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相关的概念与理论
三、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机制现状
四、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五、商业银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六、结语
内 容 摘 要
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世贸组织后,更是全面对外资进行开放。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健康持续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贷款风险是最严重的问题所在。同时,贷款风险也是世界其他国家的银行一直重点关注的内容。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加强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本文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操作风险、担保风险和道德风险等,我国银行业的贷款业务发展迅速,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弊端,有可能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困难,所以有必要针对商业银行贷款进行研究。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概念、理论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对贷款风险进行探讨。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一、前言
银行,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它的运作基础是信用,而信用往往伴随着风险,这也就是风险伴随着银行贷款的整个过程的原因。我国一直在深化金融改革,银行逐渐成为自担风险的主体,在自主经营的过程中承担着信用风险。所谓信用风险,指银行在信用交易中由于面临的不确定性,可能造成银行或多或少地受到损失。一些研究表明,信用风险是造成银行危机,甚至银行破产的罪魁祸首[1]。当然,需要说明的不单单是银行机构,自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的金融相关机构都面临着信用风险,而且这一风险变得越来越严重。所以,控制信用风险和加强风险管理成为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相关的概念与理论
(一)商业银行贷款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概念
所谓商业银行,它是一个经济实体,以盈利为目的,进行货币的借贷活动。当然,商业银行也是一个企业,不过它不同于平时所说的生产产品、销售产品的企业。它是经营一种无形的资产——货币,存放人们的储蓄,再借给其他的经济实体使用,收取一定的利息,从而获相应的利润[4]。当然,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它的经营范围也在不断延伸,同时包含借贷的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所以,关于贷款,有一个更贴合现代、更深层次的含义,它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借贷行为,是一种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5]。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如下表1所示,其中后三类统称为不良贷款。
表1:贷款风险分类表
分类
主要特征
正常
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银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
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贷款损失的概率在30%-50%之间。
可疑
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贷款损失率达到50%-75%。
损失
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贷款损失率高达75%-100%。
风险,就是由于事物的不确定性,带来收益的同时可能伴随着损失。贷款风险,就是由于种种原因,商业银行面临着不确定性,无法做到完全正确的经营管理,无法确定贷款一定能收回,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的收益与预期的目标值不一致,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收到损失。
(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着客观性、隐蔽性、扩散性和可控性的特征。客观性: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有贷款活动,就会有贷款风险[6]。在商业银行业务中,不存在没有风险的贷款活动。由于商业银行的负债经营,它的资金来源于居民的存款,以及其他方面的借款,然后,它又将其贷给贷款方,那么这中间的过程银行又无法完全控制,所以不可避免就会有贷款风险客观存在。隐蔽性:由于银行贷款具有不确定性,资金在不断地流动,银行也就无法事先判定这种潜在的风险何时何地发生,造成的损失是何种程度,即使在这些损失发生时,银行无法及时发现,仍然在运转,所以,银行可能为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说明这种风险具有隐蔽性。扩散性:因为银行的贷款和贷款方有紧密的联系,尤其是企业,那么贷款风险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造成关联的链式反映。可控性:虽然贷款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并不是说,这种风险无法控制。实际上,银行可以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与防范,采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和预测方法,检测出风险发生的概率,然后,针对不同风险结果,利用建立的反馈处理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风险,以起到控制作用[7]。
(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种类
依据导致贷款资产损失的风险不同的角度,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具体说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延伸它们的市场开放度,那么就会对本土的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冲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在面临着一定的操作风险,这些操作风险可能由产权缺位导致,也可能由操作流程不当导致,或者由于缺乏适当的内部控制机制等原因。对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操作风险,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操作失败或失误风险,这类是由于人员操作不当,人员故意内部操纵,操作流程存在缺陷使得有机可乘,技术上有漏洞。这种操作风险是与银行内部控制效率以及银行的管理质量密切相关的,因此又叫做内部风险[8]。第二类是操作策略风险,所谓策略,就是由于异常的外部事件,或者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税收政策,监管力度,市场竞争等各方面的环境),高层管理员没能把握好发展状况,盲目采取了错误的策略,这种策略上的失误会使操作风险增大。这种风险是有外部事件导致的,所以又叫做外部依存风险。
