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的一些特点
二、农村信用社提高信贷资产难的原因分析
1.信用社内部原因
2.历史原因
3.社会信用环境原因
三、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1. 以人为本,扼制信贷风险
2. 转变经营理念
3.灵活处置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
4.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内 容 摘 要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肩负着服务三农的重任得到显现,真正成为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农村信用社集聚多年的信贷风险也日益暴露出来,信贷资产质量差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等状况,严重的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信贷资产质量作为金融企业的生命线,如何规避风险,实现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始终是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中的重要课题。对此,本文就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信贷质量的难点和对策谈
点粗浅的看法……
浅议提高贫困地区
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的难点和对策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肩负着服务三农的重任得到显现,真正成为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农村信用社集聚多年的信贷风险也日益暴露出来,信贷资产质量差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等状况,严重的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信贷资产质量作为金融企业的生命线,如何规避风险,实现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始终是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中的重要课题。对此,本文就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信贷质量的难点和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一些特点
(一)信用贷款占比大。农村信用社从成立开始就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和乡镇街道个体居民,这部分人在一定时期均属于弱势群体,大部分都无不能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信用贷款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从笔者调查的信用社来看信用贷款均占60%以上。
(二)关、停、并、转企业贷款不良大。一是名存实亡贷款盘活难。国企的改制,有的是有牌子没资产,有的是无牌子无资产的破产,造成信用社贷款悬空,还是老人员组成新班子后,对信用社债务不予落实。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各种小企业、小实体全部上马,信用社对这种情况预见性差,管理不到位,贷款手续不健全。他们经营出现问题后,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根本无力归还贷款。
(三)法制不健全盘活难度大。对一些“老赖户”“钉子户”“难缠户”一方面信用社起诉后,判决得不到执行,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社会上反宣传,制造新的“老赖户”“钉子户”“难缠户”。
(四)行政干预贷款收回难度大。各级行政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给信用社指令贷款,随着领导人员的调动,有的新官不理旧帐,笔者所在的信用社政府及其部门贷款355万元,结欠利息311万元。
(五)新放贷款管理难度大。一方面信用社的员工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较差,法制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拒变防腐能力较差。没管理贷款。另一方面对不良客户的识别能力差,不能有效的分析客户的实际情况和还贷能力,只是片面的听取客户的介绍。没有能力管理好贷款。第三信用社贷款笔数多、涉及面广,信贷人员管理不能做到按时回访,监督使用情况。
(六)自身不足竞争难。信用社在自身的发展中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实力不足,在争取优质客户上不能同商业银行抗衡。二是技术信息差,不能给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三是人多、点多、费用高,服务成本增加。
二、农村信用社提高信贷资产难的原因分析
(一)信用社内部原因。
1、信用社信贷人员少,不适应工作需要;笔者所在的南江县联社,所辖13个信用社,信贷人员每人平均负责5-7个村的贷款发放、管理、清收,经常出现管不过来的现象。加之有的信贷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低,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2、农村信用社缺乏完备有效的贷款管理内部制约机制,贷款风险没有同信贷人员利益挂钩。贷款发放好坏一个样,收回贷款多少一个样,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3、没有严格执行《借款合同条例》,为不良贷款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和温床;
4、行业不正之风严重,“条子贷款” 多、“人情贷款”多、“多头贷款”多。
(二)历史原因
1、国家经济政策因素。1997年至2003年正值国家经济政策进入改革时期,因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国营、集体乡镇企业转体改制,使贷款难以收回,造成农村信用社产生大量不良贷款。
2、产业政策和农村经济环境因素。多年来,地方政府出台各种产业政策,使得信用社投资风险过于集中,而这些产业往往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受市场经济影响而走向衰弱;同时,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村工商业不发达、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低,农业经济效益水平较低、农民收入不高等,也造成贷款难以清偿,形成沉淀。
(三)社会信用环境因素。
1、多年来信用社对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得不到党政、司法部门的有效支持,社会上逃废债现象比较严重,信用环境差,甚至有些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逃废信用社债务;笔者所在的信用社国家公职人员的不良贷款为150万元,结欠利息100多万元。
2、信用社与贷户之间缺乏沟通,使信用社怕贷、惧贷、惜贷,借款人有难以再借而故意违约不还等心理,酿成了信用危机。
三、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信用社发展的前提,没有一个好的信贷资产质量,信用社的发展也根本无法谈起,因此,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农村信用社长期管理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一)以人为本,扼制信贷风险。众所周知,信贷管理工作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信贷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信用社的经营成果。但有一些信贷人员在工作中重享受、轻奋斗,重索取、轻奉献,导致在工作中出现不作为的行为。其原因都是人的因素。如何进一步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建立一个保证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信贷管理理念和制度管理势在必行。
