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内 容 摘 要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但在活跃市场、吸纳就业、促进技术创新与出口创汇等方面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成为确保竞争机会均等和合理分配经济资源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运转的助推器。然而,在我国深化改革、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很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下,我国中小企业出现了大面积的破产、停产和半停产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融资困难。为此,我从企业、银行、政府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和对策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整体来看,融资难仍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这一问题更显突出。不解决融资难,中小企业就会资金不足,周转不灵,正常运作就会困难重重;不解决融资难,中小企业设备更新、技术创新均难以实现;不解决融资难,中小企业就难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影下得进一步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通过认真调研,深入探析,可知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问题、金融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及国家政策方面等综合原因造成的。
(一)中小企业自身不足是融资难的根本
1、企业内部结构上存在问题
股权结构单一、家族化管理、独裁型机制、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的短期行为是其集中的表现。在企业发展初期,这些弊病很难显现出来,但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劣根性就逐渐暴露出来。
2、企业管理混乱,财务不规范
许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经营随意性大,各类规章制度缺失严重,或有章不循;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违规操作,有些小企业根本不设账,以票代账,或者虽然设账,但账目混乱。这样,企业很难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资料,银行也无法摸清企业的真实面目,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贷款的风险,给企业的融资带来困难。
3、信用不佳
中小企业群体信用观念淡薄,机会主义盛行,缺乏长期发展目标,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具有普遍性。在财务方面人为操纵利润现象较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经营信息透明度差,甚至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考虑,造假账、出假报表、偷税漏税,使企业信誉受损,整体形象不佳。不少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意识不强,财务治理水平低下,信息缺乏客观和透明。此外,个别中小企业还恶意抽逃资金,拖欠帐款、空壳经营、悬空银行债权,造成信贷资金流失,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水平,导致银行放贷慎之又慎。
4、担保难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非常有限,再加上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的费用较高,抵押之路难行。同时,担保机构尚未普遍成立,其他企业又不愿意提供担保,因此,担保难亦是中小企业的普通问题。
(二)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
1、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使中小企业贷款服务出现缺失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一方面本应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和地方商业银行等银行机构,片面求大、求强,竞相支持大型企业,而对本该是自己支持重点的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甚至存在对小企业置之不理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成立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性银行和各类基金组织,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在金融市场上出现缺失。
2、追求盈利性和安全性,使银行对中小企业“惧贷、惜贷”
银行放贷要综合考虑贷款安全性和成本问题。由于大型企业信誉好,贷款量大,银行放贷的单位成本相对较低,而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小,时效性强,比较频繁,但每笔贷款手续并不比大企业简化,相比之下,银行放贷的单位成本相对要高,贷款收益小。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效益低,稳定性差,风险较大,出于利润最大化和降低风险的双重追求,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然难以获得贷款,银行在贷款投放上趋大避小是必然的。
3、银行贷款权限过度向上集中
近年来,各银行机构在改制和加强管理方面,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贷款审批权上收和集中。市、县级的银行机构不是对中小企业没有贷款权,就是贷款条件非常苛刻。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在客观上削弱了基层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能力。
4、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矛盾进一步凸现
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是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微小企业没有多少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即使是担保公司也要求有相应的抵押物,同时还会有附加条件,这就抬高了中小贷款的门槛。
5、银企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不对称方面,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加严重。因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很难通过一般的渠道获得其信息,也难以获得其偿债能力的信息。而对于大企业,很多信息是公开的或是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能够收集的。
(三)政府政策挤压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
1、国营主导观念影响较深,中小企业缺少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实行向大企业倾斜,国家对国营大中型企业多次实施优惠政策,实施与中小企业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不同的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银行贷款融资条件等政策。而对外资企业也实行减免税收、设立保税区等“超国民待遇”。使得中小企业在经营、融资、发展环境处于不利地位,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出现目前银行信贷经营中产生“垒大户”倾向。另一方面某些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也不适用。如《贷款通则》、《担保法》等法律规定的有关企业抵押担保的要求,是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达到的。
2、国家政策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
虽然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但仍未从根本上赋予中小企业平等的生存空间、融资待遇和发展环境。且这些政策偏重于指导,可操作性不强,仍然没有解决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可行的措施。
3、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
我国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相当多的地区未成立担保机构。而已成立的担保机构在实际操作中效果也并不理想,主要与原因有:一是担保公司实力不强,银行不愿把过高的信贷风险寄托于担保公司;二是担保公司过高收费标准使得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三是担保公司承担过低的风险责任使银行不愿与其发生交易且担保基金小、担保能力弱。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经济体制尤其是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按照金融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行业组织和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中小企业管理体系和融资体系。
(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
1、规范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的运行绩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而且也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新起步的民营企业,要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吸收专业性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现企业家素质由经验型向知识型、开拓型转变,企业管理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转变,产权制度由自然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要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只有企业的产权明晰,经营者才对自己的行为和企业未来的发展负责,企业的信用才有可能建立起来。这样才能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2、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资金管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中小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完善的财务报表体系,要依法建账,不做假帐,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定期向社会各有关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和财务报表的可信度。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各企业应严格遵守,认真实施。
