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目 录1
内 容 摘 要2
论“废两改元”3
一、变革的原因3
1.社会经济原因——统一币制3
2.政治原因——取代“袁大头”4
3.国际原因——控制金融自主权5
二、历经波折5
1.提出萌芽......................................................5
2.钱庄反对7
3.艰难成型8
三、意义与总结:10
参 考 文 献11
内 容 摘 要
银两是中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汉唐之所以强盛 ,原因固然很多 ,但“五铢”、“开元”也功不可没。我国近代积贫积弱 ,从其币制紊乱也可窥见一斑。在此期间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混乱,严重影响了工商业以及外贸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历经波折之后,国民政府终于在1933年3月10日,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这次货币改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银本位制,也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局面。本文主旨从这次改革的起因,中间的波折以及改革之后变化发展等方面浅谈此变革的意义。
关键字:银元 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 国民政府 起因 意义
论“废两改元”
1933年国民政府为统一币制,革除银元、银两并行于市的弊端,实行了“废两改元”行动,使从清代中期以来的流弊得到革除,虽历经波折,但也得到了国内相当工商界,金融界人士的支持,也得到一般民众拥护!为了这经济领域里的革故鼎新之举,国民政府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投入很大精力,使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大计付诸现实。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取得了成功。这场币制改革,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因素。总体来讲,它是顺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南京政府早就存意要采取的改革措施之一。本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的原因、进程和意义作客观分析,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变革的原因
1.社会经济原因——统一币制:明代中后期始,白银成为中国两大货币主体之一(另一类是秦以来使用的方孔铜钱),以称量货币的形式流通。进入近代以后,在西方势力的影响之下,中国白银的流通出现了银两和银元并行的局面。银两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已被银元所替代,甚至完粮纳税都已改用银元,但在通商贸易上仍旧使用银两银两流通方面,因成色和平砝的不同,给计价带来转换的繁难。银元方面,各省自行铸造,规格、重量、成色各异,也给交易带来不便。外国银元虽然逐渐减少,但并未完全取消;且本国银元种类繁多,市价不一,成色纷繁;制钱逐渐被淘汰,但铜辅币仍然流行且规格不一;而中外银行发行的各种纸币更是种类繁多、杂乱无章。
这种通货用银元、结算用银两的情形,使银元的市价涨落不定,诚实商人受损,投机者渔利。两元并行,严重影响了工商业的健康发展。那时人们多认为商业落后,财政脆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币制不良。而“改良币制,莫要于统一货币,而统一货币,则应自废两改元始。”(银行学家徐永祚语)。建立本位制度最为重要的意义是统一货币单位,从而对内可以方便流通,减少不同货币单位之间相互兑换产生的无谓的流通成本的支出和流通时间的拖沓;对外稳定汇率,便利国际贸易。两元并用局面的存在使得建立本位制度的目的不能得以实现。故国民政府必须通过废两改元进行“二次改革”,来完善银本位制度,结束两元并用的混乱局面。
2.政治原因——取代“袁大头”: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攫取革命果实,倒行逆施,拒不执行“临时约法”的规定,妄图独裁与专权,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党人在与以袁世凯执政的北洋政府有过两次复辟与反复的斗争。北伐战争后国民党人掌权,必然要彻底清算袁世凯当政时期的种种罪恶,肃清袁世凯的政治影响流毒!当然在流通货币上更是迫切需要去袁世凯的头像,换上自己政党领袖孙中山的头像以正视听。当时北伐战争虽已胜利,但国内经济形势尚在混乱之中,促使这一行动加速进行!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为了易于筹备军费,并蓄意统一币制,统一货币发行,这就必须“废两改元”。国民政府通过对金融市场的整顿,具体措施为“废两改元,统一币制,铸行新币,取代袁头币”以达一箭多雕的目的。
3.国际原因——控制金融自主权:1929-1930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西方大国均受到极大冲击,而这些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币制,再加上自银本位改行金本位意味着巨大的成本,中国朝野都意识到采行金本位币制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情势。另外,世界性大萧条、1931年的长江水灾及“九一八”事变,使中国内地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大量银元流入都市在银两流通时,外国大条银进口后即为货币,对于中国来说,币制和金融也就可能为他们直接操纵。废除银两流通后,大条银仅为一实物,白银成为货币,则必须经中央造币厂铸币手续。同时,先令行市本由外国银行挂牌,银两既废,估价权移归中国银行。所以,废两改元实际是强化了国民党政府对中国金融的操纵权。
