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内 容 摘 要II
一、论述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及严重性2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2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性4
二、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5
(一)计划生育政策5
(二)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延长了人均寿命5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问题突出6
(一)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6
(二)养老金供给相对减少6
(三)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7
四、人口老龄化冲击下的养老金制度改革8
(一)以农民家庭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8
(二)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8
(三)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支持的养老保险制度8
五、养老金目前的运营情况9
六、养老金未来的改革及经营风险10
(一)养老金未来的改革10
(二)养老金未来的经营风险11
参 考 文 献12
致 谢13
一、论述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及严重性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的积淀,人文的熏陶,孕育了一代代的华夏儿女。我国千百年来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近现代社会以前,由于生产力落后,经济医疗水平不发达,总人口数量一直没有突破性的增长。但是新中国建国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人口数量从1949年的5.41亿爆发性地增长到1971年的8.41亿,短短20年增加了 3亿人口,如今更是增加到了13亿人口,人口数量的飞速增加使得社会各方面问题尤其是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越发严重,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比较大的阻力。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我国在2000年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 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根据国家老龄委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的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将在2051年突破4亿,并且2051年以后将较长时间内保持在3到4亿左右。联合国曾预测,在上半个21世纪,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会一直是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老龄化发展迅速
老龄化的速度通常用一个国家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5%提升到14%所经历的年数来衡量。法国从1864年开始到1979年完成这一过程,期间一共经历了115年;瑞典从1887年开始到1972年完成这一历程共经历了85年;美国从1942开始预计将在2014年完成这一过程,共计将用72年;英国从1929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共用了47年;德国从1932年开始到1972年结束共用了40年(1932-1972年);步伐比较快的日本从1970年开始到1994年结束仅用了24年。我国的老龄化步伐是非常快的,完成这一进程大概只需27年,并且在达到这个阶段以后的很长时间内都会保持着较快的速度。1949年以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一直维持在4%左右的水平,但是80年代中后期以后,这一比重开始逐步超过5%,从2000年达到7%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后,这一比重在2011年增加到8.87%。我国目前还处在人口老龄化的初级阶段,速度已经不慢,等到中后期的时候,那速度会更加迅速。
3.同时面临控制人口总量增长与减缓人口老龄化的矛盾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2014年全国总人口数量高达136972万人,人口总量仍然过高,控制人口总量的任务依然严峻。同时,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2014年达到1588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8.87%,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到来,需要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但是,控制人口总量与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显然是矛盾的,这在国家政策层面就要有比较高的要求,不像发达国家增加人口总量与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同时进行是同一个方向的,政策比较好制定。
4.人口老龄化地域差异巨大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老龄化进程比东部发达地区的老龄化进程慢很多。宁夏是在2012年进入人口老年型社会,而东部的上海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两者之间相差了30多年。我国在2000年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的省份共有14,其中最高的三个上海、浙江江苏分别为11.5%,8.84%,8.76%,而此时西部的西藏、青海等省市只有4.2%与目前己经进入人口老龄化中级阶段的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省市人口老龄化进程还算比较缓慢的。这说明人口老龄化跟经济发展水平是正相关的,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性差异是相适应的。
5.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越城市
根据以前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可以看出一般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是高于农村的,但在我国这种情况确是相反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年到城市里面打工就业,导致农村里面留下的老年人口较多。中国目前的状况的农村的老龄化水平比城市高1.24个百分点,相关预测显示,这种情况将会持续到2040年。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
6.男性老年人口数量少于女性
目前,男性老年人口数量比女性人口少464万人,根据较权威的预测,在2049年这一数值将会达到最大,到时候男女人口的数额相差将会达到2645万人。在2049年以后,我国男性老龄人口比女性老年人口少的数值将会稳定在1700-1900万人。并且在男性老龄人口比女性少的部分,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到了50%-70% a
7.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人口老龄化
社会实现现代化以后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相对较小一点,国外的发达国家一般都是这种情况,是一种富足与老化同步进行或者先富足后老化的过程,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还没有达到现代化的要求,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我国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一种相反的未富先老。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跟不上老龄化的步伐,这样社会在应对老龄化时压力还很大。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性
1.人口老龄化范围不断变广、程度持续加深且速度逐渐加快。这种迅速且大范围的人口结构变迁将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现行框架恐怕在短时间内难以应对。尤其是在一个不完全世界中,理想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可能并不存在。虽然某种制度设计可能会在某些国家取得巨大成功,但由于各国具体情况相差甚远,制度的可输出性和复制性值得商榷。
