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废两改元”。
“废两改元”的原因。
“废两改元”的影响。
内 容 摘 要
本文结合史料论述什么是“废两改元”,和产生“废两改元”的原因,最好指出“废两改元”的影响,其中对中国当时的币制、金融和经济的积极促进的作用。
论“费两改元”
一、什么是废两改元
明代中后期始,白银成为中国两大货币主体之一(另一类是秦以来使用的方孔铜钱),以称量货币的形式流通。进入近代以后,在西方势力的影响之下,中国白银的流通出现了银两和银元并行的局面。银两流通方面,因成色和平砝的不同,给计价带来转换的繁难。银元方面,各省自行铸造,规格、重量、成色各异,也给交易带来不便。民国建立后,北京政府1912年设立币制委员会,仍决定先以银本位统一币制。然后再适时向金本位过渡。1914年公布《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使中国货币制度在理论上得到统一。但现实生活中,仍是两元并行。
那时,日常生活中银两已为银元所取代,然而在国际收支和商业往来方面仍用银两支付。这种通货用银元、结算用银两的情形,使银元的市价涨落不定,诚实商人受损,投机者渔利。如每年丝花新货登场时,银元价格必涨,丝花业在银价方面就会受到很大损失。所以两元并行,严重影响了工商业的健康发展。那时人们多认为商业落后,财政脆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币制不良。而“改良币制,莫要于统一货币,而统一货币,则应自废两改元始。”(银行学家徐永祚语)
商业界也起来要求废除银两制度。首先是江西商人,接着厦门、宁波和奉天等地也相继改用银元计算。1917年,上海总商会通函各业及长江流域各商会,倡议一律改用银元,没有实现。1928年6月,国民党政府上海全国经济会议提出根据实情,实行废两改元,并经7月南京全国财政会议通过,拟于1929年7月1日在全国实施。但因钱业反对,没有兑现。
钱庄业反对的原因,主要是害怕废两改元削弱其势力和利益。首先,钱庄的庄票早已取得外商及外商银行的信任,某商取得庄票,即等于获得了银票,便可凭票提货,或向外商银行兑取现金。相反,取得银行本票,却不能立即提货,外商也不收兑。如废除银两改用银元,也就取消了钱庄庄票,庄票的信用就转移到银行本票,这样钱庄庄票就为银行本票所取代。庄票的信用消失,钱庄势力必然消逝。同时,与钱庄有密切关系的外国势力也反对废两改元。其次,钱庄不愿丧失做洋厘(每枚银元合规元之数)时所获收益。按钱庄惯例,凡存入钱庄银两可计息,存入银元则不计息。如某商以银元10000元存入钱庄,假如要计利息,则须以当日洋厘折合成银两数入帐,并受一定损失。如果当日洋厘为7.24125钱,10000元能折合7241两2钱5分。按规定,钱庄入帐时要去掉尾数,只记入7240两。但是在提取时,如当日洋厘仍为7.24125钱,要提足10000元,则必须贴钱庄1两2钱5分。一进一出,存户就要被钱庄利用洋厘扣去几元钱。存数越大,扣钱越多。如废两改元,钱庄由此获得的收益必然丧失。
到30年代,我国银元流通已有广泛发展,官僚银行资本与一般银行资本力量结合起来,在金融界具明显优势。当时内地银元大量流入上海,仅1932年即有7000多万元,使上海银元存数达4亿2千余万。1932年夏,上海洋厘市价跌至6钱8分,创两元并行以来的最低记录,银元被大量熔毁。在此背景下,国民党政府财政部终于在1933年3月1日颁布“废两改元”令,决定先从上海实施废两,规定上海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元或旧有1元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以规元7钱1分5厘合银元1元为换算率,并定于该年3月10日起施行,凡公私款项及交易,均按这一定率收付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3月3日,国民党立法院修正通过了《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总重26.6971公分,银88,铜12,即含纯银23.493448公分,银本位币一元等于100分,1分等于10厘;凡公私款项及一切交易用银本位币授受,每次用数无限制;银币铸造权专属中央造币厂,凡申请铸造银币的,交纳2.25%的铸造费;对旧有银元合原定重量、成色者,在一定期限内仍准流通。
上海实行废两改元后,1933年4月5日国民党财政部又发布了在全国实施废两改元的布告,决定从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的收付,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同时,新银本位币也于同年开铸。银币正面为孙中山肖像,背面为海洋帆船图案,俗称“船洋”。至此,废两改元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单一的银本位币制度建立起来。
废两改元,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中国金融提供了条件,同时具有摆脱帝国主义操纵中国金融的意义。因为在银两流通时,外国大条银进口后即为货币,对于20世纪仅有的用银国家——中国来说,币制和金融也就可能为他们直接操纵。废除银两流通后,大条银仅为一实物,白银成为货币,则必须经中央造币厂铸币手续。同时,先令行市本由外国银行挂牌,银两既废,估价权移归中国银行。所以,废两改元实际是强化了国民党政府对中国金融的操纵权。当然,就国民党的统治政策而言,要根本摆脱外国势力的控制,既非其所愿,也非其所能。
二、废两改元的原因
从国际层面看,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政策的出台与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金本位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受沉重打击,经济陷入严重萧条,资本主义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为了应对危机,从1931年末起,英、日、瑞典、加拿大等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黄金升值造成的经济衰退和恐慌,相继放弃金本位,实行货币贬值,并以纸币为流通货币。[1] 933年6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白银收购法》,规定政府购买白银数额必须达到准备金的1/4,或通过购银把国际银价提高到每盎司1、29美元。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金本位的放弃,特别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大量购银,使得世界黄金的需求量大大减少,黄金的价格开始下跌,而作为黄金比价的白银的价格则开始上升。
