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
1、国外的发展现状
2、国外发展现状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营业收入少
2、专业人才和技术的缺乏
3、业务发展落后
4、风险管理不到位
四、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1、分业经营管理体制的约束
2、金融市场欠发达
3、市场环境约束
4、经营理念约束
五、加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策略建议
1、以客户为中心,倡导多元化经营理念。
2、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力度
3、积极开拓表外业务创新
4、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内 容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表外业务作为西方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拓展的一个重点, 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远非表内业务可比, 在银行业务结构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无论在业务规模上还是品种结构各方面都和国外相差甚远。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并找出国内银行在发展中存在问题、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制约因素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表外业务研究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其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判定标准,表外业务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关系紧密,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即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主要包括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等;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之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金融服务类业务,即包括中间业务。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特点在于其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身资金来提供服务;操作灵活,发展迅速以及金融杠杆高,风险巨大等。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
1、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
国外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较早且较为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几家大银行如花旗银行、美洲银行等五大银行集团1988年起表外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资产总和已超过2.2万亿美元,而同期这几家银行资产负债项下的资产总和为7800亿美元,资本总和近450亿美元;1996-1998年3年来的表外业务平均增速为54.2%,远远高于资产总额平均9%和资本总额平均21.65%的增速。
在业务结构上,国外大银行的表外业务分布广泛,品种齐全,其中主要以信用卡业务、投资银行、信托服务、证券销售等为主;而国内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主要以交易服务类业务为主,集中在结算、担保、代理等几类,其次是银行卡业务,其他业务占比较小。
在收入比例中,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总收入的25%以上,一般占到总收入40%—50%,某些大银行甚至远超过50%。据相关数据显示,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就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德国商业银行早在1992年通过表外业务就获利340亿马克,占其总盈利的65%,而美国的花期银行在1997年表外业务占比也近60%。
2、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首次开发信托、租赁类表外业务,此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努力转换经营机制,不断吸收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先后开发了保函、商业票据承兑与贴现、代客外汇买卖、代理发行债券、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循环包销便利、贷款承诺、远期交易等业务,表外业务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在业务范围上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目前还是依靠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来获取利润,表外业务形成的利润还很低。如2007年末,花期银行营业总收入折合人民币5555亿元,但是其表外业务收入折合人民币约3281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为59.7%,而同期,中国工商银行虽然营业收入已经达到花期银行的45%,但表外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仅为花期的13.6%。国内商业银行的外业务的发展速度、种类、规模、质量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相比还很不相称,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要求,。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业务规模小,品种单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慢,业务规模还很小,仅比西方20世纪50、60年代稍强,离其20 世纪80、90年代的水平相差甚远。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金融衍生产品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为表外业务中份额最大的业务品种。目前, 全球从事金融衍生交易的交易所已达50多家, 交易工具多达,1000 多种, 2002 年交易额已超过20万亿美元。而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90 年代刚刚开始, 就因为一些违规事件( 如“327”国债期货事件) 而不幸夭折, 目前国内衍生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以此为基础开展表外业务的可能性就相当小。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如表1),在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大致占比在10%左右,中国农业银行最高仅为17.3%。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 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 大银行甚至超过50%,而位于亚太地区的香港汇丰银行,其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2003年为28.83%,2004年达到了34.45%。
表1: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表外业务收入
126.93
121.63
156.23
96.13
营业收入净额
1505.51
1287.14
1160.28
554.95
表外业务收入占比 %
8.43
9.45
13.5
17.3
数据来源:各银行2005年年报
另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国内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银行业务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 大都只从事传统的银行存款、放款和结算业务,表外业务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如结算、代理类。而层次较高的,潜在客户需求较大,能取得高收入的新兴业务,如为大公司充当投资顾问、财务顾问、投行业务、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都发展缓慢,有的还因为受到限制无法进行。这导致了国内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品种单一,层次较低,市场空间有限,且缺乏深度和广度。
2、专业人才和技术的缺乏
