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我国银行资产分布图
面对如此高额的不良资产,国家也开始关注问题贷款。从1997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直通过内部核销和政策剥离的方法减少不良资产规模,然而每年又有大量新增不良贷款出现。与此同时,近年来,一些新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要解决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充分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产生问题贷款的原因(风险规划和识别)
2.1造成信贷风险的原因
信贷风险成因分为三大类:企业原因、银行原因和外部因素。
1、企业原因
企业是否具有稳定的现金流支付每期还款额是银行最关心的问题,企业具有良好的经营收益是现金流稳定的重要保障。当企业的收支比出现滑坡时,问题贷款就逐渐显现了。
2、银行原因
银行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也是产生问题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中,信贷操作不当是形成问题贷款最为常见的内部原因,主要表现在违规发放贷款、缺乏有效的贷款监督并影响到贷款的及时足额收回、到期催收不力、对担保缺乏有效控制、对单一客户或特定行业的贷款过于集中、贷款期限不合理等。有些贷款在发放之前可能就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但由于银行在选择客户时的失误,最终造成了不良贷款。
3、外部原因
任何一个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周期性,在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循环波动。银行的问题贷款也存在这个规律。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借款人获利能力普遍下降,预期收入往往不能实现,现金流减少导致财务危机易发,产生不良贷款的风险也相应增加;而经济繁荣时情况正好相反,银行信贷资产相对安全。
政府干预是另一个影响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在亚洲的经济、社会及人文环境下,由于缺乏市场约束机制,银行和企业间的正常融资常常被“政府融资”和“关系融资”取代。在此期间,因政府干预贷款发放和投向而产生的不良信贷总量的49.27%。
2.2产生问题贷款的中国特殊性
问题贷款是全世界银行面lI每的共同问题,但因各国经济体制、政治背景不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也存在差距,产生问题贷款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我国商业银行大量问题贷款的产生和积聚,与中国银行业特殊的制度背景和金融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体制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国有商业银行向国有企业发放了大量贷款。由于同属国家所有,产权关系不明确,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在借钱时根本没有考虑过偿还,而国有商业银行在大量发放贷款时,对资金安全和违约风险之类的问题也几乎未加考虑。国有体制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极其淡薄。随着市场经济推进,国有企业开始不适合市场的发展,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出现巨额亏损,贷款也渐渐变成国有银行的呆账、坏账。在中国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中, 大量国有企业倒闭、经济结构大变动,制度风险和市场风险混合在一起,由此导致的大量问题贷款是这一历史时期不可避免的改革成本。但国有企业破产后,通过兼并收购、承包、改制等手段大量逃废银行债务,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最后成为了主要的亏损承担者。当国有企业制度性的“赖账行为”给国有企业自身带来利益的时候,这种行为也传染给了非国有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这就是“赖账经济的传染性”,而这意谓的银行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承受企业赖帐的风险。
2、政府过度干预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原属国有独资银行,资产全部归国家所有。国家和各级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多重目标,在对银行的管理上政企不分。历史上我国商业银行曾发放了相当部分包括国家指定类贷款和政策引导类贷款在内的政策性贷款,这些贷款大部分都变为不良资产。从以往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对银行贷款的干预行为贯穿债务存续始末,主要形式有:利用行政权利向银行施压,对指定项目进行贷款;挪用信贷资金、改变贷款用途;利用企业改组、兼并、破产转移信贷资产。悬空、逃废银行债务:在银行依法催讨贷款和处置抵押物时设立层层障碍等。一旦银行的贷款项目牵涉政府行政干预,那么其回收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3、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问题
在公有制银行体制下,各级行长可能主动自愿接受行政干预,以贷款作为交易筹码,交易对象可能是各级政府、高级官员、也有可能是非政府企业或个人,关联各方都从中谋利。而且。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机构庞杂、环节众多、责任不明确。经营管理缺乏利润目标约束,内部风险控制和贷款审查机制也十分薄弱,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原则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如今,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一些商业银行没有明晰的市场定位,以业务发展快慢论英雄。奖惩机制的设立与风险管理原则相互矛盾,在贷款审核上追求尽早、尽快发放,忽视贷款安全性;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贷后管理体系,银行对企业后续经营情况、贷款使用情况了解甚少。如果企业经营发生问题,银行不能及时获悉情况并做出决断,或收回贷款,或继续追加贷款帮助其渡过难关,这部分贷款很可能变为不良资产。
4、其他原因