1、完善客户经理体制,建立科学有效的选拔、用人机制。一是组合客户经理的最佳阵容,二是打造一支团结与竞争、年轻与实干的客户经理队伍。
2、实行客户经理等级制度。必须本着公平竞争,施展个人才能,“基本工资保吃饭,效益工资靠实干,绩效工资凭贡献”的原则,充分推行客户经理管理制度,调动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实行等级管理。
3、对客户经理进行有效监督、指导,防范信贷风险,使管理的“管”与“理”有机结合。将海恩定律运用到金融系统的安全管理中,每一件金融事故的背后经过1﹥30﹥300﹥1000这个过程,适时刹住客户经理们的“吃、拿、卡、要”风,高息放贷、顶冒名、化整为零等违规贷款、知缝钻洞的行为,将金融风险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还要重在“理”,要让他们明白哪里错了,怎么错的,如何改,改成什么样,有了改进的标的,客户经理才有了改进的动机和行为。
4、加强信贷人员品格修炼和职业道德修养。一是加强客户经理对市场竞争的了解,消除他们的“铁饭碗”和“保险箱”想法,建立“危机意识”;二是加强对客户经理的品格考核,制定客户经理每月道德风尚考核表,由客户为客户经理打分,使品格考核与工资薪金挂钩 。
(二)转变经营理念。把握市场定位,防范信贷风险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农村信用社要在深化改革中把握机遇,切实转变经营理念,端正经营方向,超脱陈旧的经营模式,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利用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来拓展业务空间,信贷投向要在满足小额农贷合理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前景好、有经济效益、有发展前途的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合理的优化信贷结构,达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和信贷风险的最小化 。一是完善信用贷款方式。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协会农户,信用社在准确评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应分别授予相应的信用贷款额度,再贷款授信额度内方便办理。 二是改进联保贷款方式。信用社应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在专业协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中积极发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联保组织,大力推广联保贷款方式。对有产业支撑的协会和基地农户,凡5户及以上均可组建联保小组,10户及以上可建立信用共同体,并按单户信用等级和经济实力分别确定授信总额与单户贷款额度;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农户在成立联保组织的基础上,共同出资建立互助性担保基金,在融资中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三是创新担保抵押贷款方式。①发放以土地承包权作为抵押物的抵押贷款 ②发放以农业生产资料作为抵押物的抵押贷款③发放以企业应收账款作为质物的质押贷款
(三)灵活处置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 。目前农村信用社对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处置束手无策,其中,较突出的难题是处置村集体贷款、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及其干部职工的不良贷款。这些贷款沉淀时间长,担保抵押形同虚设,有的甚至丢失了诉讼时效,而且,这些贷款与当地政府往往有著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对这些贷款的处置,农村信用社必须依靠当地人民银行、银监局、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门的有效支持,形成合力,在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指导下灵活处置,采取一户一策的办法进行清收或债务重组,并重点落实已悬空的债务,必要时应特事特办,把资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一是摸清底数,对症下药,分类处置,二是积极打造“信用社会”,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三是建立“协调机制”,争取多个方面的政策支持。由于农村信用社不同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但是同时,背负沉重不良资产负担的农村信用社却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为地方政府排扰解难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对于防范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就主动承担起职责,从大局出发,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各级政府可以成立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组长,农委、财办、乡镇企业管理,公安、检察、法院、人民法院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辖内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把有效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降低信用社风险当作各级政府促进地方金融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有力措施,在保全农村信用社资产,抵债资产处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四)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贷后管理工作积极性。 一是建立贷后管理“过程控制”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按季监控,按年评比,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机构管理水平、管理者素质和业绩的重要标准。对不能完成不良贷款刚性指标的支行,考核结果不能达标的基层社,要通过限制整改、削减授权、不得新增贷款等手段,促使自觉加强贷款风险管理。三是对贷后管理基础好、水平高的机构,在信贷资金规模、财务费用、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工作实、能力强、业绩好的信贷人员,要在晋升和薪酬方面给予重点考虑。四是对贷款管理好,贷款本息能全部按期回收的社,设立特别奖,给予主责任人、责任人和经办人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
总之,信贷资产风险是金融机构需要长期探索、不继总结、吸取经验、步步提高的管理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信用社还需要不断的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一、文章名称: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
文章出处:《四川信合网》
作者:王凡 发表时期:2007-10-08 二、文章名称:合作金融资金运动的安全性与效益性博弈
文章出处:《中国金融参考》
作者:周剑波 2006第2期 三: 文章名称:地方金融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考
文章出处:《四川信合网》
作者:李永真 发表时期 2008-09-11
四、文章名称: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启示与设想
作者:浙江省宁波市区信用合作联社组
文章出处:《信合街》发布时间:2005-01-22
章出处:5ifw.Net文章出处:5ifw.Net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