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
(2)通货膨胀对 流通的影响
(3)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
(4)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
三、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1.控制货币供应量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3.增加商品有效 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4.其他政策。
内 容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含义、产生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的论述,进一步阐述了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治理通货膨胀,然后结合我国国情从多个角度就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论述。
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一、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是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一旦违背了这一经济规律,过多发行货币,就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则主要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因素以及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制约等。
需求拉上。这是指经济运行中社会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激增,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即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这是指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成本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工会力量要求提高工资和垄断行业和垄断大公司为追求垄断利润而制定的垄断价格。所以有把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分为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性通货膨胀。
结构因素。除了总量因素之外,即便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也会使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对于这类通货膨胀的分析主要有两种模型。一种是以北欧一些开放经济的小国为对象的北欧模型。由于小国是世界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世界通货膨胀从小国的开放经济部门传递到不开放经济部门,从而导致全面通货膨胀。另一种模型是以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发展中国家为对象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在二元经济中资本短缺、市场化程度低、货币化程度低等结构因素的制约下,要发展经济,往往要靠赤字预算、多发货币来积累资金,从而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如果以消费物价总水平变动作为通货膨胀的代表性指标,那么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需求拉上性的,但是成本推进、结构失调、制度变革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不合理提价行为等因素也形成了促使物价全面上升的强大合力,所以,应该说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种因素混合的。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物价上涨的不平衡造成各生产部门和企业利润分配的不平衡使经济中的一些稀有资源转移到非生产领域,造成资源浪费,妨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通货膨胀妨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由于币值不稳和易变货币不能知识表现价值,市场价格信号紊乱,不利于再生产的进行。其次,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预期的物价上涨回促使社会消费增加、社会储蓄减少,从而缩减了社会投资、制约生产的发展。
2.通货膨胀对 流通的影响
通货膨胀打破了流通领域原有的平衡,使正常的流通受阻。通货膨胀会鼓励企业大量囤积商品,人为加剧市场的供求矛盾。而且由于币值的降低,潜在的货币购买力就会转化为实际的货币购买力,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也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和原有的财富占有比例。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体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变小了。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人也受到损害。通货膨胀哈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通货膨胀通过“强制储蓄效应”把居民、企业持有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发行货币的政府部门。货币供应总量增加使社会总名义收入增加,社会实际总收入不会增加。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消费支出倾向,必然回引起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变化。
4.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这意味这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物价上涨的不平衡性和市场上囤积居奇和投机活动的盛行使一般消费着受到的损失更大。
三、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由于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的正常发展有相当的不利影响,所以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平抑通货膨胀。主要的治理措施有: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 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有效 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 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常所说的紧缩银根,其直接作用是减少货币供应量。货币当局采取的紧缩手段主要包括:(1利用存款准备金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率,以缩小货币扩张乘数,削弱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2利用再贴现政策,提高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利率,以控制信贷规模以及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以相应减少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存量。
5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具体说来,财政增收节支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提高税率,调整税收结构。(2低政府购买水平。(3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这种抑制总需求的政策比较容易奏效,但它通常伴随着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和产出的下降。为避免“矫枉过正”的效果,在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发展的不同状态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般被要求要“搭配”使用。
6. 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亦称收入——价格政策,是指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而制定的限制工资和物价上涨的经济政策。具体包括:(1确定“工资—价格指导线”,即政府当局规定在一定年份内允许工资—物价增长的目标数值线,由企业和工会自愿执行,自愿限制工资和物价的增长率。(2管制或冻结工资—物价。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时期,政府宣布在一定时期对工资和物价实行强制性冻结,以硬性规定的方式来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3运用税收手段,即通过对过多增加工资的企业征收特别税等办法来抑制收入增长速度,以控制消费需求。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比较复杂,治理的办法也多种多样。在实际生活中,应抓住主要矛盾,对症下药,才能迅速的效的遏制通货膨胀,争取货币流通状况的根本好转。我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通货紧缩趋势缩小向通货膨胀压力增强转换的特殊时期。通货膨胀压力的显著性表现既有经济自身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原因,也有货币快速投放的因素以及世界经济复苏、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在此时期中,要密切关注、重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防范通货膨胀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