,存款规模占整个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34.22%,其中营业所的存款规模为3.09亿元,增长83.93%,占比达到7.23%;各项贷款规模为9.18亿元,比2002年增加4.49亿元,增长95.74%,贷款规模约占整个地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50.55%,其中营业所的贷款规模为4.53亿元,增长240.60%,占比约为24.95%。从基层金融机构的服务特点来看,在办理自营商业性业务的同时,还要代理部分政策性业务,同时,由于受环境因素限制,中间业务等相对发展滞后,规模偏小。从存款业务办理情况来看,储蓄存款占比仍然较大,单位存款规模普遍较小;而从贷款业务来看,政策性贷款、个人消费性贷款和农牧民小额信用贷款仍占主体,企业、项目类等贷款偏小。而从营业所的情况来看,中间业务基本未开展,存款以储蓄存款占绝对数,贷款基本为向农牧民个人提供小额信用贷款为主,项目、企业等其他大额商业性贷款基本未发放,因此,在服务于农牧区过程中,辖内基层金融机构普遍具有经营结构单一、利润渠道狭窄的困难。
(三)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和服务质量
农业银行县及县以下分支机构作为目前农牧区唯一金融服务部门,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因客观因素,曾承担过大量的政策性信贷发放业务,信贷资产损失较大,经营亏损普遍严重,这种状况长期以来困扰着银行的正常经营。随着农牧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之农业银行自身内部信贷资金风险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信用体系的日益建设,近年来,各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亏损严重的局面得到逐步扭转。截至2006年末,辖内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规模为0.75亿元,不良贷款占比8.17%,较2002年分别下降0.03亿元和8.46个百分点,从不良资产分布情况来看,损失类占总额的90%以上,大部分为政策性历史遗留部分,其中营业所的不良资产规模为0.10亿元,占总额的13.33%,不良率2.21%,分别下降0.07亿元和10.57个百分点。2002年至2006年基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7.89亿元,累计收回21.78亿元,贷款回收率78.09%,贷款回收率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其中营业所的贷款收息率66.56%。另外从盈亏状况来看,2006年,基层金融机构亏损(各项补贴未到位)0.60亿元,亏损额比2002年增加0.10亿元,增长20%,其中营业所亏损153万元,亏损额减少553万元,下降78.33 %。另外从统计数据来看,近五年来,辖内各基层金融机构存贷规模均保持适度增长,其中尤以贷款投放量增长最快,总量净增加了4.50亿元,增幅95.74%,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地区金融机构信贷增长速度,应该说,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入有效解决了农牧民生产、住房、消费等多种信贷资金需求,为保持农牧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服务环境,其效应是十分明显的。
(四)金融机构执行西藏特殊优惠货币政策总体效应
优惠货币信贷政策是党中央为促进西藏经济金融协调发展而制定的特殊措施,它对西藏这种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区域具有广泛的意义。目前,西藏农牧区享受的特殊优惠货币政策主要有:一是贷款利率执行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的政策;二是对农牧民贷款逾期部分不予加罚息;三是对农牧区金融机构不实行现金管理等。同时,近年来,结合农牧区实际,辖内逐步推广实施了农牧民小额贷款卡制度和信用乡(村)、镇的评级制度,这些都为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提供了保证,综合效应十分明显。具体来讲:1、实施低利率政策,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稳定增加。近五年来,辖内各农行基层营业所信贷投放量呈大幅度的增长,按照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的利率水平,农牧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以2002年至2006年贷款累放数为例,仅此一项,让利农牧民2500多万元。2、实施有区别的加罚息政策,极大的减轻了农牧民的经营负担,促进了收入的相应增加。3、小额信用贷款卡制度的实施,不仅简便了贷款手续,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农牧民的贷款积极性,综合效应十分显著。截止2006年末,辖内农牧区贷款卡的发放量达到85563张,贷款金额3.74亿元,贷款卡发放面87.11%,使用率93.34%,贷款不良率0.38%。4、信用村的评定及贷款额度扩大的试点,不仅有效解决了部分农牧民多种经营的信贷资金需求,而且有力的促进了农牧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政策的推出在农牧区产生的效应还是较为明显,首先,有效解决了部分农牧户从事多种经营而产生的较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使农牧民的信贷资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及时的满足;其次,从营业所自身来看,就以往农牧民贷款难、难贷款的局面有所缓解,同时也为营业所进一步加大农牧区信贷投入,做好支农、支牧工作提供了政策保证。截至2006年末,日喀则地区信用乡(镇)、村总数达到了176个,均有大幅度的增加。
三、农牧区金融改革主要问题及改革难点
(一)通过对农牧区经济发展情况以及金融服务情况的了解分析,再综合各种因素我认为目前困扰基层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问题有:
1、经营成本高,经营效益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辖内基层金融机构普遍具有服务半径大、管理战线长、业务成本高的困难。以营业所为例,按照目前的机构设置情况,每个基层营业所的服务半径平均在2000多平方公里,人均服务农牧民在2500人左右。另外从运营成本来看,营业所分布着整个基层农业银行45.44%的人员,却使用着50%左右的经费,而业务量仅占整个基层农行系统的28.97%,大部分营业所长期基本在保本点以下经营,这一状况导致农业银行整体经营效益难以提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机构的改革和发展。
2、员工队伍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机构人员普遍短缺。队伍老化、文化偏低、人员短缺是目前各基层金融机构普遍具有的又一问题。以营业所为例,我地区农牧区地域分布点多、面广,大部分营业所需长期面向几个乡开展金融服务,而长期以来,营业所人员少、年龄结构大、文化水平低、交通工具欠缺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而于此同时,营业所的信贷资金投放任务、投放进度、投放质量却逐年在加强,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效应。如:从文化层次来看,辖内营业所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工作人员占总数的80%,高中以上的仅占20 %;从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上的职工占总数的50%,而且大多数工作人员汉语水平普遍偏低,对很多金融方针政策不能及时准确掌握,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服务要求。
