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内 容 摘 要2
第一节 什么是通货膨胀及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通胀3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3
二.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通胀3
第二节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5
第三节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表现及其影响6
一.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表现6
二.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7
第四节 通货膨胀在当代中国的成因及现状9
一.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9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12
第五节 如何治理通货膨胀13
参 考 文 献17
内 容 摘 要
2008年以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通用破产金融危机蔓延至整个美国并迅速向世界范围内扩张。对各国经济形成猛烈冲击,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尤为严重。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在中国也表现得相当明显。
上至房地产,下至农副产品。中国的物价水平全面上扬。究竟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一触即发,还是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为通货膨胀埋下祸根迅速生长。值得我们讨论与深思。
本论文就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世界范围内及中国的显现进行分析。结合经济金融居民生活实际情况,讨论如何解决危机以及避免通货膨胀现象继续蔓延。
论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及其对当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什么是通货膨胀及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通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学中是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普通大众眼里,就是“钱不值钱”了,“或者是商品涨价了。但是通货膨胀并不等同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贬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1]
二.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通胀
(一)金属货币时期
凯恩斯曾经说过一句话:“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 [2] 自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治,下令废除五铢钱,而铸“大泉”“刀币”“宝货”,三国时蜀汉刘备铸“直百五铢” ;乾元元年(758年)在第五琦的建议下,唐肃宗实行通货贬值政策,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 五代十国时期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十分紊乱,各国政权用铅、铁、泥等铸钱,以此掠夺人民,维持其财政和军费开支。随心所欲地改革币制,滥发大钱,导致物价上涨,引起社会经济停滞,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都走向了灭亡![3]
(二)纸币时期
北宋的交子(后改为钱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约产生于太宗淳化年间(990~995年),开始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子铺,发行交子。到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设立宝钞提举司。翌年,诏命中书省主持制造“大明宝钞”,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买卖,只许向政府换纸钞。大明宝钞不分界、不限时间,不定发行限额,也无准备金。这样发行后不久,由于投放太多,导致纸币贬值而失败。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为摆脱美国白银政策引起的白银上涨采用银本位制的中国带来的严重影响,因而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才开启了纸币在中国第一次全面发行,取代金银成为主流货币。加快了经济快速流通与发展。
(三)国民政府时期
但是由于国民政府肆意滥发纸币,结果造成长期恶性通货膨胀。据统计,从抗日战争爆发到国民政府崩溃(1937-1949)的十二年间,纸币发行量累计增加了1400多亿倍,致使同期物价上涨了85000多亿倍,达到古今中外罕见的程度。货币购买力一落再落,最后几乎变成废纸。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统计,以100元购买力为例,在1937年可买2头牛,1938年为1头牛,1939年为1头猪,1941年为1袋面粉,1943年为1只鸡,1945年为1条鱼,1946年为2个鸡蛋,1947年为1个煤球,1948年8月国民党货币改革时为3粒大米。至此,全国广大劳动人民陷于极端痛苦和贫困的境地。[4]
第二节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一)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二)深层原因:
1.需求拉上。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
2.成本推动。即由于提高工资或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工资推动,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利润推动。
3.结构失调。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我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我国也时有发生。
4.供给不足。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发生的隐蔽型通货膨胀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商品供给严重匮乏而致。
5.预期不当。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过于悲观)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6.体制因素。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以上是通货膨胀的几种主要成因。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某一次具体的通货膨胀,其成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的,因此需要综合全面的分析。
第三节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表现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表现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如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如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会由其程度、持续时间、成因以及表现形式等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会由于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经济环境而有所不同。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认为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
