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储蓄与投资的简单关系………………………… 1
二.投资………………………………………………… 1
三.储蓄………………………………………………… 5
四.储蓄与投资是否恒等?…………………………. 7
五.储蓄与投资在我国的表现情况…………………… 10
六.总结……………………………………………………13.
内 容 摘 要
储蓄是与消费相对应的,一般认为,所有的积累手段都可以认为是储蓄的一种形式。单纯的储蓄手段则是指的集中在银行中居民和企业的存款。这个是在金融业发展起来以后,与投资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储蓄与投资恒等,而个人似乎又有“自由意志”,可以任意储蓄,不论他自己或别人是否投资,投资于什么。这二者之所以能调和,主要是因为储蓄与消费相同,也是一件双面的事情
试述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任何经济社会在储蓄量既定条件下,投资数量都取决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能力。
一.储蓄与投资的简单关系
储蓄是与消费相对应的,一般认为,所有的积累手段都可以认为是储蓄的一种形式。单纯的储蓄手段则是指的集中在银行中居民和企业的存款。这个是在金融业发展起来以后,与投资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投资是生产的开始,其作用是为满足消费需求进行创造物质和服务,因此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投资来源于积累,同样也是社会分配财富的一个使用部分。在经济学上,资本被认为是可以随意进入任何经济领的,其障碍最终都转化为成本函数。从某种角度看,投资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从而为满足自身的需求提供可供交换的资金基础。 因此,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潜在的消费,更好的消费。如何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这需要相应的金融机构发挥其职能,最普遍的是银行。简单的银行的商业职能就是,集中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并且将吸纳来的资金贷给别人,以获取利息收益,同时支付社会闲散资金利息作为回报。
二.投资
所谓投资,往往指一个私人或一个法人购买一件新的或旧的资产。偶而投资一词,专指 在证券市场上购买一件资产,不过我们对购买房产、购买机器或购买一批制成品或半制品,都一样称为投资。一般说来,所谓新投资(以别于再投资),是指从所得 之中,购买一件资本资产。如果我们把出售一件投资作为负投资,则我的定义与通俗用法相符,因为旧有投资之交换,一定互相抵消。我们固然必须顾及债务之产生与清偿(包 括信用或货币数量之改变),但从社会全体而论,总债权之增加或减少一定恰等于总债务之增加或减少,故在讨论总投资时,这个因素已经互相抵消掉了。由此,如 果通俗所谓所得相当于我之所谓净所得,则通俗所谓总投资相当于我之所谓净投资,——净投资乃一切资本设备之净增益;至于旧有设备之价值损失,凡属净所得之 计算范围者,皆已扣除净尽。
投资之意义,既包括一切资本设备之增益,不论所增者是固定资本、运用资本或流动资本;故除了投资与净投资之区别以外,如果投资之定义仍有重大差异处,则必由于有人之所谓投资,并不包括一切资本设备之增益在内。
