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信用社——西部农村信用社的挑战和对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渠道。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给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必然促进贷款结构乃至整个业务结构的优化,加速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同时对信用社的整个业务运作战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确立信贷投向
1. 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 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3.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支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 支持发展旅游生态农业,拉动西部农村经济增长。
5. 支持东西部经济合作,促进西部经济对外开放。
6. 多方筹资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
7. 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形式,广泛向社会募集资金。
8. 努力盘活现有资产存量
9. 积极扩大筹资渠道。
(二) :创造西部农村信用社发展和发挥功能的宽松环境
1. 争取中央支持。
2. 争取减轻税负。
3. 放宽融资条件。
4. 提高经营服务水平。
5. 大力提升科技水平,服务手段根本改观,服务功能增强
6. 强化金融监管。
(三):在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中求发展
1. 转变思想,迎接开发。
2. 立足“三农”服务,认真研究解决资金、效益和风险的矛盾和问题。
3. 加强内部建设,争创一流服务,力求稳健发展
论农村信用社——西部农村信用社的挑战和对策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科技和对外开放,目的在于开发西部地区经济。作为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西部来说,西部大开发必将迎来西部农业的大开发,这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农村信用社来说,既是一次历史的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如何认清自己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既有效地支持和服务于西部大开发,又能从中求得稳健的发展,这是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村信用社是按合作制原则组建起来的合作金融组织,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其基本特征是由社员入股,主要为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服务,实行“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的四自方针。经过50年的发展,现全国已有42000家法人机构,64万多名信用社员工。2002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13358.1亿元,占各类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2.3%。储蓄存款余额11217.3亿元,占全国各类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的18.8%,仅次于中国工商银行,名列第二位。各项贷款余额达9225.6亿元,占各类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约10%,其中,农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63.4%,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占全国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余额的68%,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名列各类金融机构第四位。
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当前特别要重视和发挥农村信用社的重要作用,农村信用社是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引导农村信用社发展,使它成为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这充分肯定了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又对农村信用社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西部地区,由于农村基金会清理关闭和专业银行商业化进程中机构收缩,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基层金融服务中占了主导地位,许多地方甚至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因此,农村信用社工作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如此,由于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农业、农民、金融市场以及信贷领域等诸多方面的不利因素,使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处于业务经营与管理难度大、信贷投放周期长、风险大、金融支持弱化且短期不能良性循环等困扰之中,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和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实际效果。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渠道。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给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必然促进贷款结构乃至整个业务结构的优化,加速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同时对信用社的整个业务运作战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确立信贷投向
1. 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解决西部地区交通、能源、信息滞后的问题,但农村信用社总体资金实力有限,不可能更多地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筹措更多的信贷资金,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找准优势、抓住重点,支持当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农”经济发展,服务西部大开发。
2. 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生态建设战略,全国已在黄河中上游、长江上游的14个省市区试点,退耕514.9万亩,还林1162.4万亩,总投资18.2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0.01亿元,粮食10.3亿斤(折合投资7.21亿元),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应配合试点,根据不同的资源和自然条件差异,采取不同的对策支持发展生态农业。首先支持兴建以林、牧、畜生产为主的高山农业生态区,促进封山育林和人工改造天然林,兴建优质用材林、经济林,保护和发展高附加值林木;其次是支持兴建以粮、畜、茶、果、药为主的中低山农业生态区,在巩固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利用山水资源建立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体系;第三是支持兴建居民城郊综合型农业生态区,以优质粮食、畜禽、蔬菜、水果为重点,满足城镇生产生活需要。
3.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支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首先要支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产高效附加值型科技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其次是要积极支持西部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的资源的合理开发;第三是要支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的步伐,支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应用现代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升级换代。
4. 支持发展旅游生态农业,拉动西部农村经济增长。自然景观、人文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又一个重点,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要结合当地优势,支持发展农家乐、观赏园林、蔬菜、花卉、农作物等旅游农业及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生产加工销售,伴随国家对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经济发展拉动西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5. 支持东西部经济合作,促进西部经济对外开放。要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开发的原则,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转让、对口支援、联合开发等形式促进东西部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国际组织和外商来西部投资于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开发。
