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信用社贷款的特点3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3
(一)受信用社自身行为的影响。4
(二)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5
(三)受地方产业政策的影响。5
(四)受农村经济环境的影响。5
(五)受整个社会信用状况低劣的影响。5
(六)受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遗留问题带来的影响。6
(七)受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不顺的影响。6
三、农村信用社化解不良资产的对策6
(一)防范新的不良资产,堵新是关键。6
(二)清理消化旧的不良资产,清旧是根本。9
内 容 摘 要
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本文指不良贷款)过高的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它制约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良性发展,影响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的提高,抑制了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的发挥,一直以来都是事关农村信用社生死存亡的大事。而今,在农村信用社大改革时期,这一问题又成了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瓶颈”,能否很好地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的关键。
本文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1、受信用社自身行为的影响。2、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3、受地方产业政策的影响。4、受农村经济环境的影响。5、受整个社会信用状况低劣的影响。6、受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不顺的影响。
针对以上的原因,提出了农村信用社化解不良资产的对策:从建立和完善内部防范机制入手,切实加强对新增不良贷款的防范;以及落实清收责任,严格考核奖惩,采取积极有效的清收措施,进一步加大清收力度,实观不良贷款的“双降”。
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本文指不良贷款)过高的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它制约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良性发展,影响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的提高,抑制了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的发挥,一直以来都是事关农村信用社生死存亡的大事。而今,在农村信用社大改革时期,这一问题又成了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瓶颈”,能否很好地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所引发的矛盾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十分尖锐,研究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农村信用社贷款的特点
农村信用社主要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在信贷产品的设计和实际发放贷款时,主要突出了方便“三农”贷款的要求。具体说,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有五个方面的持点:
1、以农户贷款为主,贷款面向千家万户,并对社员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政策。
2、以小额贷款为主,贷款数额一股都比较小。
3、以服务当地为主,社区服务的特征比较强,根据国家银行业监管部门的规定,农村信用社不发放跨社区的贷款。
4、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户多种经营的持点,贷款期限一股都控制在1年期以内。
5、信贷服务比较灵活,近年来广泛推广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贷款证、联户联保、贷款上柜台等办法,比较好地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近年来,农信社信贷资产状况不尽理想,出现大量不良贷款且呈上升趋势。产生不良贷款的原因,除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社会信用度的问题外,更多的是在诸如企业经营不善,企业借转制之机逃废债务,政府行政干预、法律途径不畅、抵押手续不完善和与农行“脱钩”前农行将部分已关、停企业的不良贷款转嫁给农信社承担等方面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当前农信社信贷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所致。
(一)受信用社自身行为的影响。
一是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不强,会经营、善管理、能知法用法者少,道德素质差,拿贷款做交易,放人情债、关系债,增加了信贷资产的道德风险。二是自我约束力不强,存在重放轻管,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的现象。此外,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具体操作中对借款人审查、监督不严,对项目考核、论证失误,对某一行业的贷款或某一资产的摆布过于集中。
不严格执行贷款审查制度,贷款“三查”未落到实处。贷款前,信贷人员对贷款审查把关不严。不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向金融机构贷款,有的企业甚至90%的资金靠银行贷款,形成高负债经营。而农信社在贷款审查时,因其审查程序的漏洞以及不深入的“调查”,很难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和效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作出科学的预测和论证。目前,农信社贷前审查程序大体是,信贷员审查贷款申请、合同、报表,调查借款企业状况,审查担保抵押手续后,写出调查意见,信贷部门负责人加具意见,审贷委员会讨论确定,主管主任审批。表面看这样能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但由于整个社会对企业产品、项目等的评价系统不完善,信贷人员难以对该企业得出一个全面、科学的综合评价,一般的审查是发现不了什么问题的,即使发现有问题,如果信贷员素质低或接受某种好处等,其审查意见就难免有“水份”,后面的一系列审查意见也就难免出偏差。