今以郝特雷氏为问。郝氏对流动资本之改变,即对未出售存货量之意外的增加或减少,非常看重。他提出了一个投资之定义,把这种变动摈斥于投资之外。在这种情形 之下,所谓储蓄超过投资,实即未出售存货量之意外增加,亦即流动资本之增加。郝氏未能使我服膺:何以应该着重这个因素。郝特雷氏之说,把所有着重点都放在 如何矫正不测之变这一点上,而忽视意中(不论预测是否正确)之变。郝氏认为雇主在决定其生产规模时,今日产量之所以与先一日不同,即参酌其未出售存货量之 变动而定。设为消费品,则未出售存货量之变动,对雇主所作决策,自然有重大影响。但是影响雇主之决策者还有其他因素,我看不出有什么目的摈斥后者。故我宁 愿着重于有效需求之全部改变,而不仅仅着重干有效需求之局部改变一一即反映上期末出售存货量之增减者。而且,设为固定资本,则未用能力之增加或减少,就影响生产决策这点而论,其效果与未出售存货量之增减相当。我看不出郝特雷氏之法,如何处理这至少是同样重要的因素。
也许奥国学派所谓资本形成与资本消费,其意义与以上所谓投资与负投资,或净投资与净负投资之意义不同。在某种情形之下,如果根据我们定义,则资本设备之价 值,显然并未减少,但在奥国学派看来,据说可以发生资本消费。无论如何,我尚未发现有任何地方,把此二词之意义明白说明。例如,生产时期延长时,即有资本 形成之发生,——这一句话,实在并没有把我们的知识推进多少。
三.储蓄
储蓄之意义亦因之而不同;兹进而讨论由于所得之定义不同,所引起的储蓄与投资之不相等。我自己在《货币论》中对这些名词之用法,即是一例。我在上面(第六章第一节末段)解释过了,《货币论》中所谓所得,与我现在所 谓所得不同,因为在计算前者时,我并不以实得利润作为雇主之所得,而用(某种意义的)“正常利润”作为他们的所得。因之《货币论》中所谓储蓄超过投资,实 在是指:在其当前生产规模之下,雇主从资本设备之所有权上可以取得的利润,少于正常利润。《货币论》中所谓储蓄超过投资之数扩大,意思是指:实际利润正在 减低,故雇主们有缩小其产量之动机。
我现在认为:就业量(亦即产 量与真实所得)由雇主决定,雇主之动机,乃在设法使其现在的及未来的利润成为最大量(雇主有某种设备,该设备有某种寿命,雇主设法在此寿命年限之内,从该 资本设备上取得最大报酬,使用者成本即由是而定);可以使雇主利润成为最大量之就业量,则定于总需求函数;后者则又定于雇主在种种假设之下,预料从消费及 投资二者,可以取得之收益。在《货币论》中,所谓投资减储蓄(二者皆依彼处所下定义)之差额改变,实指利润改变,但在该书中,我没 有明白划分预期结果与实得结果。当时我认为,如果投资与储蓄之差额改变,则产量亦随之改变,前者为后者之原动力。我现在的新说,虽然我自以为比较正确,比 较有启发性,实在只是旧说之自然演进。如果用我《货币论》中所用语言表达,则我的新说是:设以前的就业量与产量为已知,又设雇主预期,投资减储蓄之差额将 增加,则雇主将增加其就业量与产量。旧说与新说都想指出,就业量乃决定于雇主所预期的有效需求;《货币论》中所谓投资减储蓄之差额扩大,亦即有效需求增加 之一种指示。有了新说以后,再回首过去,觉得当时那种说法非常纷乱,非常不完全。
依照罗伯森氏定义,则今日之所得等于昨日之消费加昨日之投资,故彼所谓今日之储蓄,乃等于昨日之投资,再加昨日消费与今日消 费之差。故在他定义之下,所谓储蓄超过投资,在我的定义之下,就是昨日之所得超过今日之所得。故他所谓储蓄超过投资,与我所谓所得正在降低,意义完全一 样;换句话说,他之所谓储蓄过多,恰等于我之所谓所得降低。设今日之预期,常决定于昨日之实得结果,则今日之有效需求,将等于昨日之所得。故罗伯森氏所用 方法,虽然和我不同,但是我们二人,都想区别所得与有效需求二者,——在因果分析上,这是异常重要的区别。
四.储蓄与投资是否恒等?