2.担保风险
实际上,关于贷款担保,它仅仅是银行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并不是说有贷款担保银行就一定会发放贷款。但是,现在大多商业银行关于这有着错误的看法,以为只要有信贷担保就万无一失,然后轻易发放贷款。这说明商业银行过分扩大信贷担保的效用。然而,信贷担保仅仅是一种担保,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不能消除贷款的风险。它的作用就是稍微缓解分散了贷款风险,起补偿的作用。关于担保,也没有一套严格执行的抵押品评估机构,无法准确判定相应的评估资格,也就无法保证评估的准确度,而且这种评估机构由哪一方(商业银行或借款人)进行聘用,也没有准确的定论。所以,在担保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风险。
3.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简单说来就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这就会给另一方利益受损,使得另一方遭受风险,这主要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也存在着道德风险,因为这在贷款过程中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就会造成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机制现状
(一)初步建立了信贷风险识别和度量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采取措施,初步建立信贷风险识别和度量机制,建立相应组织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对客户开始进行信用评级。这些举措开始于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先行借鉴国际的透明标准制度,然后对贷款实行上文所述的五级分类。随后,其他银行也开始效仿,因为这种分类反映了客户贷款的最终清偿能力。银行可以基于此,分析客户相应的实际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等信息。这种分类方法与以前的分类方法(例如一逾两呆)相比,具有一个优势,就是由于这种分类更能实际地反映客户贷款的现状,有利于银行实施有效的管理贷款的措施[9]。
如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中国建设银行这四大行针对企业级的大客户,开始建立相应的信用评级制度。当然,这种制度需要一定的评价依据。依据的选取是各种影响企业客户信用度的不同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有利于综合企业的信用度。总结这四大行的评价制度,选取的依据是下面几个方面。其一,企业的财务质量,具体包括资产负债率以及资产流动比率等。其二,盈利能力,它由企业的资本利润率和净利润值所决定。其三,企业的经营规模,它包括企业的总资产以及相应的市场份额组成。其四,企业管理员的素质,这包括的方面比较多,例如个人的文化水平、领导能力、业务能力以及道德素质等。其五,企业的发展前景,这由企业的销售业绩增长率和产品周期所决定。最后,企业的信誉状况,这可以通过企业以前的信贷违约记录进行考量。接着依据上述六个方面的判定,对每个方面进行等级分类或者赋予相应的分值,当然这种分级、赋值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例如要求符合正态分布这一条件。当然,最重要的是要符合我国当前企业的普遍现状以及特点,不能照搬国外的标准。另外,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不同的银行制定的具体的信用评价制度是有所不同的,银行内部就依据内部的评价制度对企业进行评价,然后才能进行相应的贷款。只有依据这种建立的评级制度,真实考察企业的真实状况(经营状态,发展前景,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银行才能制定放贷的上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贷款风险。
(二)初步建立了信贷风险决策机制
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初步建立了信贷风险决策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分为两种形式:授权管理和审贷分离。首先,对于信贷的授权问题,我国商业银行有着几个阶段的发展。先将权利下放到相应的支行。然后权利由审批委员会进行集中并管理[10]。再将权利分发给不同的分行的贷款部门进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做出规定,必须依照审贷分离的原则,进行授权管理。之所以实行这个原则,因为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贷款的批准权,如果交给一个部门进行管理,容易发生暗中操作、腐败的行为。只用审贷进行分离,才能够做到权利的平衡与制约,才能降低贷款风险。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做到这一原则,调查人员和评审人员的权利互相制约,相互平衡。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建立了授权管理和审贷分离的信贷风险决策机制。
四、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贷款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合适的组织结构对于公司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同样,对于一个商业银行而言,适当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其管理水平的提升,更能帮助银行有效地控制贷款风险。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贷款组织结构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贷款相关的部门职责不清晰,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主要涉及授信管理条线,前台业务条线和风险资产管理条线这三个方面[11]。但是,如今在这三条管理线上,包括多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这些只能部门却在权利、责任以及分工上并没有做到平衡的状态,无法明确进行有效配合,也就无法实时关注贷款的风险状态,没有相应的措施保证风险管理的控制与预防。第二个方面,信贷决策缺乏一定的专业性,所谓信贷决策,直观的说就是关于贷款是否发放,以及发放的限额是多少。这种决策需要对收益以及风险进行综合衡量,不可只考虑其中一个方面。它要对行业进行分析的同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的状况进行有效分析。进而通过银行的信贷分析技能,参照国外先进的经验,再对这一贷款风险做出相应的决策。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缺乏信贷风险管理的专家,往往是由银行的行政领导人员进行决策,行政领导人员缺乏信贷决策的专业知识,就造成贷款风险的增加。第三个方面,审贷没有分离,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就是指我国商业银行行长的权利过于集中,权利太大。这些行长同时具有银行经营权,贷款审批权,贷款授权以及人事任免权等多种权利,那么就可能造成想当然随便行使权利的现象。并没有做到前文所述的审贷分离的要求。审贷不分离,很容易造成各部门无法独立,无法相互权衡,不利于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