1931到1935年伦敦和纽约的白银价格
伦敦市场
年 月
以英镑表示的价格
以黄金表示的价格
每标准盎司价格(便士)
年度百分比
变化
每标准盎司价格(便士)
年度百分比
变化
1931年
14 7/16
—
13 1/4
—
1932年
17 13/16
23.4
12 13/16
-3.3
1933年
18 1/16
1.6
12 5/16
-3.9
1934年
21 5/16
17.8
13 1/8
7.1
1935年
(至10月份)
29 3/16
37.8
17 7/16
32.9
source: Lin, Wei-Ying. The New Monetary System of China: A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London 1936.pp.12
纽约市场
年 月
以英镑表示的价格
以黄金表示的价格
每标准盎司价格(美分)
年度百分比
变化
每标准盎司价格(美分)
年度百分比
变化
1931年
28.700
—
28.700
—
1932年
27.892
-2.8
27.892
-2.
1933年
34.727
24.5
26.396
-5.4
1934年
47.973
38.1
28.445
7.8
1935年
(至10月份)
64.675
34.8
38.195
34.3
数据来源:Lin, Wei-Ying. The New Monetary System of China: A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London, 1936.pp.12
随着国际白银价格的上升,中国白银的购买力、币值、汇价也随之上涨,这不仅阻碍中国的贸易出口、便利外国商品进口,影响我国工商贸易的正常发展,而且减少了外资和侨汇流入,加剧了由于国际银价升值和贸易赤字对我国经济的打击。因此,从1932年底国际市场银价上升后,中国经济开始出现金本位国家在币值升高时所经历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不但批发商品价格在1932和1933年底分别下降5%和9.4%,而且中国的出口值在也下跌了45.8%和20.3%。[2]
国际白银升值直接导致中国的金融紧缩(Monetary deflation)和经济衰退,对我国造成极大伤害:①、白银从中国大量流出。据不完全统计,1933年中国白银外流出口为1,400万元,1934年1月到7月仅从上海出口的白银便达5,000万元,而8月份出口竟达8,300万元;[3] ②、中国工商企业受到沉重打击。因外国货币价值下跌后其商品价格下降,中国商品无力与其竞争,而使国内产业难于维持;③、中国农民饱受打击。农产品原料及其副产品由于汇率上升而难于出口,农民购买力减少,生活更加艰难;④、加剧了金融紧缩并引发国内恐慌。我国钞票法定现金准备必须有60%的现银。[4] 国际银价上升后白银大量外流,使我国的信用准备减少,银行既不敢多发行钞票,又不敢发放贷款,使及待资金融通的工商业几乎到了坐以待毙的境地;⑤、海关收入也大大减少。为了摆脱这种外来因素给我国带来的灾难和消极影响,当时中国的工商企业及政府要人一致认为,必须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因为只有稳定币值,才是解决当时中国金融弊端的治本之法。
从国内层面来看,长期以来的“两”“元”并存局面,造成中国币制的极大紊乱。鸦片战争后,帝国列强又通过自铸银币对中国进行长期的经济侵夺,再加上国内军阀实行封建割据式统治,中国的货币状况现状更加币种繁杂、计价杂乱、流通无序。同时,由于中国自身不产白银,国内白银绝大部分依靠外国市场,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世界白银市场的边际购买者变为被动求购者,这样就使得国内货币体制极易受到国际市场白银价格涨落的冲击,中国屡次因国际银价变动而出现金融恐慌和动荡。因此,自19世纪末以来,货币问题一直是历届中国政府讨论的首要经济议题。但是,无论是清末朝廷还是北洋政府都试图统一中国货币,改革中国币制,但均未成功。
中国近代的金融资本家虽然主张货币整齐划一,倡导“废两改元”数十年,但中国的金融现状却始终依然如故。到20年代后期国民党执政前期,中国的货币流通局面仍然十分混乱。银两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被银元所取代,但国内外贸易进行货币流通,仍旧用“两”“元”并用。货币种类的繁多和计价混乱,不仅影响国内市场价格的统一和稳定,也严重阻碍我国工商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进和健全。
1932年底,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随着西方各工业国以及印度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货币贬值后,国际银价持续上升。受银价升值和大危机的双重打击,中国脆弱的民族经济在国内混乱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制的阻滞下,如履薄冰。当时无论是国家政要还是工商界有识之士,一致认为统一币制、稳定币值是使中国摆脱经济困境的重要途径。“银价上涨以后,中国的物价自然随之低落。银币的价值既然增大,它的购买力也自然增加…物价直往下泻。趸卖价的指数(以1926年指数为一百),已从1931年的126.7,跌落到1933年的103.8。中国的农民和实业工厂都亏了本,一个绝大的危机已经侵入了中国的经济生活”。[5]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银元数量有了大幅增加。据估计,1931年全国流通银币170722.5万元,其中中国铸造银币162722.5万元,外国银币8000万元[6],而银两数量不足一亿五千万两,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武汉三地,上海银两存底,1924—1927年间,常在五千万两左右;1928—1932年6月底,常在八千万两上下。反观银元存底,从1923年的3560万元,逐年增加,1932年6月底达23913万元,开空前未有纪录,大大缓解了银元不敷周转的困难,此长彼消,对比悬殊,银元取代银两成为必然。