储蓄与投资之意义甚为直截了当,但相信储蓄可以与投资不相等者仍大有人在,这个道理我想可以用光学上的错视来解释:存款者与其银行之关系,实在是一种两面的交易,而却误认为是一种一面的交易。一般人以为存款者与其银行,可以互相串通,变一手法,一变以后,储蓄即消失于银行体系之中,不再用之于投 资;或者以为银行体系可以使投资发生,而没有储蓄与之相应。不过,如果一个人要储蓄,则他必须取得一件资产,不论是现金、债权或资本;一个人要取得一件他 以前没有的资产,则亦不出二途:或者社会上新产了一件资产,价值和他的储蓄相等;或者有人把他原有的、价值相等的一件资产脱手。在第一种情形下,有储蓄即 有新投资与之相应;在第二种情形下,有人储蓄,有人负储蓄,二者价值相等。第二人之所以损失其财富,一定是因为他的消费超过了所得,而不是因为他的资本蒙 受了资本帐上的损失。因为现在问题,并不在他资产之原有价值是否受了损失,而是在他依当前价值,出售其资产以后,并不以之转购其他财富,而却用之干消费; 这就是说,他的当前消费超过了当前所得。而且,设银行体系把一资产脱手,则一定有人把现金脱手。故第一人与他人之储蓄总量,必定等于本期新投资。
说银行制度可以创造信用,产生投资,而没有真正的储蓄与投资相应,这种说法,只看到了银行信用增加时,所生后果之一部分,而未见及全部。设银行体系并不减少 其现有信用量,而创造额外信用,授与一雇主,该雇主则以之增加其本期投资;又设如无此额外信用,即无此额外投资;——设属如此,则所得一定增加,在正常情 形之下,所得之增量常超过投资之增量。而且,除非在充分就业情形之下,否则真实所得与货币所得皆同时增加。公众可以“自由选择”,如何把所得之增量分配于 储蓄与消费;雇主实现其意旨一一即举债以增加投资——之速度,亦不能大于公众决定增加其储蓄之速度,——除非该雇主之投资,仅系替代其他雇主之投资者,故此增彼减,总投资并未增加。而且,如此产生之储蓄。其真实性与他种储蓄毫无二致。设银行体系增加其信用,则货币数量必增,但除非一人自愿持有货币,而不持 有其他形式之财富,否则没有人可以强迫其持有此新增货币。但就业量、所得及价格不能不变,互相适应,故在新情况之下,自然有人愿意持有此新增货币。
我们承认,如果某方面投资之增加,事先未曾逆料,则在总储蓄与总投资方面,也许会有不规则现象发生;而若事先已充分料及,便无此类现象。我们也承认,当银行信用增加时,可以引起三种趋势:(a)产量增加,(b)边际生产物之价值——以工资单位计算——增加(由于报酬递减律关系,此乃产量增加时必有之现象), 以及(c)工资单位——以货币计算——增加(此常与就业情况之改善相伴俱来)。这三种趋势,可以影响社会各集团间真实所得之分配。
不过这种种趋势,都是产量增加这件事实本身之特征,设产量之增加,并非由于银行信用之增加,而由于别种原动力,则以上三种趋势仍然存在。要避免这种种趋势,只有不让就业状况改善。以上所述,有许多是以后讨论中得到的结论,此处提前应用了。
旧说认为储蓄常常引起投资,新说认为可以有储蓄而无投资,或有投资而无“真正的”储蓄,二说相比,旧说虽然不完全,容易引起误解,但比之 新说,在形式上尚较为健全。旧说之误,在于由此推论,如果个人储蓄,则总投资亦必作同量增加。个人储蓄可以增加其一己之财富,这是不错的;但由此推论,以 为亦可增加社会全体之财富,则忽视了一个可能性:即一人之储蓄行为,可以影响他人之储蓄,因之影响他人之财富。
储蓄与投资恒等,而个人似乎又有“自由意志”,可以任意储蓄,不论他自己或别人是否投资,投资于什么。这二者之所以能调和,主要是因为储蓄与消费相同,也是一件双面的事情。他一己之储蓄量,虽然对于他本人之所得,不致有重大影响,但他的消费,一定影响他人之所得,故不能每个人都同时储蓄一特定数目。如果每个 人都想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则因所得一定受到影响,故这种企图必自招失败。同样,社会全体之储蓄量也不能少于当前投资;若有此种企图,则所得一定会提高到 一种水准,使得各人愿意储蓄之数,相加起来,恰等于投资量。
以上所述,与另一个命题非常相似:即每人都有自由权,可以随时改变其持有之货币量,但各人持有之货币量,相加起来,其总数又恰等于银行体系所创造之现款数量。 后者之所以相等,是因为一人所愿意持有之货币量,与其所得之多寡以及商品(主要是证券)之价格有关,——购买商品即不持有货币。故所得与物价必然改变,达到一新水准,使得各人所愿意持有之货币量,其相加总数,恰等于银行体系所创造之货币数量。这是货币理论上之基本命题。
这两个命题都从一个事实推演出来:即有一买者必有一卖者,或有一卖者必有一买者。个人一己之交易量,在市场上甚为渺小,故可忽视需求之双面性而无碍,但如在 讨论总需求时,亦如此忽略,实为大谬。社会全体行为之经济理论,与个人一己行为之经济理论,其重大区别就在这里:在后者,我们可以假定当个人改变其一己之需求时,其所得并不受到影响。
五.储蓄与投资在我国的表现情况
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主要靠国内强劲的投资需求(资本形成)拉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率一直呈现出波动中上升之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投资率为 38%;2004年,则达到44%的高水平。相应的,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2005年最终消费率下降到了56%。
然而,尽管中国的投资率之高常常令人担心,但中国的储蓄率却呈现出相同的增长趋势,而且,自1990年以来,除了1993年的例外,中国的储蓄率一直高于投资率。正是基于经济运行的这种基本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事实上只出现过一次真正显著的通货膨胀(1993~1995年)。相反,在多数年份, 中国物价的上涨率一直比较平缓,在1998~2001年,甚至出现过历史上罕有的通货紧缩。