二、历经波折
虽然币制改革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的时刻,但是此次改革并非一帆风顺,相反,这次变革的过程充满波折,阻碍重重,困难重重。 1.提出萌芽:。中国历史上在民国以前是以白银的两作为货币单位的。再向前追溯汉朝以前是以铜质的制钱为货币单位,这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明清时代银两作为主币,制钱成为了辅币。清朝末年,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币制则例》,政府铸造银元,成为合法货币。未及正式发行流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元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建立。3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币制纲要》,规定以银元为货币单位。北京政府1912年设立币制委员会,仍决定先以银本位统一币制。然后再适时向金本位过渡。北京政府成立后制定了民国第一部《印花税法》,于1912年10月21日颁布。于1912年11月着手印订印花税票,由于种种原因印花税票未能如期印就,被迫推迟到次年,1913年3月1日发行了民国第一套印花税票——长城图,民国印花税自此开征。长城图印花税票面值有1分、2分、1角、5角、1元五种。这是中国第一套以银元为本位币的印花税票。1914年公布《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使中国货币制度在理论上得到统一。仍定银元为合法货币单位,银两并未废止。1925年9月1日,北京政府发行的印花税票——嘉禾图,也是以银元为货币单位的印花税票,面值有1分、2分、1角三种。但现实生活中,仍是两元并行。新式银行的经理们,尤其是当时在新式银行工作的一些青年行员,都一致推动新式银行当权人物向政府当局请求早日“废两改元”。1917年,首先由上海总商会正式呈请北洋政府实行“废两改元”,1918年,上海银行业公会又呈请政府实行,同时在中外修改税则委员会上多数委员提议早日施行“废两改元”。但因当时担任总税务司握有特权的英国人赫德坚决反对,而未能实现。1921年,全国银行公会联合会在天津银行公会的提议下,建议北洋政府废两改元。上海总商会也曾通函各业及长江流域一带各商会,倡议在商业活动中一律改用银元,并向政府建议采用银元为本位币。
1928年3月,经济学家、时任浙江省政府委员的马寅初提出《统一国币拟先废两用元案》,力陈银两制的种种弊端,建议废两用元,进而统一国币。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后,制定了《国币条例草案》,确定了本位币仍是银元。这个时期发行的印花税票——地图旗面值有1分、2分、1角、5角、1圆五种,便是以银元为币制的。由于这一时期银两、银元共用,便出现了以银两计价,帖有银元面值印花税票的实用单据。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提出了包含10项内容的《废两用元案》,决定在半年内完成上海造币厂的建设,开工铸造新银元后,于1929年7月1日正式实施。7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认为该提案“理由充足,办法妥善,应请政府从速实行”。 但因钱业反对,没有兑现。
2.钱庄反对:钱庄业反对的原因,主要是害怕废两改元削弱其势力和利益。首先,钱庄的庄票早已取得外商及外商银行的信任,某商取得庄票,即等于获得了银票,便可凭票提货,或向外商银行兑取现金。相反,取得银行本票,却不能立即提货,外商也不收兑。如废除银两改用银元,也就取消了钱庄庄票,庄票的信用就转移到银行本票,这样钱庄庄票就为银行本票所取代。庄票的信用消失,钱庄势力必然消逝。同时,与钱庄有密切关系的外国势力也反对废两改元。其次,钱庄不愿丧失做洋厘(每枚银元合规元之数)时所获收益。按钱庄惯例,凡存入钱庄银两可计息,存入银元则不计息。如某商以银元10000元存入钱庄,假如要计利息,则须以当日洋厘折合成银两数入帐,并受一定损失。如果当日洋厘为7.24125钱,10000元能折合7241两2钱5分。按规定,钱庄入帐时要去掉尾数,只记入7240两。但是在提取时,如当日洋厘仍为7.24125钱,要提足10000元,则必须贴钱庄1两2钱5分。一进一出,存户就要被钱庄利用洋厘扣去几元钱。存数越大,扣钱越多。如废两改元,钱庄由此获得的收益必然丧失。同时,帝国主义银行因北洋政府历年借款均系用银两作单位,而充作借外债抵押的盐税、关税,均收银两,归外国银行经营,所以他们都不赞成“废两改元”。
3.艰难成型:1929年11月1日,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宋子文在中央银行在上海的开业典礼上称:“废两为元,实为今日之急务。”尽管各界废两改元的呼声很高,但上海钱业对此态度含糊,将整理银元和纸币制度作为实施废两改元的前提条件。
1932年8月,由于发生了日本攫夺东北关税、盐税等事件,时局不稳,国民政府忙于应对,且上海造币厂筹设仍未完竣,对废两改元暂加停顿。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的记载,1933年1月10日,根据宋子文的密令,中央银行副总裁陈行在上海与贝祖诒、李铭等银行家拟订了新国币条例稿,次日由财政部钱币司司长徐堪亲自携带返回南京,提交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审议。对此,上海金融界敏锐意识到国民政府即将颁行废两改元,很快做出了反应。2月6日,上海钱业公会议定:1.以7钱1分5厘作为洋厘即银元折合银两的永久市价;2.银两换银元,以每两作一元四角计算;3.辅币市价,向以银两为标准者,自施行日起,亦以银元制度计算;4.加开银拆的银元市价。这表明钱业终于采取主动措施,承认了银元与银两的同等地位。而有举足轻重实力的帝国主义各国银行也态度改变,明确表示赞成“废两改元”。这是因为1930年前后,世界连续发生几次经济大恐慌,生产过剩,销路闭塞,都在注目于中国这个新的大商品市场,为了他们的资本及商品打开出路,促进做大生意而不做小生意,就必须要有一个货币统一的金融市场,所以他们极力赞成“废两改元”。