(二)贷款运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运作流程中,也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重规模、轻质量的问题。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策略上,着重于营销规模,并不是考虑最本质的问题——实现利润最大化,也就是无视了质量的问题。这就可能导致相关的营销部门以及账户经理肆意增加存款额,然后扩大贷款的规模。而且,银行内部也把这一表面现象设为首要目的。忽视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12]。这样直接导致银行间过分的竞争,这种盲目跟风也导致销售成本的增加以及信用风险的增大。长期以来,非常有碍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所以重规模、轻质量的问题要不得。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数据来验证这一问题,下表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通过表可以看出不良贷款数目是非常大的,虽然从表面上看从2009-2012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在下降的。但是,再深入的分析,发现近几年这种不良贷款率仍在1%以上,可见这种不良贷款具有隐藏的风险。这种风险是非常危险的。当然,这种不良贷款率的逐年下降,也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了贷款监管力度,对贷款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控制了不良贷款的发生,但是不良贷款在1%以上也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运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表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 单位:亿元,%
项目
2009
2010
2011
2012
不良贷款余额
5634.4
5067.8
4335.8
4277.9
次级
2641.0
2111.1
1618.7
1726.3
可疑
2418.1
2321.2
2051.9
1884.6
损失
576.2
633.4
665.1
669.4
不良贷款率
2.4
1.6
1.1
1.0
次级
1.1
0.7
0.4
0.4
可疑
1.0
0.7
0.5
0.4
损失
0.2
0.2
0.2
0.2
第二,风险分析浮于表面,信贷分析工具缺乏。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分析政策有一定的缺陷。它没有以现金分析为核心的信贷分析风险工具,那么对于风险的分析仅仅是在表面上的,无法真正像国外那样以现金流为核心,无法真正把握贷款的风险[13]。例如,中国银行的客户经理系统上有缺陷。客户经理具有业务发展和信用风险分析的职责,但是由于缺乏比较合适的管理制度的支持,这将不利于客户经理的有效的实施职责。客户经理无法真正合理、认真地对信贷风险进行分析,又加上信贷分析工具的缺乏,使得贷款风险增大。
第三,缺乏信贷组合管理,信贷组合管理对于银行资源的有效分配是非常有帮助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贷款的风险。因为,这种各种信贷组合,以及对于它们的限额处理,可以减少风险增加的可能性。然而,我国商业银行是缺乏这种信贷组合的管理[14]。
举一个案例来说,中信银行重庆分行向各种行业发放贷款情况,如下表2和表3所示。通过表中数据,中信银行重庆分行在2010年信贷资金过于集中。从行业方面进行观察,政府平台支持的公司、制造业以及城市建设等行业,是中信银行重点支持的行业领域。从企业这一方面来看,那些大型的企业集团,具有垄断地位。从贷款品种的方面来看,那些调控贷款也在发生变化,工业以及农业贷款的比例逐年下降。与此同时住宅按揭方面的贷款以及汽车贷款等的比例却在逐年上升的趋势。最后再从贷款期限方面来看,长期贷款的比例上升,短期流动性资金贷款逐年减少。此外,从贷款规模可以看出大型客户的贷款金额及比例最高,而小型企业的贷款金额比较小,不到10%的比例。
表3 2010年上半年中信银行重庆分行向各种行业发放贷款情况
贷款行业
贷款总额(亿元)
占比情况(%)
政府平台企业
46.4
38.3
制造业
28
23
建筑业
13.4
11
房地产
11.8
9.8
商贸业
7.9
6.4
采掘业
3.7
3
其他
10.2
8.5
合计
121.5
100
表4 2010年上半年中信银行重庆分行向各种模的企业发放贷款比例表
户类型
贷款额度(亿元)
所占比例(%)
大型客户
57.5
47.3
中型客户
53.2
43.9
小型客户
10.8
8.8
合计
121.5
100
第四,风险评级系统不够科学。风险评级是风险管理中的一种基础设施,之所以设立风险,就是为了对于贷款进行定价,这样有利于衡量风险,为评估确定依据。而且,它可以监控整体的风险水平,相应的组件,以及变化的限制政策都可以用风险评级系统进行分析。此外,可以利用它进行经济资本和使用资源的合理分配,帮助产业链条降低风险。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经陆续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对贷款评价分为五级,但是这种风险评级还比较简单,没有达到科学的风险评级系统,也就无法完全实现风险评级系统的全部功能。
(三)业绩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业绩考核体系还存在缺陷,例如评估,开发以及资产质量等方面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够实现控制贷款风险的效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5]。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考察利润指标时,缺少预期的累计损失的计算在内,这样可能造成利润被夸大。使得利润曲线出现扭曲,绩效评估出现偏差,无法全面掌握分析利润,对于贷款风险分析不够全面。其次,目前的发展指标无法实现风险收益的优化,这种发展指标包括存、贷款的增长,好的发展指标有利于银行的评价体系。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一些指标分析中,缺乏对于发展的这种风险的估计。这就可能导致真正的风险被无视,就会盲目扩大贷款规模,最后使得企业无法清偿,造成贷款的损失。
五、商业银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如前所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贷款业务是最主要的收益来源。但是,也存在着贷款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对于贷款风险管理也比较重视,把贷款风险管理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但是存在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贷款风险的管理,本文提出下面相应的措施。
(一)完善内控机制,构筑防范体系