2.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老年人贫困问题却日趋严重,然而这却常常被许多人所忽视。老年人贫困不仅与一个国家的基础经济结构有关,而且还取决于特定的制度框架,如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发现,老年人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老年人贫困现象相当普遍,但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②老年女性的贫困问题备受关注。③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贫困矛盾非常突出。④非洲地区的老年人贫困问题更加复杂。大范围老年人贫困现象的存在意味着各国政府在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时不仅要努力扩大制度覆盖面,而且还要切实保证养老金支付的充足性,让老年人能够享受体面、舒适的老年生活。
3.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比较明显。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主要表现在农村老龄化率高于城市以及城乡老年人生活水平差异悬殊两个方面。尤其是一方面,要在农村地区避免贫困的“代际遗传”,另一方面,老年人年轻时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等都会对其年老时的生活水平产生影响。
4.老年人社会排斥现象十分普遍。研究发现,对老年人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在社会关系、交通运输、物质经济资源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
二、造成人口老年化的原因
(一)计划生育政策
在上个世纪7,80年代,我国人口以井喷式的速度爆发性增长,人口基数飞速上涨。没有办法,国家出台了基本国策一一计划生育。该政策使得我国的人口增长在高速运行的时候突然刹车,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在随后的几十年内,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老龄人口不断增多,老龄人口比重逐年的快速增长。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延长了人均寿命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疗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的个人寿命预期得到延长,死亡率有所下降,这也是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原因。
以上两个原因,从各自的影响方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作出了“贡献”,计划生育政策大大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较少,再加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老龄化自然加速发展;同时,个人寿命的延长使得老年人岁数不断的延长,高龄老人不断增多,使得人口结构上人口高龄化也逐渐的变得严重。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问题突出
尽管这几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比较迅速,但毕竟起步较晚,制度上还存在诸多缺陷,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到来的今天,不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难以抵御住如此巨大的压力的,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将面对巨大的挑战。
(一)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
首先,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口的总量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支付养老金。根据某些机构的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2037年将达到峰值并较长时间内维持在4亿左右,这样全社会的养老金支付额将是非常大的一笔数额。之前的以年轻人口供养老年人口的主要模式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会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其次,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程度不是很高,覆盖面没有达到全面覆盖的水平,由于巨额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养老金缴费率不断提高,但即使如此,养老金增收依然很乏力。因此,统账结合这种新制度被采用,但是现收现付制与统账结合制度之间的转制成本非常巨大,据较为权威的测算,我国目前的转制成本在三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并且对于如何化解这一成本至今也没有比较有效的措施,这部分转制成本使得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依然非常大。最后,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养老金的支付水平也要相应提高,否则会达不到养老保险的效果,由于之前的各种问题,维持原有支付水平都已经很有困难,如果支付水平再提高的话,支付压力的难以想象的。
(二)养老金供给相对减少
在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而我国的人口总量变化不大,因此劳动人口的占比将会相应减少,这意味着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将出现不断变少的劳动人口来养活不断增加的老年人这种尴尬局面,与此对应的,分摊到每个老年人身上的养老金将会相应地减少。另一方面,社会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人们的思想观念将会趋向保守,对新技术接受会变得困难,社会创新能力也会下降,经济增长也会受此影响而有所放缓;同时,老年人口是纯粹的消费型人口,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会导致居民平均收入和储蓄的减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也将放缓。
(三)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
老年人口的总量增加不仅直接增加了养老金的支付数额,同时也减少了养老金的供给。这样原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将面对双重压力,继续下去将会难以为继,因此养老保险制度将要进行变革。但是制度转换之间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转制成本的问题非常棘手,想要妥善处理这些问题难度非常大,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要变革首先要处理好转制成本的问题,这就要对新制度的设计和规范有较全面的考虑,并且在制度设计上对成本的转化进行特别考虑,否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老龄化进程的压力下仍然会显得脆弱。四、人口老龄化冲击下的养老金制度改革
(一)以农民家庭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一向以家庭生产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家庭担负着生产生活的各种职能。一个人从生到死完全依靠家庭,离开了家庭将会无以为生,家庭成为一个人生活的主要依托和发展的基础,老年人的生活也要依靠家庭成员的支持、帮助和照顾。家庭是我国近现代之前老年人唯一的生活保障。
(二)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世纪50年代,我国正式建立了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在刚开始起步阶段,我国对最基本的养老保险支付条件、缴费率以及养老金待遇进行了全国的统一规定,国家对全国养老保险进行统一的调度和管理,基本上达到了一定有意义上的全国统筹。但是随后的十年文革对国内的各项制度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我国刚起步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例外,在艰苦的文革期间全国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停用,主要就是靠企业和集体的保障,那个时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集体保障占绝大多数比例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支持的养老保险制度
从80年代开始,我国着手进行全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建工作,在几年时间内建立了一种“现收现付制”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它是用现收的保险费用来支付当期要支付的养老金,这种制度基本不会有结余,养老保险基金也没有累积,但是没有积累的养老保险制度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时候,支付压力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国根据国情开始建立了一种部分积累制,即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支持的统账结合制度。
五、养老金目前的运营情况
