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票市场运行与国家经济的关系
二、政府调控时机与手段
三、调控的现阶段影响与建议
内 容 摘 要
本文重点讨论股票市场发展历程中,其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与影响性,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多方面回顾国内外股票市场几次大的波动过程期间,政府是如何进行调控的,其不同国情下所采取的各种手段主要包括:一、控制资金流,保持合理资金流动性,提高宣传风险意识。二、调整与股市相关税费。三、直接干预不合理投机行为,打击恶意做多做空等。让市场回归正常公平的多空博弈。以及最终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通过本文提出的论点与论据,最终让大家了解到政府对股票市场调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政府介入并采取调控手段才能使这一企业的重要供血渠道不断修改完善。并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提出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将面临的问题和自己的建议。使其沿着健康发展的大方向继续发挥其融资功能。
论政府对股票市场的调控
股票市场的萌芽最早出现在荷兰,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荷兰人在17世纪中期出现了股份制公司的雏形,而迁徙美洲新大陆的荷兰人,便把有限股份责任公司和股票自然而然带到了华尔街。 随着经济的发展1817年的一纸协议,纽约交易所诞生, 逐渐的这一虚拟交易形式慢慢的推广到了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里。我国股票市场分为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创立于1990年11月26日,同年12月1日深圳交易所也随之诞生。虽然股票的交易形式是自由交易为主题,但其内在的交易规则要由国家来根据自己国情来制定,因其发展方向与国家经济密不可分。
一、股票市场运行与国家经济的关系
股票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资功能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宏观的经济大环境中发展,同时又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同时股市的运行状况也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是经济学家对股市与经济关系的一个规律性总结。然而在其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股灾。股灾是指股市灾害或股市灾难的简称。它是指股市内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某个偶然因素影响,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巨大动荡,并造成巨大损失的异常经济现象。股灾不同于一般的股市波动,也有别于一般的股市风险。一般来说,股灾具有以下特点:
(一)突发性。每次股灾,几乎都有一个突发性暴跌阶段。
(二)破坏性。股灾毁灭的不是一个百万富翁、一家证券公司和一家银行,而是影响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使股市丧失所有的功能。一次股灾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超过火灾、洪灾或强烈地震的经济损失,甚至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
(三)联动性。一是经济链条上的联动性,股灾会加剧金融、经济危机。二是区域上的联动性,一些主要股市发性股灾,将会导致区域性或世界性股市暴跌。
(四)不确定性。股灾表现为股票市值剧减,使注入股市的很大一部分资金化为乌有;股灾会加重经济衰退,工商企业倒闭破产,也间接波及银行,使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在股市国际化的国家和地区,股灾导致股市投资机会减少,会促使资金外流,引发货币贬值,也冲击着金融市场。从1720 年世界第一次股灾发生算起,几乎每一个有股市的国家或地区都发生过股灾。1720 年法国密西西比股灾和英国南海股灾是世界上发生最早的股灾;1929 年和1987 年都起源于美国的股灾,是波及范围最广的世界性股灾;日本、台湾和香港是世界上股灾发生最频繁的国家或地区之一;包含股灾在内的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表现出汇市与股市轮番暴跌的特点。
总之,股灾会从多个方面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引发或加剧金融危机。例如,1929年美国股灾,首先受冲击的就是金融市场。美国倒闭破产的银行,从1929年的659家增至1931年的2294家,从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混乱状态。股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巨大。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灾的发生往往是经济衰退的开始。股灾引起人们对经济前景极度悲观,导致投资锐减,社会总需求下降,生产停滞,国民收入减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1929年股灾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美国私人投资由1929年的160亿美元减至1933年的3.4亿美元,工业生产1933年比1929年下降了50%,国民收入由1929年的878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402亿美元,下降54.22%。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又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法国、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不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之中。(此数据均是历史以来最有影响力最真实和完整记录的有关股灾记载,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通过这些数据来体现股灾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危险性,除此之外近年来没有其他更明显数据能说明此问题)几乎每一个发生股灾的国家或地区都采取了善后处理措施。应急措施主要有:启用“断路器”暂停股市交易、动用股市平准基金入市、回购本公司股票、消除市场恐慌心理等。为了避免股灾再次发生,则加快了证券市场法规建设与完善,强化了市场有效监管和规范运作,促进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以重塑投资者信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府对股票市场的调控,那么下面我们就具体说说政府对股票的调控过程中对时机的把握及手段与影响。