1. 破坏生产发展。通货膨胀使企业的各项专用基金贬值,增加生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不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另外,会影响生产情绪,影响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 扰乱流通秩序。通货膨胀使市场价格信号失真,使资源盲目流动组合,引起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商品需求发生变化,变态的需求和抢购行为最终更加剧通货膨胀。
3. 破坏分配。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企业利润相应增加,从而加剧社会分配不公,破坏社会公正,还会诱发社会不安和道德危机,另外还会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加。
4. 对金融业的影响。发生通货膨胀时,银行的利息负担会减轻,但实际利息收入会减少;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破坏正常的信用活动,甚至引发货币信用危机;通货膨胀还会使货币符号丧失价值储藏职能,有可能引起银行破产、倒闭,甚至引起政治危机。
二.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中国经济已经是一种外延型的经济,技术的含量还不高,在国际上主要靠价格低廉来赚取微薄的利润。通货膨胀会得中国经济长期无法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甚至有可能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劳动密集型经济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那么我国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重国家的负担。而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2.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胀使商品价格迅速上升,居民和企业都不想把钱存在银行里,因为那样会贬值。他们都把钱迅速花出去,购买商品和服务,这样会使价格进一步升高,加剧通胀。其次,员工会要求企业增加工资,以应付日益增长的物价。这时企业的成本就会增加,从而使商品价格进一步增加。同时企业在通胀时会力求增加存活,以便以后价格更高的时候出售。这样市面上的商品将变的紧俏,导致商品价格继续上升。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
3.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
第四节 通货膨胀在当代中国的成因及现状
一.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农产品价格上涨
造成当前各地区的农产品价格及饮食类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国际市场粮食涨价、粮食需求增加、生产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总结农产品价格相对较高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灾害性天气影响
从去年初开始的低温雨雪天气,到四月份的大风灾害天气,直至七月份的高温天气,造成蔬菜生产采摘期延长、商品率低的现象。今年自然灾害更为频繁,一两个月前全国普遍干旱,再加上国际主要产粮国如俄罗斯、乌克兰、巴西等国家也因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为了保证本国市场供应,甚至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攀升,带动了国内粮食收购价格大幅上涨, 导致成品粮油价格的上涨,进而带动了肉禽蛋的生产成本增加,导致肉禽蛋等价格的上涨。
2.外调较多和流通销售环节层层加价
近年近郊乡镇大力发展订单蔬菜生产,本地蔬菜大量外调,这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也造成蔬菜产地价格高于消费地的现象,再加上蔬菜销售的中间环节层层加价,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蔬菜价格的上涨。在山东地区由于经销商的刻意压低白菜价格,至使菜农因为成本原因而不去采摘、烂在地里,减少供应量。中国的物流效率较低,成本偏高。
3.生产成本增加
由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价格和地膜、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上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蔬菜生产成本。猪肉价格回稳上涨的原因是,仔猪、猪肉价格萎靡不振,同时与生猪生产相关的原料饲料、成品饲料、劳动力、流通运输等价格不断攀升,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养殖户承受着饲料价格不断上涨、猪价不断下跌的双重挤压局面,亏损较为严重,这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市场供应量严重不足,尽管政府在不断出台方案来激发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但短期生猪市场供不应求格局仍将持续。
(二)国家政策调整,促使物价攀高
首先,2010年中国进行了价格调整,电、水、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从而更加剧了通货膨胀。其次,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太规范,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游资与国际热钱因没有合理渠道将其消化则拥进农产品市场兴风作浪。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 另外,2010年11月初,美国宣布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释放的流动性使得中国国外农产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如原油)价格上涨,并传到中国国内,使CPI增速超过预期。
(三)货币发行量过多,大量热钱的进入
自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4万亿财政救市,大兴基础设施建设;货币量发行太多,理论上超过GDP两倍,市场流动的货币偏大,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要上涨。同时,汇率失衡,热钱大量进入中国进行投机,投资货币又很多,促成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多大,也会造成通货膨胀。
(四)投资热
从经济学我们可以知道,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三是出口,可以说这是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的是出口与政府投资。在我国的实践中是“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这是问题的表象,。地方政府重投资,前几年表现的是“开发区”热,后来是“基本建设”热,再后来就是现在的“房地产”热;二是大中型企业重工业产品出口,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民营企业,只要形成了生产规模,眼光都瞄准了国际市场,大到汽车,家电,小到鞋子、袜子、玩具、打火机,一股脑出口。就“投资”热而言,高房价圈走了老百姓甚至两代人的财富,还有一代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五)人民币升值和贸易顺差
此外,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贸易顺差,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连年大幅增长,对外贸易的不平衡不断加剧,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了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导致了当前我国流动领域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一)我国物价水平不断升高
社会上最流行的几个名词“豆你玩”、“姜你军”、“蒜你很”、“糖高宗”、“苹什么”、“油你涨”......这些新名词无不反映了老百姓物价上涨的无耐心理。从最近基本生活用品;大米、食用油、方便面、蔬菜水果、鸡蛋、猪肉价格不断上涨。到棉花、燃油、钢材、医药等大宗类商品价格。例如,20年前一个鸡蛋2至5分钱,十年前一个鸡蛋5角钱,现在一个鸡蛋一元钱。十倍!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物资比十年 前要富足得多,而物价却还上涨了。十年前,万元户是骄傲,现在是年薪十万买不起房。稳定的小幅度通货膨胀一般被认为对经济有益。公司的执行部门视温和的通货膨胀为“润滑商业巨轮”。追求完完全全的价格稳定会带来及其毁灭性的通货紧缩。长期的通货膨胀常导致政府提高货币供给政策。提高对停滞的资金的税负以刺激消费与借支,于是提高了资金的流动速度,又增强了通货膨胀,形成恶性循环。
