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与改革历程
二、现状: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内 容 摘 要
农村信用社改革之初探
【1950年信用社筹办到今天,从一支笔,一本帐,一把算盘,到电脑,网络的运行,从只限本村、本乡办理业务到跨省交易,全国范围内的电子结算,信用社已走过5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这50年里,信用社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成长到今天充满朝气的企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信用社经过每一次的变革中成功完成了自身的华丽转身。】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 初探
背景: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与改革历程
(一)、农村信用社的历史进程
1950年3月,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第一届全国金融会议,确定了试办信用社的方针和任务。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由村民自愿入股组建。1951年人民银行总行、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决定,农村信用社合作工作划归中国人民银行知道,1954年1月9日,人民银行总行决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中组织名称应按《共同纲领》的规定,称为“信用合作社”。1955年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草案)》。1956年12月,农村信用社首次对外宣传“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储户保密”的储蓄原则。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88368个。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人股,干部由社员选举,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1960年1月25日,中国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下发后,人民公社将信用部分合并为信用社。1961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彻底纠正一平二调错误问题》的指示。当年,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八届全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恢复农村信用社由人民银行管理,恢复会计,出纳等必要的规章制度。
(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
1996年以后,农村信用社脱离农业银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负责对其进行监管.此次体制改革后,国有商业银行为降低成本纷纷退出农村,农业银行也逐步取消县以下网点。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惟一的支柱,同时面临一高尴尬的局面,做为农村唯一的经济支柱但因为历史积淀和刚独立存在,自身资源不足,资金缺乏,投入不足运行捉襟见肘。过去的20多年,农信社始终坚持以为“三农”
服务为主,特别社主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结束后,农村的经融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农信社始终坚持的已“三农”为主的方针为这次金融体制的变革提供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农信社自身的产权制度、内控制度、监管制度等方面的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了农信社的发展,农信社的改革正社正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走出自己的第一步。 1、最初的试点 ——改革的初始
1950年3月,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第一届全国金融会议,确定了试办信用社的方针和任务。会议综合记录记载“农村信用社是我们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是组织农民自助互助的基层信用组织” 2000年7月15日, 国务院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拟定的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在产权制度方面,江苏省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于2001年组建了省级联社。在此基础上,江苏省重点实行统一管理、规范经营的办法,取得了良好成效。改革试点之前,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在全国排名第8位,2001年升到第4位。改革两年后,全省农村信用社存款规模增长 52%,贷款规模增长1倍多,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江苏试点为全国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2、新时期改革——改革的深化
2003年6月下旬,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8月18日,国务院召开了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陕西、江苏8个试点省(市)政府负责同志座谈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根据国务院改革方案,国家将拿出1500亿元用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了作。其根本目的是“花钱买机制”,通过合理的“输血”,帮助农村信用社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造血机制”。2010年2月,在中国银监会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下半年可逐步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改革工作的重点是要着力解决好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问题。此次会议为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1)、产权制度的变革。股份制社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导方向。应遵循已“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总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股份制改革。对符合条件的的县级联社,按照股份制要求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对不符合条件的按照股份制改革和有关监管要求,积极探索身化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转换经营机制,加快业务发展,为股份制改造创造条件。
(2)、内控管理制度的变革。为解决农信社的陋习,全国加大了对农信社内控管理的整顿,加大对内控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提出了农信社的“三防”方针,此举改变了以往人情管理的制度。以往农信社的银行会计核算办法采取的社前苏联的“棋盘式”和“多栏式”记账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信社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形成了有自己模式的记账方式。坚持内控原则,健全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有一套科学的原则,包括体制牵制原则、程序牵制原则和责任牵制原则。首先根据业务的发展,补充修改各类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在各级联社建立贷审会、风险审查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分清职责权限,使农村信用社系统内的重大问题集体商议;再次借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功做法,将现行的规章制度整编成册,下发全系统执行,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3)、监管制度的变革。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先是由农业银行管理,以后又交给人民银行管理,这种监、管合一的管理体制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职能,也导致许多不应出现的腐败问题。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机构,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所以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应该合理地交给地方政府。这次改革试点方案,本着监、管分离的宗旨,明确提出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交给省级政府,这是符合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实际的现实选择。为了统筹全省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省级政府应成立一个专门的负责机构。二、现状: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的成效