3、树立良好的企业信用
通常情况下,A级以上信用级别的企业,金融机构才能考虑其融资申请,因此企业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企业还款的信誉程度。同时还要建立一整套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和指标,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尽快构筑信用体系。
4、改变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是多渠道的。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很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融资机制活,另一方面融资方式单一。中小企业应改变过去完全依赖银行融资的思维方式,改变那种等、靠、要的融资行为,通过典当、租赁、商业信用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
1、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加快地方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造,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通过金融法规明确其职能定位,使其成为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性或合作性金融机构。同时尽快建立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并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步伐,弥补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足,向不能从一般金融机构取得足额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但要加强对其的监管和指导,防范风险,让其发挥自身优势使其成为国有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
2、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各银行的上级行要采取区别对待、分类处置的原则,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支行的存款、贷款、收贷收息、利润等经营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在明确信贷风险责任的基础上,对达到一定经营水平和业务量的基层行,下放一定的信贷权限,降低对基层行的贷款限制,制定简捷高效的贷款管理程序。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对有发展潜力、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时效性要求,提供相应的融资需求和优质的金融服务。
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政策、机制引导为主,银行机构应开设中小企业信贷部,拓展中小企业的存贷款业务,集中资金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在内部激励机制方面,制定鼓励、适应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发展的绩效考核办法,充分调动银行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在改制和业务流程再造中,要研究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方法,用简便的程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较低的业务成本,实现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同时结合中小企业业务特点,大力发展保理、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产品业务,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4、拓宽贷款抵押、担保登记范围
目前一些地区已出台新的贷款抵押政策,如集体土地厂房抵押贷款登记业务、在建工程抵押贷款业务和抵押房产可办转移抵押等。建议银行机构对各地采取的措施进行总结完善并因地制宜地推广,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缺乏贷款抵押和担保的难题。
5、逐步推行“关系型贷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大企业的融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对银行机构间接融资的依赖性将逐步减弱,银行所拥有的大企业客户将会逐渐流失。而中小企业对间接融资有较强的依赖性。中小企业之中也有不少风险小、盈利性好的企业,只要银行能识别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并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供符合其需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银行机构将有新的业务和利润来源。
(三)政府有关部门应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
1、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
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是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生存依据和操作指南。政府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将其着眼点放在法规、制度建设上,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协调和资本市场创新等措施,为克服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如可以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抓紧制定《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渠道都有法可依,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的投资方向,保障私人投资权益,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度低下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可以有效应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为中小企业扩展各方面融资渠道提供强有力的信用支持。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一批经营业绩好、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加快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采取多元化形式,如完全由政府出资组建的融资担保机构或由政府牵头组织吸收民间资金组建的融资担保机构。还要尽快出台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和信用担保资金补偿、奖励机制等政策,引导和规范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此外应与银行等贷款金融机构密切协作,及时交换和通报投保企业的有关信息,加强对投保企业的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权益。
3、设立发展基金
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包括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和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的基金等,大力引进海外投资基金融资、项目融资、境外贷款、贸易融资等,促进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全方位、多渠道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融资途径。
4、政府牵头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召开接洽会、研讨会、分析会、座谈会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为银、企直接对话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加强银企之间的沟通合作,使参与信贷融资活动的双方能够以最低的信息收集成本得到最真实的信息,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和金融事业共同协调发展。
总之,要真正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经过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创建出一个融资渠道多样化、社会信用完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融资环境,实现企业、银行、政府的“三嬴”局面,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 考 文 献
1、黄永明,《金融经济支持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娟,《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与中国经验》,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张立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07,(10)
4、顾永敏,聂银学,王东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发展月刊,2008,(2)
5、魏小红:《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及对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
6、沈祖安 姚少国:《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