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球金融危机,资本市场的扩容,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面临新一轮的考验,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公司,在新的形势下都要面对新的考验,做出新的选择。新形势下证券公司如何发展,对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就新形势下证券公司的发展作个人研究和探讨。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阐述证券公司目前的现状,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目前的竞争环境和对策,第三部分为经营管理和对策分析,最后为本人的工作实践经验和见解。
关键词:证券公司 经营 竞争
目 录
前言- 1 -
一、.目前证券公司的现状- 1 -
1. 券商营业部不断增多,竞争加剧- 1 -
2. 行情低迷,竞争加剧的危机- 1 -
3. 券商做PE所面临的难题- 1 -
二、竞争环境和对策分析- 2 -
1、竞争环境- 2 -
(1)业务品种相对单一,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突出-3 -
(2)行业集中度提高,证券公司间分化严重-3 -
(3)行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竞争压力日益显现4-
2、对策分析-4 -
(1).积极发展创新资产业务,使各项业务均衡发展-5-
(2)、注意风险防范,稳步发展自营业务-6-
(3)、并购重组,加强竞争力-6 -
三、经营管理和对策分析-7-
1、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8 -
(1)、资本规模小、经营手段单一-8 -
(2)、法人治理形同虚设-9 -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9 -
(4)、缺乏自律和风险防范意识-10 -
(5)、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新的盈利模式没有建立-10 -
2、对策分析-11-
(3)、加强业务创新,实现业务多元化-11 -
(4)、提高员工的自律和法律意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12 -
(5)、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行经纪人制度 -12-
(6)、突出特色,加强专业化的经营能力-13-
(7)、与其他金融企业建立战略同盟,实现优势互补-13 -
(8)、强化资本运作,打造证券控股集团-14-
(9)、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业务科技含量,发展虚拟营业部-14 -
(10)、加强与国外同业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15 -
四、展望未来,工作中之我见-15 -
参考资料
新形势下证券公司的经营之道
前言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经济和证券市场经历了波折和起伏。一方面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下,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层面,经受了巨大的考验,经济增速放缓,而通胀持续高起。另一方面,全球各经济体不断出现负面消息,让本已脆弱的中国证券市场更是雪上加霜。随着证券公司的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经济在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在经过高速扩容之后,也进入了一个优胜劣汰的时代。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目前证券公司的现状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规模过小,行业度集中,近两年维持在106家左右。大部分证券公司的规模较小,例如2007年总资产排名第一的国泰君安是排名最后公司的710倍。但与国际领先投资银行相比仍然偏小,以A股已上市且国内领先的中信证券为比较,其净资产为516亿元人民币,总资产为1897亿元人民币。而同期美国高盛公司的净资产为425亿美元,总资产为11198亿美元,约为中信证券的7倍。我国证券公司绝大部分业务仅限于一级市场的承销、二级市场的经纪业务,只有少数证券公司开展了资产管理业,证券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传统业务——股票的承销、发行或经纪业务,而新型业务——企业并购、理财咨询、基金管理为核心的新型业务不足10%。近年来,国内券商甚至每家营业部都在努力寻求差异化服务,也采取了各种手段和方法,但最终结果的差异不大,效果不明显。一些证券公司营业部为追求硬件上的差异进行了过大的投资,资本投入过大反而利润摊薄。核心原因是在固定佣金制下,差异化服务没有和差别化佣金结合对比起来,无论对券商还是对客户,驱动性都不强。
1.券商营业部不断增多,竞争加剧
券商整个行业都在思考,营业部的增加,利润率在逐步降低,很多券商业务现在银行,保险甚至信托也可以做导致外部压力也非常大。券商行业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压力。核心在于人才和资本。证券行业的网点比其他金融企业小,必须通过人才开展创新业务。目前证券行业风险控制指标基本参照巴塞尔协议体系按照净资本进行管理。证券行业本身资本规模较小且短期难突破,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需要考虑如何持续发展。证券行业是一个规模化和品牌效应极为明显的行业。一些地区的证券公司营业部为了能够维持自身的发展,不惜以降低佣金来经营传统经纪业务,业内竟争环境趋向恶性。一些证券公司企图通过提高客户服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但差异性难于形成,优势不明显,依然面临恶劣的竟争环境。
2.行情低迷,竞争加剧的危机