随着银元数量的增加,银元的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不但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大部分的商业交易,使用的都是银元,而且一般新式的企业,也都以银元作为自己的会计单位,银两只是在大宗贸易和对外贸易中才使用。作为银两“守护者”的钱庄,虽然业务主要使用银两,但是随着银元流通数量和范围的不断扩大,钱庄对银元的使用也不能不日益增加。这从1927-1933年钱业公单收付中银两银元的变化,可以得到明确的反映。
年 份
银 元 公 单
(千 元)
银 两 公 单
(千 两)
银两折合银元
(千 元)
1927
1,505,518
8,100,466.5
11,129,569.6
1928
1,849,293.5
9,336,686
12,926,490.2
1929
2,309,687.5
10,463,162
14,548,521.4
1930
2,918,304.5
13,416,373
18,538,515.5
1931
4,066,081.5
16,622,098.5
22,916,510.7
1932
22,649,704.5
10,840,504.5
15,368,317
1933
11,216,150.5
1,981,576
2,773,827.1
数据来源:《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1页。
这样,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所引发的国内货币危机,发展日益维艰的民族经济、巩固政权,“废两改元”就成为国民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废两改元的影响
“废两改元”作为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一大举措,其影响远非“废两改元”四个字所能涵盖,它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币制一方面,而涉及到币制 、金融和经济等方面。
就币制方面来说,“废两改元”后,银两在全国范围内被停止使用,银元被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为中国本位货币,经历了千余年的银两制度退出了中国货币流通行列,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通行形状、重量和成色划一的银元,从而大大简化了货币种类,改善了中国通货市场的紊乱状态。同时,也缓解了规范的世界货币金融制度对我国货币体制造成的压力,而且对国家财政金融的整理、工商贸易的交换,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废两改元”作为简化货币、整顿货币流通市场的关键一步,为进一步实行法币改革扫清了货币紊乱方面的障碍,也在技术上为1935年的法币改革准备了条件。
从金融方面看,“废两改元”标志着新式银行业在近代中国金融业确立了主体和主导地位,对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7]因为“废两改元”前,银两的汇划、银两与银元的兑换、银两的存款、钱业市场等,这些都是钱庄的传统业务,主要为钱庄所占领,银行也不得不经常委托钱庄收付,这使得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钱庄。而“废两改元”后,“则钱庄之唯一利器银两,顿被打倒,市上一律均用银元,银元为银行所富有,于是,一切交易银行均可独自任之,固不必受制于钱庄矣”。[8]与此同时,由于外国银行在中国外汇市场上不再居于主导地位,中国可以减少外汇投机对中国经济的干扰。从此,银行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逐渐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主体。
从经济方面看,由于实施“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是在世界危机爆发期间,中国受美、英等西方国家金融衰退影响、国内经济不断萧条情况下实施的。因此,从客观上看,它有利于中国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干扰,有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生活的活跃,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适应了经济生活的发展需要。具体而言,由于取消了繁复的银两兑换,从而大大节约了交易时间,也简化了交易手续;同时,“废两改元”后,企业可以比较精确的核算成本,从而合理的核定价格,安排生产和销售。
因此,“废两改元”政策的实现,符合了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顺应了国内盼望发展资本主义者的呼声与愿望。但是,“废两改元”之后的中国依然是以白银为本位的货币体制,而中国是一个不产白银的用银大国,国内白银需求主要依靠国际市场供给。这样,中国作为国际白银市场的被动求购者,国际银价的波动会直接导致中国货币体制发生动荡,严重影响中国的货币金融,冲击中国经济。因此,中国的金融困境和币制混乱,以及财政经济上的种种困难,并没有因“废两改元”的实现而解决,中国货币的价值仍然被国际银价所左右,中国的货币制度仍需要进行改革和整顿。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