(二)国际货币对我国的影响
1.美元的量化宽松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实行第一次货币量化宽松计划(QE1)。到2011年6月4日宣布,启动第二轮量6000亿美元化宽松计划(QE2) 。再到今年伯南克暗示美联储将启动地三轮量化宽松计划(QE3)。[5]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国实施这一政策等于开动印钞机,其中大量美元用于购买中国产品和投资。在大量美元“套购”中国产品、资源、原材料。
2.人民币增发 物价上涨
同时中央银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进行对冲、汇兑,增发人民币。截止2010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央行相当于增发了20万亿人民币。全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货币的大幅度贬值,从而导致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和物价上涨。美国市场上的货币流向中国,中国的商品流入美国市场。大量增发美元流到政府手里,[6]带来我国物价不断上涨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CPI连续增高。[7]稳定的物价正是货币信用的标志,是衡量货币制度成功的尺度。
第五节 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一)货币政策
1.调整财政政策
采取紧缩型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总需求, 增加国债、票据的发行数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回笼一部分市场流通的货币。 [8]央行加大各家银行、基金、投资证券的监控核查力度,紧缩银根。对部分垄断高报利企业提高增税率。发挥国有企业在我的重要地位,对重要的民生产品进行扶持和控制。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控制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大型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
2.提高利率---抑制投资需求,刺激储蓄[9]
我国的老百姓具有悠久的储蓄习惯,提高银行存款利率,有效的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提高贷款利率,尤其是房地产方面严格监控,可以有效调控房价,抑制投机势力对我国房价的炒作;减轻房贷对通货膨胀的刺激。
(二)稳定物价,保证民生
为了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今年以来各方面都采取了多项措施,要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物价工作重中之重。
1、继续加强价格监测预警
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这是关乎民生的大事。物价局应对涉及民生的农产品价格和商品价格等加大监测力度,由增加监测频率,提高监测的时效性,认真分析市场价格动态,切实做好肉、禽、蛋、油、菜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监测,准确把握市场价格形势,及早做好市场价格分析、预警、预报工作。
2、严格控制服务价格过快上涨
服务价格的上涨是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也会极大地影响居民对物价上涨的心理感受。应继续采取严格控制各类公用服务项目如水价、城市交通、教育收费、医疗价格、燃气价格涨价的措施。
3、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共同应对价格上涨
政府应做好引导,整合好各方资源,加强对价格总水平的调控能力。各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好各自的监管职能,切实出台一些平价抑价的措施,如在各居民小区划分区域限定时段建立农民自产蔬菜销售区,农产品优先供应本地市场的机制等,保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让农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利益更多的落到农民手中。
4、加快农业生产扶持力度,增加农产品供给,稳定物价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稳定、刺激农业生产,从根本上保障价格稳定。二是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切实增加对农业投入,继续执行国务院扶持生猪、油料、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农民对农业种植的引导,确保农业产量稳步增长能给予市场充足的供应来稳定市场物价。三是做好农资供应工作,保持价格平稳。
5、保证低收入人群的正常生活所需
对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民给予一些生活上的补助和政策上给予支持。例如给有困难的农民或者贫困学生一些物质上的帮助,降低由于通货膨胀带来导致的生活水平下降的影响。
(三)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
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从优化产业结构出发,抑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进一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优化出口结构、有效管理出口增长,坚决限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出口;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减弱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四)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首先,要对结售汇制度进行改革,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其次,要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调整,并稳定汇率预期;最后,要改革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放松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管理。对货币的发行不与黄金、美元等其他货币挂钩。人民币是与物价联系,把物价指数(不是某一种商品的指数,而是若干种重要商品的总指数)作为决定币值高低的标准。“广义物价本位”将是人民币发行的一种另类选择。[10]
(五)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理顺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体制,采取有力措施,扩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坚决把房价降下来,让城市居民在房价下降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经济的力量,从而增强对未来的信心;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保罗.萨缪尔森[美]。 经济学 萧堔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年1月583-587页
[2]、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03
[3]、米尔顿、弗里德曼[美] 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潘宁 中国物价为何比美国还高 读者杂志 2010年9月第478期36页
[5]、宋鸿兵、 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第八章)[M].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1/01
[6]、司马光 .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卷)(唐纪八十一卷)[M]. 中华书局出版 2006
[7]、The New York times、 纽约时报 2011年11月4日第二版
[8]、新华财经08数据网、 .xinhua08.com
[9]、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 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6
[10]、中国金融通史第四卷 洪葭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第506-5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