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称“本部为准备废两,先从上海实施。特规定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元或旧有1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以规元7钱1分5厘合银币1元为一定之换算率”,并自本3月10日起施行。3月8日,又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重量为26.6971克,成色为银88%,铜12%,即合纯银23.493448克。在发布上述命令和条例时,中央造币厂从3月起开铸新银币。新银币正面孙中山半身头像,背面为帆船图案。
但是,因为上海金融市场以银两兑换新铸发的国币银元还要收取2.25%的铸造费,而对于继续以银元换入银两并无罚则之规定,以至部分金融业仍抱观望态度,争以银元兑换银两。自3月10日至4月5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组成的“银两银元兑换委员会”兑入银元达1640万元,被舆论称为“废两改元”成“废洋改两”之讥。对于这一局面,上海银行业颇为焦虑,担心废两改元功亏一篑,日后再度启动绝非易举。国民政府财政当局审时度势,遂决定比原定计划提前三个月立即在全国正式实施废两改元。1933年4月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出布告:兹定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其在是日以前原订以银两收付者,在上海应以规元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为标准,概以银币收付,如在上海以外地方,应按4月5日申汇行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为标准,概以银币收付。其在是日以后新立契约与公私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而仍用银两者,在法律上无效。至持有银两者,得依照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之规定,请求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送交就地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币行使,以资便利。此后,废两改元在全国推行实施。
1933年4月5日,财政部颁发《关于废两改用银本币的布告》规定:自4月6日起,“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自当年5月起,上海银行公会和钱业公会各自都宣布,同业内部的交换汇划只接受银元往来,不再办理银两往来。在废两改元问题上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分歧之后,上海钱庄业终于与银行业达成一致,共同执行国民政府废两改元令。
从此完全废止了银两流通,银元成为民国时期国家使用的正式本位货币,结束了中国近千年的银两制。
三、意义与总结:
废两改元在中国货币史上是一大进步。银币统一,促进了国内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废两改元,中国币制实行了在银本位币基础之上的统一。就整体而言,废两改元标志着新式银行业在近代中国金融市场上确立了主体和主导地位,直接关系到金融业的经营和市场的运作,对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国民政府加强了对于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控制“废两改元”在客观上起到了统一货币、发展经济和便利人民的作用,扩大了中央银行活动的规模和机能,实际是强化了国民党政府对中国金融的操纵权,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中国金融提供了条件,同时具有摆脱帝国主义操纵中国金融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雷鸣富《钱币收藏与钱币文化》,成都时代出版社,2002
杨格著,陈泽宪等译:《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全国银行年鉴》第十九章"银行统计" 1936年
《银行周报》第16卷第2号,1933年1月26日
《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辑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评上海银钱业之间关于废两改元的争辩 - 近代史研究 - 2001 ( 5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国民政府初期的货币危机与"废两改元"政策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6 ( 4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银本位制之改进——从本位制构建的角度论"废两改元" - 经济研究导刊 - 2011 ( 11 )
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link?url=64fLTEHC8P6T4eS6qdPqdOXNK4tOgLP1f0riGYPdo8z706cxlSerbo8xcU21Vjl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