(1)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诚信是金融业务的基础.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有效减少银企信息不对称,帮助银行甄别优质客户和危险客户,调整风险管理方案,防范风险。但目前,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针对个人和金融机构的征信和评级服务机构仍未普及。如此现状,不仅造成我国商业银行审查客户信用成本极高,也使得整个社会信用意识淡薄、缺少信用道德规范。
(2)我国社会资金配置主要依靠银行完成,企业融资方式相对单一,造成大量风险集聚在银行系统。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承担了大量社会成本,各种风险不断向银行体系转移和积聚。
(3)监管力度不够。我国金融监管的概念在1993年刚刚确立,至1995年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都还不能适应现代商业银行体系。
三.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商业银行必须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首先,在商业银行授信活动中,借款人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借款人对自身的情况和借款项目的风险拥有更多的信息,而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资信情况、贷款用途和项目风险都缺乏了解,这样很有可能导致“逆向选择”。随着信息不对称缺口的增大,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也面临更多难以把握的不确定因素,失误增加使得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趋于恶化。其次,商业银行的资产大部分来源于存款,属于高负债经营。与信贷资产相比,存款具有高提取性、高流动性和短期限性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在流动性和期限性上往往不相匹配。如果信贷资产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就有可能导致银行挤兑、甚至导致银行倒闭口。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课题。
3.1完善信用指标评价体系(风险评价)
对借款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不仅需要包括经营财务状况,也需要对其相关外部因素,例如政策指向、人文环境等加以综合考量。我国商业银彳亍的信用风险内部评价体系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多角度对企业信贷风险进行全面衡量。多维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企业绩效和信用评价。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现行指标体系的主体。信用评价以企业以往信用记录为依据,包括企业是否具有较好的商誉,是否准时偿还欠款、依法纳税、财务报表真实可靠等。绩效评价则以企业年度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计算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通常选取当年或近年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作为参考值。这部分需要补充引入对企业现金流量充足性的分析,因为这是未来偿债能力的重要保证,对信贷资产的安全回收具有关键影响。
(2)行业发展周期和风险评价。企业的发展与整体行业的稳定发展密不可分, 行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范畴,由许多具有相似特征的企业组成,它们彼此替代相互竞争。只有对所处行业作出准确判断,才有可能客观全面的估量信贷潜在风险。
(3)地区及政府风险评价。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干预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对借款企业所在地政府的干预风险加以评估是信贷风险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地方政府是否经常对银行贷款实施行政干预;当地信用环境整体情况;银行贷款有无经常被悬空、逃废的现象;地方建设项目操作是否规范、社会效益状况等。
3.2细分信贷风险,建立信用风险数据库(风险处理、监控)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有效区分信贷风险的不同水平,将借款人风险和贷款项目风险分离。借款人风险划分中,正常类借款人至少分为6—9个不同级别,不良贷款人至少2个等级:贷款项目风险在现行五级分类基础上,增加风险评定指标,考虑贷款抵押、担保和第三方支持等因素的影响,至少要将正常贷款分为7类,不良贷款分为1类,每一级别与标准普尔的评级体系相对应,并与违约概率挂钩D。通过细分不同等级的信贷风险,可以使银行更加及时、敏锐地发现某笔贷款信用质量的微妙变化:而且,增加贷款的评定分类指标可以帮助银行积累更加细致精确、特征明晰的贷款违约数据,全面建立信用风险数据库。
3.3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内控机制(风险监督、处理)
管理制度是信贷风险管理活动中对组织结构和行为准则的约束机制。制定符合银行稳健性经营原则的信贷政策,在授信过程中严格贯彻信贷制度和业务流程,使风险控制覆盖信贷业务的每一个程序,在业务操作中得以落实。
完善对客户的授信制度。在核定了客户的授信总额度后,按照不同授信种类分别核定分类授信控制线,一旦客户发生贷款违约、延迟偿还等情况,应该及时根据实际原因对授信额度或抵押担保条件进行调整。可以按照授信额度、风险程度、管理难度等方面的因素,确定重点客户对象,建立重点管理制度。
参 考 文 献
1、顾晓安《问题贷款识别与防范》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2010年
2、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
3、胡以力,周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上海经济【J】,2006(12)
4、冯锦涛,《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贷款业务风险控制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F】 ,2009年
5、刘晶,《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F】,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