去年的行情持续低迷,大多股民十做九亏,悲观情绪一度低落,也没有什么利好消息支撑股市,资金流出严重,券商自身也亏损惨重,有些营业部也被迫关停,证券行业成为淘汰率最高的行业。资本市场迅速扩张带来的繁荣景象掩盖了券商行业自身发展的问题,从国际证券行业的发展趋势看,证券行业会经历着一个由小型化,分散化逐步向大型化全能化发展演变的过程。在IPO风潮的推动下,券商行业在资本和规模上急剧膨胀,从原来的网点扩张上升到资本角逐,如何突破“靠天吃饭”的传统业务一直是券商行业的难题,竞争的加剧使得这一难题正在变成一种危机。
3.券商做PE所面临的难题
券商直投业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迅速成长为国内PE市场上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但随着PE市场规模的加速扩张,券商开始面临发展中的瓶颈。首先,目前券商只能使用自有资金进行直投业务,投资规模受公司净资本限制,难以满足直投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按照分散投资的原则分配到具体项目时,很难参与大投资项目的竞争。其次,缺乏市场化激励机制,券商直投子公司对股权投资行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券商直投由于资金规模小,无法产生足够的管理费和投资收益来支撑一个具备规模的投资团队。激励机制的落后也必将导致人才流失,影响券商直投持续发展和壮大。再者,缺乏长期投资经验积累,对中早期项目的判断和专业经验有待提高。国际著名的股权投资机构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对行业和商业模式的判断和理解深度,全球化的视野以及可撬动的资源等均有较为深厚的认识,这些对于寻找和判断投资机会十分重要。如何将投资策略由“上市驱动型”转变为“价值发现型”是券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竞争环境和对策分析
1、竞争环境
自2007 年开始证监会颁布了《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工作指引(试行)》,并于2010 年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对证券公司的分类转向以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结合公司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合规状况为标准,将证券公司分为A(AAA、AA、A)、B(BBB、BB、B)、C(CCC、CC、C)、D、E 等5 大类11 个级别,监管机构对不同类别的证券公司实施区别对待的监管政策。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治理及分类监管,证券公司的数量有所下降,但通过证券公司间的重组整合,行业的资本基本夯实,无序化竞争的局面得到改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仍是一个不够成熟、尚待完善的市场,市场竞争显现出以下特点:一方面,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涉及资本市场相关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成为了众多境外金融巨头争夺的焦点,使得国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随着新一轮证券公司增资扩股的完成和营业部数量的扩张,经纪业务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证券法》实施以来,尤其受对券商的分类管理和信托业、证券业分业经营的影响,券商开始大量增资扩股和合并重组。这一方面增强了券商实力,明确了经纪业务方向;另一方面新批准设立的营业部、远程服务部不断涌现,使经纪服务部门总量不断扩张,从而导致经纪业务供求关系出现变化,投资者选择余地增加,经纪业务正在进入买方市场,迫使券商只能靠让利留住客户。由此不仅导致经纪业务新一轮的竞争,而且使经纪业务逐渐进入微利时代。
(1)业务品种相对单一,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突出
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实施以来,监管部门鼓励创新类证券公司在风险可测、可控和可承受的前提下,进行业务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和组织创新。但由于创新类业务受限于市场成熟度以及政策环境,各证券公司的创新类业务开展比较有限,业务种类相对单一,不同证券公司之间的盈利模式差异化程度较低,主要收入来源依旧为经纪、自营、投行三大传统业务,我国证券公司绝大部分业务仅限于一级市场的承销、二级市场的经纪业务,只有少数证券公司开展了资产管理业务。在金融创新上、金融顾问、项目融资等方面基本是一片空白。 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突出。
(2)行业集中度提高,证券公司间分化严重
经过近年来的市场淘汰和综合治理,数十家证券公司被关闭,部分优质证券公司抓住机会通过收购兼并、托管、重组等方式实现了低成本扩张,扩大了市场份额,具有强大综合竞争力的全国性大型证券公司与在某些区域市场、细分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型证券公司共存的行业格局日益显现。全国性证券公司不断在二三线城市开立证券营业部,拓展自己的传统经纪业务的同时,一些在区域性具有优势的中型证券公司为了与大型证券公司分一杯羹,为了自身的壮大,把营业部开到一线城市,同业竟争越演越烈,同业分化是日趋严重。
(3)行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竞争压力日益显现