国家在2014年公布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这样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管理的转变。 为了实现对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预防,必须从以前的粗放型的管理,转向规范化的集约型的管理方式。完善内部的控制机制,全面实施责任到岗、责任到人的规范,这种规范约束了暗中操作的不法行为,管理层以及相关员工不能随意,要签订这种风险责任书,如果出现了损失,他们要履行一定程度的补偿。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构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体系,起到了降低风险的作用。
(二)实行贷款组合管理,构筑风险规避渠道
如前文所述,商业银行在投资贷款方面实施多样化以及分散化的组合管理模式,不但可以降低贷款之间的关联性,而且对于各种贷款规模一定的限制,有利于使总的贷款风险降低到最小。这种组合管理主要通过放款数量进行分散,以及对于受款对象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同时,商业银行要降低大额贷款数的比例,增加小额贷款的比例。这样分散贷款,而且以小额贷款为主,就会降低贷款的风险。
(三)建立贷款风险识别体系,构筑预警机制
所谓风险预警,就要求银行采取多种信息获取途径,获得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然后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银行的风险识别系统,对受款客户进行综合分析经营状况和信誉状况,衡量贷款的风险状况和贷款级别。这种体系,还可以提供反馈信息,要求采取准确的措施,这对于贷款的动态管理非常有用,有助于构建预警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风险的发生。当然,这种预警机制,要求银行遵守全面预警的原则,预警在银行总部以及分行支行等多层面都有涉及,对于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员工,都要求预警的责任,而且要实时进行报告,以及时采取措施,将风险在前期就给抹除。科学的贷款风险预警体系,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的缺陷(风险表面化管理以及反应滞后等),提升了贷款风险分析的技术水平,强化了风险管理的系统性以及准确性。
(四)健全信用体系,构筑征信环境
众所周知,商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信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它相关信用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传统上对于信用的理解是一种道德观念。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以身份为基础的熟人社会的私人信用;另外一方面是相互依赖的契约社会的商业信用。如今,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只有借贷者的信用提升了,银行的贷款风险才能从本质上得到控制。因此,国家、政府必须加大信用体系的健全,构筑征信环境,一方面要进行法制教育,道德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借贷者道德风险概率的控制。银行先对借贷者进行信用考察,然后再进行贷款、抵押等,这样有利于控制贷款风险。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分析,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包括贷款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贷款运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业绩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同时结合一些例子详细说明我国贷款风险管理的形势。然后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针对我国国情以及商业银行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商业银行要完善内控机制,构筑防范体系;实行贷款组合管理,构筑风险规避渠道;建立贷款风险识别体系,构筑预警机制;健全信用体系,构筑征信环境。银行需要明确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运作的内在保证,健康良好的诚信贷款环境是贷款风险管理的外在因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关于贷款风险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这两点实行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做到对于贷款风险的控制。
参 考 文 献
1、雷切特等.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武捷思.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北京:[M]中国金融山版社,2002.
3、杨有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李志刚.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J].金融论坛.2012(5):266-268.
5、董芸.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J].云南电大学报.2004(3):52-53.
6、罗国强.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及防范[J].社会科学家.2008(12):16-17.
7、黄彬.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讨[J].前沿.2010(7):63-65.
8、马立军.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及对策研究.北华大学学报.2012(6).
9、刘新宇.关于中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10、江木峰.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J].金融安全.2013(8):25-27.
11、范元钊.试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J].山东商业会计.2014(2):34-39.
12、杨思静,杜海霞.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6):89-93.
13、陆岷峰,刘强. 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征与对策研究[J]. 金融与经济. 2014(08).
14、高云玲.略论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贷款与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4).
15、安爽,胡晓颖,王策.试论如何加强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J]. 金融经济. 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