被称作老百姓保命钱的养老基金,在其运营过程中,安全性自始至终都被置于首要位置。因此,养老基金的投资,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在开始的时候,政府对养老基金的运营,仅仅包括银行存款,或者购买国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确保稳妥可靠的安全性。后来,政府成立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便由其来对养老基金进行投资运营。通过借鉴海外的成功经验,银行被社保基金理事会选定,作为投资托管人。同时,优秀的证券基金公司被选为投资管理人,投资组合的方式得到不断优化和丰富。随后经由最高人民政府批准,养老基金进入了海外投资的渠道,在提高了基金运营收益率的同时,面向国际市场的开放,对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运营要求。在经受住了考验,稳固了面向海外的养老基金投资运营之后,2013年,由国务院批准,经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宣布,养老基金投资股权基金市场的成为现实,尽管此类投资的比例不得大于社保基金总资产的10%,然而这一举措己经大大推进了我国养老基金运营同世界接轨的脚步。
然而,就实际中的社保基金运作而言,近些年来,尽管在开放性方面,我国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有所增强,但是仍然将股票、银行存款以及债券作为主要手段,其余种类所占运营份额相对很少。
我国的社保基金的资产状况不是非常良好,过多的银行存款,面对当下通胀的无形的压力,还是会产生较多损失。于是,既有资产的结构与种类的分布便积蓄管理部门进行变动,通过增加其他类别资产的持有比例,而使我国社保基金进一步得到科学的发展。
六、养老金未来的改革及经营风险
(一)养老金未来的改革
1.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实现全民覆盖
公平性是养老保险的一个主要特征,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民覆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第一、从立法上将企业员工和阶段性的就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第二、规范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体系。第三、要对农民工公平,让他们与其他企业员工一样享有同样的养老保险。并且由于农民工地域流动性较大,国家在达到一定的地域性养老保险统筹或者全国统筹后,能够允许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在不同地域进行转续。将大量的农民工与企业员工平等对待,在全国养老保险达到一定的地区性统筹或者国家统筹后,允许其养老保险关系在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自由转续。第四、尽快完成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让他们与其他职业的就业人员享有同样的养老保险标准,不能对某部分特定团体搞特殊优化。第五、要把大量在农村生活的农民归纳进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内。但是对待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应该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有所区别,建立一种适合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 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我国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与城市的收入水平差距巨大,大多数农民在满足自身基本生活保障后,很少能有余力再缴纳养老保险金,主要靠农民自身实现养老保险是不太可能的,在大多数农村,农村集体经济没有力量提供必要的补贴,政府也没有在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上投入太多资金,因此城市养老保险的模式“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在我国农村里是不适用的。因此,在农民的养老保险需求由于收入过低的原因受到极大限制的情况下,将其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覆盖,就需要建立一种以普惠制为基础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将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养老保险模式改为“以国家财政扶持为主,个人缴费为辅,集体缴纳作为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这种情况下,政府多承担了一些责任,财政会因此多支出一些,但是这些支出都是用在最关键的地方,给予农民补助,不仅能够提高一些低收入农民群体的生活水准,还能迅速的消除农村养老保险的主要障碍,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就更统一,更容易推进,在这同时,虽然农村人口数量大,但是由于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政府为其支付的养老金也不会非常高,因此这种模式完全是可行的并且能真正改善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3. 其他的一些政策措施
(1)设立《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保险发法律体系,完善全国养老保险制度。(2)开征社会保障税,借助税收手段提高征收率。(3)适度降低费(税)率(4)注重家庭养老的重要性。(5)构建与养老保险基本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二)养老金未来的经营风险
在许多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常被视为防}卜老龄化危机的唯一,也是最后防线,这往往使政府承担了巨大风险,造成其隐性财务负担急剧膨胀。个人生命周期的连续性和意外冲击影响的长期性(如经济危机期间收入水平的长期低迷)从本质上决定了养老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例如欧洲缺乏弹性的劳动力市场(低迷的就业率)增加了政府解决长期失业人群的养老支出。在拉美地区,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将大范围的非正规就业人群涵盖进来,从而造成该群体缺乏足够的养老资产安度退休生活。在中国,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和由此造成的低工资以及悬殊的收入分配差距可能会弱化DC型个人账户制的有效性。由此,防止老无所养要从“年轻人”抓起,构建起包括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劳动力市场整合、减少用工歧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等政策在内的系统工程,靠养老保险制度单并推进无法防止老龄化危机。
参 考 文 献
[1]沈诗杰.我国城市养老保险现状及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李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研究[D] .暨南大学,2012.
[3]武萍,穆怀中,土一婷.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12, No. 35002:152-155.
[4]钊武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2, No. 32103:57-60.
[5]符波.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投资组合研究一一OECD典型国家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对比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 03:213-211.
[6]蔡立强.基金收支结构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J].天津社会保险,2012, No. 3602:13-15.
[7]土亚柯.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风险与管理风险一一基于美国联邦社保基金管理经验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51; No. 21703: 8-13.
[8]郑秉文,孙永勇.对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状的反思一一半数省份收不抵支的本质、成因与对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v. 29 ; No. 15803 :1-16.
[9]张媛,土磊.养老保险基金信托投资机制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2, No. 20502: 75-77+81.
[10]杜乐其,刘志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构建一一以基金所有权为视角[J].财经科学,2012, No. 29207:1-9.
[11]土怡,苏扬,孙国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国际经验及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2, No. 20307:77-78.
[12]王慎十,张维超.关于地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社会保障,2012, No. 21506:38-39.
[13]杨华.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 No. 3010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