我国 2001 年加入WTO 时做出了关于证券业开放的相关承诺,2007 年5 月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期间做出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范围、加快开放进程的承诺。目前,高盛、瑞银、瑞信、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外国金融机构已通过设立外资参股公司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成立了中金公司、中银国际、高盛高华、瑞银证券、华欧国际、海际大和、瑞信方正、中德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等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外国金融机构历史悠久、资本雄厚、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内资证券公司面临外国金融机构及其设立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
2、对策分析
(1).积极发展创新资产业务,使各项业务均衡发展
加强人力资源配置,打造和突出品牌效应,在资金的运作上可以选择基金、私人账户和集合型经营或其它方式。在资金的运用方向上可以选择股权类、债券类、汇市产品和衍生工具投资。我国证券公司应该借助资产管理制度变革的有利契机,依托研究部门的研究成果,发挥专业优势改变过去依靠赚取二级市场的差价收益的资产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进而借鉴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加强风险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突出品牌优势,做大业务规模,以优质的专业服务获取稳定的管理收益,从而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2)、注意风险防范,稳步发展自营业务
自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相比,受二级市场的影响最大,面临的风险也最大。长期以来我们证券公司注重短期利益而在自营业务上投入过.大,在市场行情好时确实给公司带来丰厚的收益,但是行情萧条时就惨不忍睹了。因此,在自营业务上,证券公司应该保持适当的规模,合理配置股票、债券资产,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以价值型投资为主导,保证证券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另外,还要加强对市场波动相关度低的产品创新,以达到对冲风险,有效防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对公司的影响。
(3)、并购重组,加强竞争力
我国现在面临全球化背景下的转轨中的新兴市场经济,在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更要注重海外并购重组业务的拓展,近期国内企业对国外知名企业的重磅收购已略显这一趋势,可见,并购重组业务必将成为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对我国大多数证券公司而言,业务的空间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可以通过金融创新,通过为企业重组、中外合资、上市、并购交易和整体策划提供专业性服务而获取丰厚的收入。
三、经营管理和对策分析
1、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本规模小、经营手段单一
资本规模方面,与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以及与国外跨国投资银行相比,我国证券业资规模非常小。目前,我国已有的118家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业务结构以及部门设计几乎完全一样,其业务大多集中在传统的股票承销、经纪业务以及一些自营业务上,其中经纪业务占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在投资咨询、收购、兼并、投资理财等利润率更高的创新业务方面尚未有效开展。这种没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靠垄断和行情吃饭的经营模式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在弱市行情下许多券商将面临危机。
(2)、法人治理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90%的股份属于国有,与国外同行相比,证券公司普遍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弊病,逐步形成了公司管理层对证券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由于在公司的经理层的报酬机制上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经验,公司管理层还不能很好地处理自身利益与公司发展的关系,现在着明显的行为短期化倾向,证券公司中高收入、高消费和分光吃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证券行业是个新兴的技术性要求很强的行业,其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和内部规范管理的要求均高于其他行业,但是在快速扩融中,往往既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又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内部管理混乱,再加上一些从业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不高,导致客户和证券公司之间的法律纠纷接连不断,内部犯罪屡有出现。内部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也会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证券公司或下属的证券营业部只注重只重视证券的营销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的经营风险,个人代理理财,明显的带有建议性的指导操作这些证监会明文规定禁止的行为仍然发生。
(4)、缺乏自律和风险防范意识