鉴于宏观数据的滞后性,中国学者在研究短期的宏观经济走势时,一般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变化替代投资作为分析的依据,这一分析排除了存货投资的影响。虽然中国政府在2004年出台了包括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更为严厉的银行信贷紧缩措施等在内的较严厉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2005年又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迹象,采取了包括税收、金融和土地供应管制在内的多项紧缩性措施,但固定资产投资在2005年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趋势。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88604亿元,较2004年增长了25.7%,仅回落了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增长18.0%。 投资增长率的相对稳定,保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呈逐月上升的趋势。1~2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4.5%; 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5.7%;6月份的增长率则达到了28.8%。这表明,尽管政府采取了各方面的紧缩措施,但投资需求依然较为旺盛。
然而,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依然不平衡。从行业结构来看,截至2005年底,受各行业相对价格水平变化的影响,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存在显著的差异。矿业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诱使企业在采矿业的投资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2005年采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49.5%,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 38%。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业的投资增长率分别为39.9%和55.7%,这显然表明中国居民的储蓄率比较高,最终消费率较低,但消费需求的实际增长仍然比较强劲。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引起人们广泛争议的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长率却只有23.6%,低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近4个百分点。教育、科技、水利环 境、金融业及信息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远远低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其中信息产业各月的投资增长率均为负值,而教育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还不 及全部投资增长率的一半。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行业结构来看,中国目前的投资仍然集中在资源消耗比较大的行业,而可能促进集约经济增长及通过技术进步带 动的内含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仍然显得不足。
在地区结构上,固定资产投资仍然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少。2005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在内的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6.1%,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虽然从2004年的55.2%略微下降到了54.4%,但仍然较高。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吉林、 安徽、山西、江西、黑龙江等在内的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34%,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2.2%,较2004年的21.2%上升了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9.9%,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下降到了21.3%。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结构表明,尽管中国政府先后采取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试图改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解决由此产生的其他经济与社会问题,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事实上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
六.总结
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也是受经济环境影响的,不同的经济环境下所影响的储蓄投资关系尽有不同,经济环境活跃的时段的投资氛围较浓厚,储蓄热情较为下降,主要是投资所能带来潜在的高收益大于储蓄为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如果经济环境转淡,投资的风险大于回报时,居民储蓄热情将得到提高。+
.
参 考 文 献
1.《2006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2.《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作者:(英)约翰· 梅纳德·凯恩斯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编:刘诗白
4.《对储蓄与投资失衡问题的思考》作者:俞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