自2000年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深入以来,改革成效是非常显着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随着信用社改革逐步深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信社的存款规模扩大的较为迅速,随着业务办理种类的增多,清算手段的逐步电子化,现代化,服务质量的提升,信用社的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就已四川省信用社2010年为例,截至2010年底,四川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为4214亿元,各项贷款2802亿元,〔1〕就已以上数据就可看出信用社的改革之成效。第二、增资扩股工作取得成效。信用社改革的方向已经很明确,就是以商业银行的模式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为这个目标增资扩股势在必行,“从2003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8个试点省市农村信用社的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工作陆续展开。据统计,已2003年为例,2003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165亿元,其中8个试点省市为 136亿元,占全国总额的82.4%;今年一季度全国增资扩股86亿元,其中8个试点省市为 82亿元,占全国总额的95.3%。各试点省市增资扩股工作的顺利推进,促使其开始获得国家的财政支持。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向8省市共492个县(市)出具了首批专项票据承诺书,其中272家票据发行申请已获批准,占全部拟申请票据县(市)的43%,占全部拟申请票据金额(361亿元)的33%。”〔2〕第三、支农力度加大,小额信用贷款增加。在试点地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效。在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的积极引导下,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积极改善服务,因地制宜地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已服务“三农”为宗旨,大力开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立足农村发展自己。第四、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改革取得进展。管理体制方面,农村信用社由原来的地方武装,逐步走向科学化,正规化,由原来的已县为单位成立二级法人社足逐步向已省为单位统一法人过度,就已凉山为例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全州统一法人,使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形式纷纷出现。产权方面,逐步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股份制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导方向,公司化,商业化已初见成效,在产权改革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总体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股份制改造。
(二)、存在的不足
1、产权制度不科学,产权约束薄弱。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在表面上是明确的,但法人产权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究竟谁是所有者不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不明确,出了问题究竟由谁来承担经营管理的责任不明确,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风险化解、经营管理改善以及相应扶持政策等,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由于农村信用社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所有人,其经营过程也缺少来自于财产所有者的监督,相当多的经营者把农村信用社看作自己的企业,随意经营,甚至假公济私。即使有一些外部管理者的监督,也由于农村信用社缺乏内在机制,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些管理者甚至与经营者“合谋”损害农村信用社的利益。
2、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上有“缺位”、“越位”现象。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多由国家金融机构管理。然而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极为分散,国家金融机构人力、手段都有限,难以真正管理好。实际上,多数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落在社主任、联社经营班子的身上。很明显,这些人既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又是经营者,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体制上的管理者农行、央行却成了观众,真正的管理者“缺位”,经营者却“越位”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年来不断出现的农村信用社贪污、挪用等腐败现象,不完善的管理体制难辞其咎。 3、人力资源存在断层现象。现在的农村信用社都出现了人力资源“断层”的现象,其断层主要表现在年龄的断层,现有的职工大都在40到50岁之间,职工的逐渐大龄化,没有更多的新鲜血液的融入,将导致信用社的运作受很大的局限。知识性的断层,现在的农村信用社缺乏向懂计算机、法律、金融等一些专门的人才。人员配置上的断层,在一些偏远乡镇电算化和会计比较缺乏,影响了整体的业务质量。人员素质的断层,普遍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在经营和清算水平上较低,不适合现代金融的发展。
三、建议1、服务创新
牢固树立市场定位,通过小额农贷系统对客户资料实行集中采集、集中授信、集中录入开发“惠农贷”“阳光贷款”“惠薪贷”“惠商贷”等系列微贷产品,有效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着力打造电子数据中心,形成“立足全省、连接城乡、覆盖全国”的金融结算体系。
2、产品创新、
借助电子化科技平台统一结算网络,着力打造新产品开发中心,主动满足各地经济发展中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实现金融产品由“供给尾随性”向“需求引导性”转变。着力打造银行卡中心,加大卡的宣传力度,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打造融资清算中心,通过参与银行间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为市场增加融资总量和品种。
3、机制创新
开展深化内控管理机制,完善产权制度,加大管理机制,建立“领任务就是领薪酬”的理念。加快信用社内控制度的建设,加快统一法人的建设,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风险化解、经营管理改善以及相应扶持政策等,有坚实的制度基础。使农村信用社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所有人,其经营过程也加大财产所有者的监督,加快商业银行模式的转变加大管理机制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客户管理,风险管理,利润管理和行为管理的“四大管理中心”。进一步明确产权全系,制定相应的权利制度去完善法人治理机构,按照“权利、决策、经营和监督”去制定相应的“三会一层”的工作职责和权利制度。
参 考 文 献
[1] [2] [农信改革]历史回顾:农村信用社改革
刘岩,仲晓天. 合作金融的制度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0, (05) .
赵革,孟耀. 试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合作体制的改造和发展[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1, (06)
施皓明. 农村信用合作社演进的制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1, (04) .
谢平.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 金融研究, 2001, (01) .
窗体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