6. 多方筹资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
7. 下大力气抓好组织存款。存款是信用社的主要资金来源,必须加大宣传、改善服务,最大限度地把社会闲散资金聚集起来,投入到西部开发建设中去。
8. 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形式,广泛向社会募集资金。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特别要按合作制原则,积极组织社员入股,壮大农村信用社在西部开发中的资金实力。
9. 努力盘活现有资产存量。在管好和优化增量的同时,要狠抓沉淀资金清收,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并举,盘活存量。
10. 积极扩大筹资渠道。积极向东部金融机构和资金市场以合作、拆借、代办等方式筹措资金。
(二) :创造西部农村信用社发展和发挥功能的宽松环境
1. 争取中央支持。应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请求中央银行对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在再贷款、存款准备金利率、业务经营范围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
2. 进一步收缩或取消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在农村的网点。促使和保证农村资金的有序回流和平稳,增强和壮大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努力做到把农村的存款资金贷到农村而不使其流入城市。
3. 争取减轻税负。应申请税务部门减免或降低西部地区特别是山区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等有关税种的税负。
4. 放宽融资条件。在严格管理、规范运作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进入债券市场或区域性资本市场的条件,为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增加融资机会和创收渠道。
5. 提高经营服务水平。考虑到西部地区单个农村信用社生存与发展难以为继的现状,应取消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三级法人体系,建立县(市)一级法人体系,并吸收大银行、大公司对信用社参股控股,不断壮大信用社资金实力,并按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建立和管理信用社,争取把农村信用社改办成农村信用合作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整体抗御风险的能力和扭亏为盈的力度。
6. 大力提升科技水平,服务手段根本改观,服务功能增强,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广大城乡群众将从农村信用社的科技进步中获益。表现为:
一是科技水平大力提升,服务手段根本改观,服务功能增强,让城乡群众享受到现代化的金融服务。过去,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单机网点不能办理通存通兑业务,更没有银行卡,造成结算渠道不畅、汇路不通,客户的资金在途时间长。特别是部分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还在使用原始的手工办理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全省农村信用社业务网络的联通,结束了办理县乡之间汇兑结算业务靠原始的邮寄方式进行的历史,实现了资金汇兑的适时到帐,让广大农民、农村客户享受到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农民可凭存折或银联卡在农村信用社的任何网点存取现金、办理转帐业务,也可以在任何一台自动取款机(ATM柜员机)上提取现金,到城里刷卡消费,跟上时尚潮流。
二是业务网络的联通,服务手段的改善,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瓶颈”问题。过去,因科技手段落后、服务方式原始,结算渠道不畅,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在业务拓展、产品创新、组织存款等方面的能力。农村信用社在各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形象不好,地位不高,使农村信用社在组织存款、营销优质贷款、争取优质客户等方面处于劣势,严重影响了在金融同业中的竞争力。业务网络的联通后,农村信用社将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积极拓展业务品种、创新金融产品,开展各种代收代付和投资理财、咨询等业务,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有效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7. 强化金融监管。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历史遗留问题多,情况复杂,金融风险突发性、随意性大,必须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强化金融监管,从风险、管理、资金、现金供应、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人员任职审查、合法合规经营等多方面综合治理,确保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
8.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重视、支持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工作。邓小平同志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在西部大开发中,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重视、支持农村金融工作。信用社工作搞活了,就能更好地支持和促进西部开发建设。
(三):在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中求发展
1. 转变思想,迎接开发。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转变经营思想和作风,做到思想重视、认识到位、措施有力、主动服务,切实做到经营思想从传统型转向开放型,服务水平由一般型转向高标型,资金运营由常规型转向超常规型,调查研究由浅表型转向纵深型。
2. 立足“三农”服务,认真研究解决资金、效益和风险的矛盾和问题。当前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民、农村、农业的“三农”经济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资金供需矛盾和效益风险矛盾。前者表现为,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实力弱;后者表现为,农业经济风险大,贷款抵押、保证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弱。信用社必须紧紧依靠社员,不断拓展融资渠道,抓住重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项目上。同时,深化信贷体制改革,简化手续,推行小额贷款农户联保制度,既要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又要牢固树立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因地制宜支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及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在西部大开发中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主渠道作用,在发展中更好地解决资金、效益和风险的矛盾及问题。
3. 加强内部建设,争创一流服务,力求稳健发展。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要看到自身在信贷、结算管理、电子化建设、服务手段、服务质量以及专业人才、整体形象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为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必须不断强化内部建设,完善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态度,学习和采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先进经验和办法,争创一流的服务,并不断提高员工素质,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大开发。
参 考 文 献
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2006年04月13日 09:49:52 来源:新华网
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挑战与前景探讨
CHALLENGES OF THE REFORM OF CHINES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AND ITS PROSPECTS
朱海玲 杨尧 童晶
中华小额信贷网新闻浅谈农村信用社应对挑战的对策
金融创新是农村信用社应对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新挑战的必由之路
贺磊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03期
浅谈农村信用社应对挑战的对策- 中国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