贷款时,对贷款人提交的财务报表等资料审查不严,甚至形同虚设,信贷人员对报表中的疑点缺乏识别能力。如某社信贷员对某厂80万元贷款的经营状况,仅凭其报送的会计报表作为判断依据。然而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已显示企业的经营出了问题,资产负债率占86%,已远远地超出了贷款风险度的比例,信贷员依然视如正常,致使该厂80万元贷款到期后,一直未能收回。这就难怪要形成不良信贷资产了。
贷款后,审查“一劳永逸”。贷款发放后信贷人员通常在一个月内到企业查看一次,然后就“一劳永逸”。对企业经营状况如何,贷款是否投入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未能跟踪调查。贷款到期时,对于一些企业拖欠贷款,既不了解拖欠原因,也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催收措施,有的甚至继续给予贷款企业追加新贷款,造成贷款失控。对因企业倒闭使债务悬空的,农信社未能积极落实债权,错过时机。如某公司在农信社贷款250万元后,将款项转移到其与某镇合办的彩印厂。这已明显违反了《贷款通则》及合同规定,属于挪用贷款。但该社却未采取有效的措施收回贷款。而彩印厂由于经营不善倒闭,并将机械及厂房变卖,款项经政府干预全部还了该厂欠财政的借款,致使该笔贷款全部形成呆帐,无法收回。
(二)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97年至2003年,正值国家经济政策大改革,特别是国营、集体、乡镇企业转体改制,造成农村信用社产生大量不良贷款。
(三)受地方产业政策的影响。
多年来,地方政府出台各种形式的产业政策,造成农村信用社的投资行业单一,风险过于集中,而这些产业又没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中途夭折,诸如烤烟生产因烤烟价格低,养殖业因市场冲击大和传染性疾病的影响,优质农产品因推广、宣传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信用社大量不良资产沉淀。
(四)受农村经济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农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村工商业不发达,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经济效益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偿债能力较差,社会清偿能力较低,造成社会对贷款的需求较高与清偿能力较低的矛盾,致使不良贷款产生,这是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本原因。
(五)受整个社会信用状况低劣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各级党政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重视不够,农村信用社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不能得到党政、司法部门的强力支持,社会上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比较严重,甚至有些党政干部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恶意逃废银行债务,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可以剥离,国家通过财政予以核销,这使信用社的信贷客户产生一种“攀比心理”,消极还贷,给农村信用社的信用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此外,由于信用社与贷款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银行怕贷、惧贷、惜贷,而借款人怕难以再借而故意违约不还等“畏惧心理”,形成“银行怕借款户、借款户怕银行”的怪圈,造成恶性循环,酿成信用危机。
(六)受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遗留问题带来的影响。
1999年,鉴于政府行政命令,农村合作基金会经清理整顿后并入相应农村信用合作社,造成农村信用社增加一部分不良贷款。一些地方乡、镇财政立据充当货币注入资金填补原基金会移交时的资金短缺,而今镇、乡财政立据这一部分贷款后政府认帐不认还,长期挂帐悬空,对提升社会信誉造成了不良影响。
(七)受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不顺的影响。
自农村信用社成立以来,农村信用社曾先后置于政府部门和农业银行的管理下,在政府部门管理时期,由于政府部门干预,农村信用社向当时的集体经济组织发放了一定数量的贷款,形成了一部分不良资产;而在农业银行管理下,农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也将一部分风险转嫁给农村信用社,造成了一系列遗留问题,损害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
三、农村信用社化解不良资产的对策
要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我们不仅要在压缩不良贷款存量上多想“点子”,多施手段,而且要在防止新增不良贷款方面下“功夫”;不仅要在客观上培养良好的信用环境,而且要在主观上加强信合员工的素质建设;不仅要注重改良信贷管理体制的内部建设,而且要加强同行政、司法等部门的协作,合力打击逃废债行为。多法并举,稳步推进,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并最终铲除产生不良资产的根源。为此,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工作力度:
(一)防范新的不良资产,堵新是关键。
信贷风险是伴随着贷款的发放而产生的,“堵新”就是要从建立和完善内部防范机制入手,切实加强对新增不良贷款的防范。
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队伍素质为克服行业不正之风给信贷工作带来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应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首先应重抓员工思想政治教有和廉政建设,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决杜绝以权谋私、以贷谋私等不正之风。其次,加强员工专业理论培训教育,提高信贷人员政策水平、业务素质、下作能力。再次,引入、完善竞争机制,实行考评聘用制,任期目标制等,将工资、提升、晋级与工作实绩挂钩,树立员工责任感和紧迫感。最后是根据对信贷员思想道德、专业水平、工作年限、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对信贷员实行等级管理,明确等级信贷员管理权限,量化考核。