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基础服务设施不足。中国商业银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在基层城市虽然都有大量的营业网点,但这些营业网点的技术水平,特别是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银行本身是一个高技术,高智能型行业,而表外业务更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产品,集合了对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和信誉于一体的要求,涉及金融、财会、法律、税收等领域。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要求具备各方面的金融知识,必须对金融衍生产品、电子商务以及国际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有较为全面的掌握。而我国目前的银行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明显偏低,大都只懂传统业务和一般操作,或是只熟悉单项业务,但精通国际金融、衍生品服务、计算机、外语等复合型人才太少。虽然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已建设了较位先进的网络服务系统,但是于表外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2007年末,工商银行员工381713人,其中境内主要控股公司员工145人,境外机构当地雇员2,167人。境内机构员工中,公司银行业务人员38,112人,个人银行业务人员143,575人,资金业务人员3,573人,财务与会计人员90,602人,其他103,684人;员工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为5,838人,仅占比1.5%;本科学历的为128,892人,占比才34.0%;专科学历的为156,716人,占比41.3%;专科以下学历的为88,100人,占比23.2%。而在花旗集团,共有26.8万员工。并且,花旗主要从大学生中招聘培养管理人员,花旗高层管理人员中,78%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3、业务发展落后
目前,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构都是以存贷职能为中心围绕着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来设置的, 没有组建专门的或相对独立的表外业务管理机构, 也没有对表外业务进行总体规划, 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上投入不足,尤其是对新兴表外业务的投入很少。虽然有些行建立了自己的表外业务部, 成立了专门以市场为导向的表外业务管理机构来对表外业务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协调。此外, 表外业务的开展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及科学、有效的指标统计、考核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时, 往往注重业务的研究开发、设计推广, 而对操作规范、财务制度、风险防范重视不够, 容易导致基层临柜人员操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缺乏规范化管理, 甚至因为不懂操作而拒办业务。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操作和使用还较为匮乏,因而在各商业银行内部也就缺乏相应的专门机构进行营销、管理;而更重要的是,监管层面还缺乏完整、完善的机制,针对表外业务的管理法律法规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冲突或者是空白,并未形成法律体系,且有些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4、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不到位
首先,行业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和完整。由于许多表外业务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的反映,现行的会计信息很难真实和全面地反映表外业务的规模与质量,以致影响了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务与资产的公正评价,导致对银行的潜在风险重视和防范不足。其次,存在监管制度的缺失。目前中国银行业监管都是针对业务,如信用证业务的风险控制,内控设置等,没有详细的表外业务的核算、披露要求。另外,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在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上普遍存在如高估资本充足率、高估利息等信息不真实现象;表外风险的识别计量存在透明度差、风险分散、自由度大的问题,难以准确界定表外业务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审慎的表外业务授信管理制度和针对性较强的表外业务专项审计稽核制度。
四、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1、分业经营管理体制的约束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商业银行在涉及证券,保险业务领域时不能提供相应的综合理财业务。分业经营极大的限制了表外业务的拓展空间,割裂了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使商业银行经营的表外业务品种单一,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受到很大的局限。
2、金融市场欠发达
我国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企业债券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在规模,流通机制等方还都很不完善;股票市场虽然历经改革,有所发展,但仍然存在市场分割,投机严重等问题;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开辟无疑与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及人名币走向完全自由兑换的进程密切相关。担保类,承诺类等表外业务与企业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的兴衰高度相关。而更高层次的表外业务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服务,理财顾问服务等要以高度发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为依托。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3、市场环境约束
表外业务的拓展要求各种金融市场完善且发展较成熟,而我国的金融市场机制尚处于不断建立和完善之中, 各市场主体和要素尚不完善和健全, 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程度较低, 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缺乏强有力的依托。我国国内的各类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一, 普遍不够成熟, 交易数量少, 操作不规范, 同时我国居民、企业、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资产的数量有限, 这些无疑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大力拓展表外业务的一个制约因素;另外,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市场尚未形成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和竞争合作共存的环境。压价销售和亏本销售的恶性竞争屡见不鲜;从信用环境看,我国社会信用意识淡薄, 社会生活中信用机制不健全, 不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使银行缺乏发展业务所必备的社会市场环境。
4、经营理念约束
在国际竞争的大潮中,商业银行需要树立多元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但传统的经营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国有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大一统”的思想以及较为僵化的银行体制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顺应经济形势、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基于自身优势制订和实施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的动力和能力, 且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感不强。对于表外业务的认识通常只是局限于把它视作“招揽”存贷款客户、提高存贷款市场份额的一种附属手段, 而不是将它作为银行的一个收入来源看待, 忽视了表外业务创造效益的功能。此外, 国有商业银行的营销观念较为落后、营销的力度和广度不够、营销体系欠发达, 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业务的拓展及其收人的增长。
五、加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策略建议
1、以客户为中心,倡导多元化经营理念