二、政府调控时机与手段
股票这一虚拟市场经济形式,在国家战略发展过程中已经是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形式,一个健康发展的股票市场能够源源不断的给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渠道,从而使企业能够不断创新与发展。而这一企业的重要供血渠道需要政府的适时监管并不断修改完善交易中发现的问题,一个健康的股票市场应该是体现其价值投资的领域,但过程中,投机也是在所难免,当体制中的漏洞被无限放大时投机氛围将股票原有价值泡沫化,这时就需要政府出手进行调控,抑制不合理的虚拟泡沫,防止出现泡沫破裂反而影响实体经济。也就是常说的股票市场过热和股灾。本文咱们重点说一说股灾中政府的调控措施。政府调控主要措施大致分为:
(一)控制资金流,保持合理资金流动性。
在股市趋于过热阶段初期,政府提高宣传风险意识,使投资更趋于理智而非过度投机。其具体措施如合理控制融资配资,建立合法合理的杠杆制度,抑制资金过度流入虚拟市场,使杠杆化趋于合理区域。从而将潜在泡沫风险控制于初期。而股灾期间政府一般采取逆回购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息等手段释放流动性,促使资金合理流入股市,补充流动性的不足,以防股票过度踩踏跌入不合理区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采用“平准基金”的形式,抑制过热和股灾中的资金流。平准基金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这种基金可以通过对证券市场的逆向操作,比如在股市非理性暴跌、股票投资价值凸显时买进;在股市泡沫泛滥、市场投机气氛狂热时卖出的方式,熨平股市非理性波动,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平准基金的来源有法定的渠道或其基本组成是强制性的,如国家财政拨款、向参与证券市场的相关单位征收等,也不排除向自愿购买的投资者配售。从广义来说,平准基金通常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通过对某个具体市场的逆向操作,降低非理性的市场剧烈波动,以达到稳定该市场的目的。其基本性质是一种政策性基金,根本职责是实现证券市场的稳定,防止暴涨暴跌。为此,其组建、操作、评价、管理的全过程都受政策的影响或直接接受政府的指令,为证券监管部门服务,成为有效的证券市场直接监管手段之一。 平准基金是非盈利性基金,这使它区别于其他证券投资基金,因为其他证券投资基金组建的目的是为投资者获取最大限度的基金增值。 而值得注意的是平准基金应有足够大的盘子。如果基金的数量不够充分,对证券市场的稳定作用就很小,不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平准基金的操作和管理有特别的规定和程序,以保证“三公”的原则,不至于损害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利益。最成功的例子当属香港政府1998年的对国际金融炒家的一场成功的狙击战。1998年8月,索罗斯等一批国际炒家发动冲击香港联系汇率和香港股市的"立体式"袭击。一方面索罗斯联同其它财力雄厚的"大鳄"指挥旗下基金大手沽售港元,三度冲击在港奉行多年的联系汇率,港元兑美元汇率从高位迅速下降。同时,至1998年8月14日,恒生指数已下挫至接近6500点,是当时近5年的新低,港府决定干预股市及期指市场,动用了1180亿港元的外汇基金购买香港股票,炒家不断抛空股票,港府则力接沽盘。经过14日的"火拼",港府终成功击退炒家:8月28日恒指以7829点收市,成交额达790亿港元,创出单日成交纪录的历史性新高。随后,香港财政司立即注册成立了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入市"行动中购买的股票。到2001年为止的32个月中,香港政府当时动用的外汇基金已经尽数回笼。同时还赚回1100多亿。2002年,外汇基金通过盈富基金,将手中的港股平稳地转入香港市民的手中,顺利完成了"救市"的历史使命。(此案例为世界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恶意做空事件,并最终以政府获胜告终,最能体现政府干预与调控的重要性,且尽人皆知,最具说服力)
(二)调整与股市相关税费。
如交易费、股票印花税等,其中股票印花税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政府调控工具,其与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其他货币政策相比,印花税是通过改变交易成本直接作用于证券市场,因此其效果更直接更有效,我国印花税先后经历过十次调整,每次调整过后都引起股市一定的波动。深圳市政府在开征股票交易印花税后半年不到的时间内,由单向征收改为买卖双向征收6‰的交易印花税,以平抑暴涨的股价。1991年10月,由于股市持续低迷,深圳市又将印花税税率下调为3‰。在随后几年的股市中,股票交易印花税,成为最重要的市场调控工具,1997年5月9日,为平抑过热的股市,股票交易印花税由3‰上调至5‰;1998年6月12日,为了活跃市场交易,又将印花税率由5‰下调为4‰,1999年6月1日,为了拯救低迷的B股市场,国家又将B股印花税税率由4‰下降为3‰。2001年11月16日,财政部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的税率。对继承、买卖、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由立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2‰的税率缴纳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 财政部决定从2008年9月19日起,对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进行调整,由现行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即只对卖出方(或继承、赠与A股、B股股权的出让方)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对买入方(受让方)不再征税。税率仍保持1‰。股票交易印花税对于中国证券市市场,是政府增加税收收入的一个手段。以日交易量4000亿计算,政府印花税收入为4000*2*0.003=24亿。(以上为中国政府自1990年开征印花税以来所有调整时间且最近最新的一次就是2008年,并无再新的更新数据)相当可观。对中国股市而言,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的变化,则在于表达了政府对于股市走势的倾向性看法。提高印花税率,通常表示政府准备遏制股市泡沫;反之,则表示政府期望股市走高。从而实现对股票市场的调控。
(三)完善股票市场体制。