增强竞争息识加强全体信合员工的素质建设。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的不良资产是行政干预的结果,也有的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所致,有的是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遗留问题,也有的是我们对现有制度坚持不够的产物。原因多多,但是我们一些信合员工自身素质差,是造成不良贷款产生的首要原因。很明显,你业务素质不好,肯定就不能很好地坚持各种信贷制度、很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变化,也就很难把握好贷款“发放关”、把握贷款的风险度,这样自然会造成贷款错投放,增加信贷风险;再者,你缺少责任心,在贷款投放上不“关心”,在贷款跟踪管理上不“尽心”,在贷款回笼上又怎能“安心”;还有,如果你思想觉悟不高,立场不坚定,在信贷投放时,你又怎能抵制来自行政的、司法的、人际亲情的干预,怎能抗拒金钱的诱惑。另外,简单浅显地说:如果你不“勤快”,不积极,不“死缠烂打”,又怎么能“啃”得动那一笔笔不良贷款。因此,在化解不良贷款这一问题时,没“绝招”可使,没捷径可走,最首要、最根本的就在于人,在于我们这支信合队伍是否思想过硬、作风过硬、业务素质过硬,是否具有诚恳、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是否敢打“硬仗”。因此,农村信用社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思想积极向上的信合队伍。而要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我们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以提高我们信合员工的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我们信合队伍的凝聚力,克服信贷投放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最终使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完善信贷岗位责任制,落实贷款收放责任要加强贷款各个环节的管理,明确岗位职责,确保贷款管理程序化,严格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落实好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发放、管理等岗位的责任,并逐笔明确和落实贷款各个环节的责任人,签订责任书,严格执行谁发放、谁负责、谁清收的责任制度,提高信贷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贷款的安全。
严把贷款投放关,堵死沉淀源头。在贷款发放时,各社要严格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重点把握好三点:1、要严格把握资金投向。信贷资金要向“三农”倾斜,满足辖内农户的合理贷款需求,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发放,不断提高产农贷占比,分散资金风险;2、在确保“三农”所需资金的前提下,对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达标,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可择优扶持发放此类贷款,要重点审查企业的立项批文、环保批文和营业执照等,坚决禁止发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贷款;3、严格执行企业评级授信制度和信贷查询制度。根据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经营指标、履约情况、偿债能力、发展前景等情况,确定企业信用等级,按等级统一授信。凡未评级授信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一律不准发放新的贷款,己经发放的到期贷款必须全部收回。凡有不良记录和贷款卡不年检或失效者,坚决不得对其发放贷款;4、完善货款手续,消除潜在风险。信用社要全面开展贷款手续的查缺补漏工作,对农业贷款重点补充完善农户的经济状况、等级评定和贷款合同及归还情况档案,对企业贷款手续,要严格按照贷款规范化管理操作规程予以补充和完善,确保资料完整、要素齐全、真实有效。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健全《贷款合同文本登记簿》、《借款合同文本移交登记簿》、《注销合同文本登记簿》,并规范登记使用。同时,对己发放的手续不完善等有问题贷款,要制定清收计划,采取有效措施,逐步予以压缩和清理,消除信贷资产的潜在风险。
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把不良贷款“抓降”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必须完善各种信贷制度,加强内控监督机制。做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三查”工作,对贷款实施严格的跟踪管理,同时内控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对在贷款营运过程中违规违法现象要严加查处,发现问题要查到底,查清楚,处罚到位,决不姑息养奸,而对造成贷款损失、形成不良资产的,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追究贷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而这种追究,不仅要追究责任人的违规违纪责任,给予一定的处罚,而且要建立损失赔偿制度,按其过错追究其一定比例的损失赔偿责任,而不能一罚了之,不痒不痛,起不到多少实际效果。同时,要建立奖励机制,对清收不良贷款措施得力、成绩显著的单位、个人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奖励的标准可以相对高一点,要能调动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建立和完善信贷市场退出管理制度。农村信用社为了资金营运的安全,可以从一些信用度差、不良资产占比高的高风险信贷市场退出来,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优质客户、优质市场中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农村信用社可以定期在一些媒体上或者在自己内部公布一些风险客户“黑名单”,对这部分客户实施市场退出管理,禁止对其发放新贷款,并在融资结算渠道上对其加以限制,以打击其逃废债行为,督促其改良信用观念,提升社会信誉。同时,我们也还可以针对部分行政区域实施信贷市场退出管理。如果某个行政区域政府部门对信用社的经营干预较大,支持不力,而该区域内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占比又比较高,则在该区域除发放小额信贷开展支农服务外,可暂停其他一切贷款的发放。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农村信用社高风险经营,另一方面可以在处于弱势地位的信用社与具有较强行政手段的政府部门之间建立一种抗衡机制,使其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迫其为争取农村信用社资金扶持而不得不去改良自己所辖区域的信用环境和行政作风,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干预信用社的贷款投放,不注重改良信用环境,形成不良资产后,又撒手不管,任信用社自己去“收摊”。