3、客户结构单一、分散,融资渠道狭窄。日喀则地区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牧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基层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过程中难以寻觅优质(法人类)客户,服务对象基本为农牧民个人,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起落,直接影响营业所的经营,加之中间业务等一些新兴业务基本未能开展,基层营业所的经营模式非常单一。
4、贷款潜在风险大,防范风险任务艰巨。由于我地区广大农牧区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农牧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比较脆弱,加之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农牧业生产经营中容易产生一些市场风险,而同时,农牧民自身防范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抗灾自救能力不强,因灾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加上受农牧民贷款不予加罚息、不准展期等因素的影响,涉农贷款的潜在风险大,关注风险、防范风险的压力大。
(二)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金融机构在农牧区所要实行的金融改革将面临以下难点:
1、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金融供给增长赶不上需
求增长,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和供给单一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近年来,随着我地区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农牧民贷款需求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已从传统的生产类贷款逐步向消费、住房、经商等多样性转变,金融总体需求不断呈扩大趋势,而同期基层营业所自有资金不足,年存款增长率远低于贷款需求增长率,基层营业所服务面临新的难题。目前,从农牧区金融需求情况来看,既有银行性金融需求,又有政策性金融需求,而我区目前农村金融供给在机构设置和业务内容上都非常单一,因此,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的存在,造成大量有效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制度缺陷。目前,基层营业所是我区直接面向农牧民开展金融服务的机构。基层营业所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地域限制,这使的营业所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同时,营业所处于垄断地位,缺少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再加上其经营包袱沉重,势力薄弱,导致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且金融产品单一,服务质量较差。
3、金融机构分工与协作缺乏整体上的制度设计。目前,作为商业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及所辖各分支机构仍承担着大量的政策性业务。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不分,不但降低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效率,而且还大幅度提高了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操作成本。
4、缺乏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加强金融监管是防止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没有监管,就不可能有农村金融的发展。目前,作为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金融机构的监管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机制,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和处置能力不足等薄弱环节仍在制约农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一)增强和完善金融机构设置改革措施。针对目前基层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为了做好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建议逐步探索面向农牧区金融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体系的改革措施,切实改善目前的这种状况,为基层营业所进一步加大支农、支牧力度,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持。同时结合我区实际,政府部门应逐步探索成立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基金。
(二)切实落实各项补贴政策,调动工作积极性。结合当前基层金融机构亏损面仍然较大的实际情况,建议农业银行自治区分行将每年的各项补贴收入按照有关规定逐级落实到各基层(行)所,切实做到基层机构“扭亏心中有数”,调动工作积极性,保证特殊优惠货币政策与金融运行的协调。
(三)增加基层货币优惠政策,加大核销力度。建议中央“十一五”西藏特殊优惠货币政策更多的向西藏基层金融机构倾斜,在保持利差及费用补贴等政策的同时,加大对各基层行所因历史及其他因素而产生的损失类贷款的核销力度,切实减轻基层行所的经营负担,让其“轻装上阵”。另外,农业银行各上级机构应做好如何处理执行特殊优惠政策和股份制经营而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的应对措施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相关金融机制。结合目前与政府部门协调力度不够的实际情况,建议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通过召开经济金融运行工作会议、农牧区金融工作会议等之际,深入分析研究金融改革对服务当地“三农”方面产生的各种效应,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形成共识,切实拿出具体方案,为下一步做好农村金融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五)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加快牧区经济发展。结合当前农牧区金融服务机构单一的现象,建议在对沿线部分农牧民人口多、居住较为分散的县,增设邮政储蓄机构,适当授权对部分条件相对成熟的县邮储机构开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并逐步探索面向农牧民的小额信贷工作,切实减轻基层营业所的负担,从而为保证基层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正常有序,保持金融稳定创造条件。
参 考 文 献
1、《日喀则地区统计年鉴》 (2006年)
2、《货币信贷政策文件汇编》 (2000---2002年)
3、《利率政策文件汇编》 (2002---2006年)
4、李兴江.开发的伟大实践与创新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
5、崔满红、冯鸿周.区域金融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8
6、穆争社.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设计理论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