金融服务全面化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商业银行拥有着天然的网点和客户群的优势,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加,这些客户都普遍在寻求更多样化、更个性化、更全面的银行服务。因此,银行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实施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为客户度身定造。表外业务的客户主要以公司客户和机构投资者等大客户为主,个人客户相对较少,而这些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质量要求较高,口味比较挑剔。因此研究他们的需要、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格外重要。即使向个人投资者提供表外业务服务也需要细致地考虑他们各自不同的需求。并适当根据不同客户群的贡献程度提供差异的服务价格。以提高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相对满意度,稳定客户群,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而且有利于表外业务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各商业银行树立多元化的经营管理理念,以此来改善财务收入结构,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提高综合经营效益。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在努力扩大负债规模、不断盘活资产存量和优化资产增量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业务经营范围,实施多元化战略。
2、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力度
人才的竞争始终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在当前环境下, 如何培养和引进人才, 获得较大人才优势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关键所在。美国实力较强的银行拓展表外业务是以其雄厚的人才队伍和先进的技术设施为后盾的。大部分普通职员都来自大学的专业人才;同时舍得投入巨资, 开发先进的电子通信技术, 建设计算机网络, 更新管理手段和业务处理方式。相反,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表外业务上没有重点考虑人才投入,从而制约了表外业务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大量培养和引进熟悉保证、承诺、理财、金融、财会、计算机和法律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一方面必须多渠道引进各方面的高级人才, 多种方式培训在职员工, 造就和储备一批适应新型业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形成商业银行的人才优势, 从而促进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科技开发, 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 加强表外业务的理论研究,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不断设计开发和推广金融新产品, 尽快实现银行通信、服务和管理现代化。
3、积极开拓表外业务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虽然把表外业务定位于业务和利润的新增长点,但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和实践经验的欠缺,导致表外业务层次较低,与外国银行差距还十分明显。我们必须对表外业务进行大力创新,拓展服务功能。如银行可以考虑对一些表外业务进行大胆尝试, 如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和贷款出售。首先, 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选择业务关系稳定、资信良好的企业推行各种形式的贷款承诺。同时, 备用信用证的使用也可超越当前涉及的国际贸易领域, 大力推广至国内客户。此外, 利用贷款出售来扩大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思路。
除了充当投资顾问、财务顾问、等国外商业银行占比比较大的业务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对一些表外业务进行大胆尝试, 如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和贷款出售。首先, 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选择业务关系稳定、资信良好的企业推行各种形式的贷款承诺。同时, 备用信用证的使用也可超越当前涉及的国际贸易领域, 大力推广至国内客户。此外, 利用贷款出售来扩大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思路。目前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 如果能够出售针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 既可便利非国有经济主体, 又可以使银行不占用对国有企业的贷款指标, 而同时得到一定收入, 从而使各方均得利益。另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新的产品与服务、对原有产品重新整合或分类以增加新产品、改变或扩充现有产品等方式进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
4、完善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一样都要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不仅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措施也是确保商业银行在高风险和信息化社会环境中稳健安全经营的前提条件。商业银行在开发和发展表外业务时,必须坚持业务开拓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表外业务的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且较难预测和评估。商业银行必须加强表外业务的管理:一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针对每一种表外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进行重点防范,从基本制度上保证表外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性。务必实施可持续监控,提高监控人员素质,达到加强监控、防微杜渐、严防风险的效果;二要完善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技术建设。建立风险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系统分析,向高级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市场的最新变化、最新技术和产品信息,分析市场趋势,决定资本额、止亏限额和流动性限额等,按照《巴塞尔协议》所确定框架原则,建立统一的表外业务风险衡量标准和风险检测体系,结合客户的信用评级,较精确地测量计算风险评价指标;三要建立对客户的信用体系评估体系,重视对客户的信用分析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最后,要加强对表外业务的内部审计,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切实有效执行。金融监管机构应根据市场情况、金融业发展状况和客户需求,严格审查国有商业银行拟开办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成本和收益预测、业务支持系统、操作规程和相关内控机制建设情况,并以此作为表外业务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要完善表外业务报告制度,规范表外业务信息披露。
总之,表外业务已经成为当今、乃至未来银行业争夺客户、争夺市场的竞争关键领域。无论从资产规模上、还是收入规模上,表外业务的发展将逐渐超过传统资产负债业务,而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改变长期以来重信贷、轻服务, 重表内、轻表外的经营思路, 加快发展表外业务,迅速扩大其规模。
参 考 文 献
1.陈德合,杨永生. 国外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网络财富,2010(5)
2.魏玉敏.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8,7.
3.熊鹏,王飞.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
4.谢平,焦槿璞.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洪纯.试析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风险防范[J],金融纵横,2010 年第4 期.
6.王怡.改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措施[J].财会通讯,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