建立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农村信用社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村金融机构,其经营运作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不是纯效益经营。因此,对其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损失,政府理应承担一定责任,给予一定的补偿。再者,国家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这使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并且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对农村信用社的信用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还有,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企业转体改制,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造成大量债权落空,有些信用社已经不堪重负。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以便于农村信用社甩掉“包袱”,更好地发挥地方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二)清理消化旧的不良资产,清旧是根本。
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清旧就是通过规范不良贷款的管理,落实清收责任,严格考核奖惩,采取积极有效的清收措施,进一步加大清收力度,实观不良贷款的“双降”。
1、加强组织领导。信用社要提高对不良贷款清理工作的认识,成立相应的不良贷款清收领导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责任和具体的工作职责。领导要结合实际,分祈形势,积极制定清收目标,层层落实清收任务,有计划.有步聚地开展清收工作。
2、澄清底子,分类清理。信用社应结合实际,在对不良贷款进行排查摸底的基础上,澄清底数,分类梳理,分类登记不良贷款档案,并划分类别,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督促信贷人员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清理,严禁“新官不理旧账”和贷款悬空的现象发生。同时,对清收困难较大的贷款,墨组织骨干力量,集体清收,重点突破,加快清收进度,并对责任人按适当的比例处罚。
3、采取措施,灵活处置。信用社要逐笔分析不良货款原因,因户制宜,一户一策,灵活进行处置。对沉淀年限较长和合同要素不全等回收难度较大的贷款,要收集好相关证明衬料,集体研究、集体决策,严禁一人拍板,随息处置等违规行为;对符合核销条件的贷款,积极进行核销清理。
4.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信用社要严格执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对确因责任心不强、贷款程序执行不严、违规操作、越权放款、发放人情关系款等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切实加大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力度。对现任信贷人员形成的不良贷款,要逐笔抄录明细,采取与工资挂钩、经济处罚、组织处理等措施,加大考核。对调离、内退人员发放形成的不良贷款,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其主动清收。相关信用社也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尽可能提供便利,坚决纠正怕惹麻烦、怕得罪人等好人主义思想。
5、多策略地保全和盘活不良贷款。信用社要结合实际,采取户户见面收、人人包户收、依法强制收、落实债务收、输血帮扶收、逐笔销号收、信用工程收、聘请社会人士收等措施,大力盘活不良贷款。对长期在外逃债的,协同村组干部出具证明,家属代签等方式保全,全面化解不良贷款。
6、运用法律手段,积极清收不良贷款。运用法律赋予我们的各种手段。如新《合同法》中规定的抗辩权、代位权和撤消权等来维护农信社的债权,防止债务人悬空逃废债务。建立信贷资产管理预警系统,在充分掌握贷款企业经营状的基础上,一旦发现风险指数超标,应及时通过法律途径加以控制。如通过法院实施财产保全,冻结帐户资金等,并立即起诉或申请仲裁。对于资不抵债的企业,农信社应及时敦促企业申请进入破产还债程序,尽早弥补损失。通过法院巡回办案和对贷款户依法起诉、发支付令等多种形式,采取依法代位清偿、接收和处置抵债资产等多种方式,清收不良贷款。对依法起诉执行未到位的典型逃废债案件,及时移交公安机关以“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做为刑事案件立案,加大对此类贷款户的打击力度。此外,甚至还可以对一些资不抵债的信用社依法实行破产,剥离一部分“不良资产”,减轻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负担。同时,通过这一优胜劣汰机制,促使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改善信贷资产质量。
7、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对于因政府干预造成的不良贷款,应加大力度追收。一对于正常改革的企业,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新企业要重新立据,确认债务,并定出还款计划。二对以各种虚假名义恶意逃废农信社债务的,要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根据有关规定提出意见,尽可能依靠政府解决或直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三农信社信贷人员必须参与企业改制的全过程,了解并监督改制的各个环节。包括资产评估、重新落实债权、重新签订借款合同,办理抵押担保手续等。加强舆论宣传,大造诚实守信声势,巧借党委、政府关于“维护金融债权、打造诚信平台”的强劲东风,大力清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到、逾期贷款,创建金融安全区,改良信贷资产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匡爱梅,《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分析》,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07期
2、谭聪杰,《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问题研究》,金融经济,2012年20期
3、宋康民,《试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与对策》,知识经济,2010年07期
4、李婧宏,《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的再研究》,经营管理者,2014年09期
6、向高波,《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新经济,2015年11期
7、周瑞珍,《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调查与思考》,知识经济,2011年08期
8、荀少辉,《农村信用社新增不良贷款成因及防范措施》,河北金融,2008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