一些证券公司从上到下缺乏必要的自律和风险防范意识,为了追逐高额利润或改变目前的亏损地位,往往无视证券市场的高风险性,致国家法律和市场规则与不顾,肆意违规,是本来不成熟的证券市场更加起伏跌宕。很多客户经理也没有从业资格证,对证券市场法律方面的意识一无所知,违规帮客户下单操作、建议客户买卖股票等,造成法律纠纷严重影响证券公司的声望。
(5)、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新的盈利模式没有建立
由于制度上步允许证券公司进行业务创新,所以我国证券公司几乎没有推出过一项真正符合投资者需求的自主创新产品,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创新将日益成为各类资本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品种创新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2、对策分析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是保持证券公司健康持续发展、降低市场系统风险的基础。首先,努力实践股权结构多元化。这不仅有利于解决证券公司的融资问题,也更加有利于证券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提高外部董事的比例,明晰内部董事的职权。再次,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建立外部监事制度。另外,要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会计账目和会计记录以及内部财务管理,完备和强化内部审计制度,整个审计应该独立于公司的其他业务,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控制,强化员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
(2)、扩充资本规模,实现规模效益
资本规模体现了证券公司的竞争力,证券公司现有的20多亿元净资产无法迎接来自日益强大的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冲击,因此,我国证券公司需要继续通过增资扩股、兼并收购、上市以及推行集团化战略,不断壮大自身的资本规模,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加强业务创新,实现业务多元化
证券业正开始逐步摆脱资本密集型的硬性束缚,其服务性的行业特征越来越明显,业务创新代替资本扩张,已经成为国外券商的发展重点。因此对于我国证券公司而言,在迅速完成资本扩张之余,应该立即着手全面强化和提升公司的业务创新能力,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保证。如果一味地进行业务扩张而没有创新能力的提升,反而会加大经营的风险。在未来的竞争中,证券公司应该积极创新,开拓新业务,在资产管理,资金营运、收购和兼并等方面的新业务中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
(4)、提高员工的自律和法律意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在法律机制面前,提高员工的自律和法律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证券公司应该对员工加强法律意识方面的培训,什么不该做的也应该说明,避免和客户之间发生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够最大有效地挖掘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发挥个人优势,激发工作热情。何乐而不为呢?
(5)、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行客户经理和经纪人并重的特色制度
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更是竞争的资本,对于智力密集型的证券行业更是如此。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的证券公司比我国证券公司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是长久之计。实行经纪人制度能够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但管理是一个难题,营销对于证券公司来说是一个发展的重点,营销队伍的正规化,营销队伍的知识化是证券公司发展的人力资源。因此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培育强大的营销队伍是证券公司后续发展的必然之道。
(6)、突出特色,加强专业化的经营能力
由于受到实力的限制,证券公司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发展多元化业务的同时,还要注意业务的专业化方向的发展,即要依靠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一两项具有优势的业务重点发展,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树立自己的业务品牌,多元化经营应该围绕核心业务来开展,即使是国际上的超级投资银行也是如此。只有扬长避短,坚持走特色经营之路,才能在同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7)、与其他金融企业建立战略同盟,实现优势互补
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无论是共享客户资源还是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以及开发新的金融品种、开拓新的市场方面,建立广泛的同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的政策下,银行、证券、保险要实现股权方面等深入的合作还不可能,但通过理财业务的合作可以提高各自客户之间的渗透力,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和效率最大化。因此,证券公司应该积极与银行、保险、电讯以及国外金融机构建立持久的战略同盟,不断扩大公司外延,提高竞争力。