如西方国家很早就建立了股票期货熔断机制,熔断机制起源于美国,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形式多样,但都是以人为地设置价格限制和中断交易为特征的。美国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曾在 1982年对标普500指数期货合约实行过日交易价格为3%的价格限制,但这一规定在1983就被废除,直到1987年出现了股灾,才使人们重新考虑实施价格限制制度。2015年6月以来我国A股的这次持续性急速下跌中我国因此次股灾而建设的熔断机制是中国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制度创新成果之一。国内股票交易及商品期货交易中之前都没有引入熔断机制。在金融期货创新发展之初,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率先推出熔断制度作为其一项重要的风险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熔断机制的设立为市场交易提供了一个“减震器”的作用,其实质就是在涨跌停板制度启用前设置的一道过渡性闸门,给市场以一定时间的冷静期,提前向投资者警示风险,并为有关方面采取相关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措施赢得时间和机会。在股灾中这一措施可以缓冲恐慌过程中的踩踏事件,从而达到稳定市场、修复市场和建设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给市场缓冲时间,达到调控和稳定的目的。熔断机制对于股指期货,乃至整个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都是非常有效的。事实上,自从1988年美国股市引入熔断机制之后,已经有18年没有发生股灾,其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四)直接干预不合理投机行为,以法律手段打击恶意做多做空。
不同于正常做多、做空行为,恶意做多、做空则完全背离了完善市场的初衷,通过虚假交易、自买自卖、操纵市场,最终引起金融市场的混乱。基于此严重性,国家在此调控要以法律法规来增强约束性。我国股市的主要监管法律是《证券法》及配套规定,而股指期货市场的主要监管法规是《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及配套规定,二者在法律上一般认为两者分属不同的部门法。由于《证券法》和条例中并没有“恶意做空”的概念解释,与之相关的内容则应追溯“价格操控”这一定义,即所谓的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证券法》第七十七条以及条例七十一条分别解释了操纵市场的几种形式,包括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以自己和自由账户为交易对象、自买自卖等。违反者将受到相关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三十万元的,处以十万到百万不等罚款。同时可以宣布有关人员为证券市场或期货市场的终身禁入者。更严重者,则可能触犯刑法一百八十二条,即“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根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操纵证券、期货市场,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单独或者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或者持仓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或者证券、期货交易量的;
2、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期货交易,影响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或者证券、期货交易量的;
3、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或者以自己为交易对象,自买自卖期货合约,影响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或者证券、期货交易量的;
4、以其他方法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的。
通过以上的法律条文,坚决打击恶意做空做多行为,进而让市场回归正常、公平的多空博弈。
三、调控的现阶段影响与建议
当政府对股票市场采取调控措施后其影响的利弊也随之显现,当利大于弊时政府需要毫不犹豫出手,规范市场,使其沿着健康发展的大方向继续发挥其融资功能。但说到政府调控后对市场的短期影响也就是现阶段直接作用于股市的影响,从其直接抑制投机过热和防止发生系统性经济危机的角度来说是必须采取的重要手段,对于虚拟经济体的长期发展也有利有弊,虽然说市场决定一切,但当政府干预达到短期目的后其后期恢复也需要一定的政策调节来缓解短期影响给长期发展带来的弊端,如当股灾发生时,逆回购释放资金从而刺激流动性,和降低税费及控制做空数量等,都是短期临时措施,也因此会影响和限制经济未来的发展,从后期长远考虑,建议政府需调整政策目标,应淡化短期效应的行政调节,如印花税的调节只能使其短期发生逆转,却难以根治问题,且长远看影响国家税收,治标不治本。在非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少采用。应以尽快健全股票市场体制改革,实现股市的市场化运作,短期调控在某些时候虽然也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尽快推出注册制;在不损害大小非得法定权利下建立稳定的大小非减持制度等等,另外加强证券市场法制建设,完善监督制度,也是目前我国股市这一基础性制度不足的市场所急需的,在建立了合理完善的体制法制后短期调控达到了调控目的,政府应在稳定股市走势后,择机从调控影响中逐步缓慢撤出,让市场自己逐步恢复,防止过度干预的发生。当然,针对我国这次的股灾来说,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刚刚起步二十多年,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的股票市场一两百年的历史相差甚远,在这样的市场初期阶段,最重要的是要维持市场的稳定,使投资者对市场充满信心,只有在这样有保障的市场里,股市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政府的调控目标和调控手段要维护证券市场的良好秩序,为投资者着想,把重点放在建立一套良好的证券市场管控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及规范政府行为,推动政府监管法制化进程,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完善政府的调控政策,改善股票市场投资大环境,使股票恢复最本质的功能。就目前我国股市出台的政策力度来看,政府一直在这些方面努力,而且从近期即将出台的政策其效果与影响力也在不断的起作用,其基础建设是让投资者看到未来并得到政府真正保护为目的,因此,股市投资者的信心也在逐步恢复,可以说,就中国经济增长态势来说,中国股市长期繁荣是必然的事情。所以说政府对股票市场的调控与体制法制建设同步进行,才是未来政府的基本措施。
参 考 文 献
1、《证券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2、杨彦奇,《中美股市市场发展历程及其监管之比较》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27 卷第4期2006年7月
3、"国有股减持"课题组,《国有股减持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4、任泽平,《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和启示》2015年7月3日
5、黄玲仁,《浅谈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的发展趋势》,《商业研究》200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