(8)、强化资本运作,打造证券控股集团
集团化运作是国际证券市场上券商组织和管理的主要模式,在我国分业经营的条件下,证券公司集团化运作主要采取证券控股集团的模式,即一种以证券业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已经将控股公司作为中国证券公司集团化方向,因此将会加快证券公司集团化的发展,拓展境内证券公司的发展空间,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9)、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业务科技含量,发展虚拟营业部
证券公司应该积极更新技术和创造条件,建立网上交易和虚拟营业,利用自身资金、技术、网点的优势,实现公司内部统一联网,对客户实现公司内部通买通卖,。这样,既可以提高经纪业务的竞争力,又可以降低公司电脑业务的投入,同时,还可以将业务延伸至偏远地区,形成一些虚拟营业部。在网上交易条件下,当前作为我国证券公司实力体现和竞争力的表现的营业部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经纪业务的开展通过互联网的作用,将会实现低成本扩张。
(10)、加强与国外同业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证券市场的开放呈现加速势头,我国证券公司开展国际业务势在必行,将要面临的是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和市场规则。在此情形下,尽早利用缓冲期这段时间,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强与国外券商的合作,学习和熟悉海外市场,向国际惯例靠拢,对于我国证券公司适应新形势、学习新规则,从而提高新环境下的竞争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四、展望未来,工作中之我见
我在证券公司工作了6年多,证券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证券市场也经历了彼此起伏,证券公司也是历经风于雨的洗礼,在风起云涌中成长。由于今年行情不是很好,大多股民处于观望之中,还有部分人亏钱亏怕了就远离股市了,客户经理确实不好做,在那种弱市的情况下炒股,十做九亏,股民纷纷离场,机构抛售股票,散民也在恐慌,使得本来就不好的行情更加萧条。如果证券公司单单是靠股票营生的话就活不到现在了,幸好公司有推出其他集合理财产品、基金、国债逆回购等业务,才勉强维持现有的客户不抽走资金,但是,那些所谓的理财产品也不一定赚钱的,不但投资时间长,而且回报率也低,比不上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但利率高而且保本收益,这使得原来的股民纷纷又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去了,因为很多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基金都是亏损,这也是证券公司的不足之处,理财产品确实太差了,叫我们昧着良心去卖公司的理财产品,看着叔叔阿姨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投进去就没有了,于心何忍?我还是建议他们去买银行的理财产品,银行既是证券公司的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和他们搞好人际关系也是需要的。对于股票,本来就是一场博弈,愿者就进,有能力者就进,想投资者就进,自负盈亏,我能做的,只是建议和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我对今年的投资仍然抱有希望,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对海外经济体历史演变的分析和中国经济的分析。今年也是换届之年一个平稳的经济,是新老政府所乐见的。在经历了去年的调整,一季度的经济放缓之后经济会企稳回升,证券市场也略有上涨。证券市场的魅力在于其不确定性,低买高卖也是股民喜欢投资的方式之一,还有,今年中国的股市相对独立于外围市场,强于外围市场,所以,不要太悲观,我觉得做证券行业看的是前景,不要被一时的熊市而否定股市,如果没有了股市,上市企业去哪里融资?经济如何发展?股市就是经济的晴雨表,低迷是短暂的,发展是必然的。中国的股市是发展中的股市,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一切向前看!
参考资料:
[1]王小平.当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竞争环境和对策分析[J] 证券红周刊,2005 (3)
[2]陈耿.耿于怀新形势下证券营业部的生存之道[J] 证券红周刊 2005年(7)
[3]林治海.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现状与对策—基于业务结构方面的分析[J] 浙江金融2010 (9)
[4]杜平.从国外证券业的发展看我国证券公司的未来发展[J] 证券周刊 2011 (12)
[5]王岩.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现状及其对策探讨[N] 证券时报,2011-12-23
[6]步国旬.券商风险管理模式亟待重构步国旬[N] 证券时报 2006-06-16
[7]许国平.券商挽留人才或抛股权激励之策[N] 中国证券报 2008-06-08
[8]王彦国.多家创新试点券商表示试点资格竞争激烈[J] 金融周刊 2008 (8)
[9]邓晖定价模式、资金来源 券商股权激励两大瓶颈[N] 证券时报2009-10-07
[11]徐建华.券商创设权证何去何从[N] 证券时报 2010-12-12
[12]刘峰.券商自营减仓忙 “靠天吃饭”模式未变[J] 证券市场周刊 2010-09-02
[13]邢梅.创新求发展成券业主题[J] 证券市场周刊 2010-06-04
[14]张刚.券商集合理财可募集外汇投资境外[J] 证券周刊 2007-07-05
[15]刘光桓.券商备战新业务 作别“靠天吃饭”[J] 证券周刊 2006-09-10
内 容 摘 要
提示:从此行撰写论文摘要内容(请删除此提示信息后再写)。
提示:此行撰写毕业论文题目(请删除提示信息后再写)
提示:此行撰写毕业论文正文内容(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