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两改元历史经过(从清朝到近代的转变). 二.废两改元成功的各方面原因. 三.废两改元对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和经济影响 四.通过以上各点总结个人对废两改元的看法.
内 容 摘 要
在旧中国的货币金融历史上,1933年的“废两改元”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所谓“废两改元”就是在货币单位上废除银两,只用银元。
一.废两改元历史经过(从清朝到近代的转变).
货币是商品生产发展的产物。有了商品生产,就必然会产生货币。在清朝中后期,货币制度十分复杂,货币种类众多,比价不一,如银两、制钱、银元、铜元、各种宝钞等等。其中银两占据着流通的主要地位,国家赋税、官俸等俱用银两征收发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势力的入侵,银两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嘉庆中期至咸丰初年的银贵钱贱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银两制度,迫使政府改革币制。这便使中国近代币制越发纷歧复杂,不断发生剧烈变化, 最终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货币改革不仅是对银两的改革还有对制钱、宝钞等的改革。自建国至嘉庆中叶约160 多年的时间里,清朝银价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如:乾隆七年,“市平银一两易制钱九百赢, 或八百五十赢。”(1)到了嘉庆十三年( 1808年) 以后,银价突然上涨,自嘉庆十三年至咸丰六年(1808~1856年)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银钱比价涨至2000 文以上。在直隶宁津县,1839 年银一两合制钱1678.9文;1849年已涨至2355文(2)。银价暴涨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最初人们认为既然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货币危机,那么就应该禁银出洋。嘉庆十四年就已出现查禁银两偷漏出洋的案子。道光二年朝廷下令“认真巡查出口洋船, 不准偷漏银两。”(3)事实上鸦片输入不禁止, 白银外流自然也禁止不住。
道光十一年( 1831 年) 冯赞勋力陈应严禁鸦片入口,“驱逐烟趸, 严治快鞋, 严拿窑口。”(4)力图从禁烟角度达到限银外流、巩固国本的目的。林则徐等人也主张禁烟以限银外流。
道光十七年(1837年)王在《钞币刍言》中提出要无限制发行大钱与纸币,实行大胆的通货膨胀以解决现银不足的问题。同年,包世臣则针对钱贱问题提出要重视制钱,“一切公事皆以钱起数, 而以钞为总统之用, 铺钱之不及。”(5)
也有人主张禁行外国银元以减少现银亏损(6)。针对这种方法林则徐于道光十三年( 1833 年) 提出自铸银元。他认为禁行洋银无益于缓解货币危机,只有自铸“轮廓肉好,悉仿制钱之式”的银元(7),才能抵制洋银。但林则徐的建议被户部驳议而未能实行。林则徐遂自行仿铸重五钱的银元,称为“银饼”,但终因“其制渺小,全无法度,后又无法以行之”终至“不用”(8)。林则徐显然已看到旧有币制已应改革,所以他并未一味主张禁用洋银而主张自铸银元。虽然他铸的银饼终至“不用”,但他仍可算是中国近代货币改革的先觉者。
林则徐铸银饼之后一些地方当局也试铸过银元,如福建曾有“台湾寿星币”和“漳州军饷币”。浙江也曾铸过重1两的银币(9)。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有1两、7 钱、半两、3钱1钱等5种重量。因吉林在满语中为船厂之意,所以这种银币也叫做“厂平”(10)。厂平可以说是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货币。
以上几种银币均为民间仿铸或地方自铸,并未获得中央允准。直到光绪十五年( 1889 年) 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购置了外国机器,聘请了外国技师试制银元。这是中国正式铸造新式银币的开始。这种银币面上有“光绪通宝”的汉满文字,上端有“广东省造”,下端有“库平七钱三分”,后改为七钱二分, 配银九成, 背面铸有龙纹,俗称“龙洋”。由清政府下令,成为中国的法币,所有钱粮、关税、厘捐等均得使用此种银币。
此后清政府为了推广银元的使用,也命令沿江沿海各省铸造银元。由于各省银元式样成色质量参差不齐,且标明本省省名,均难以通行全国。虽然后来清政府将铸币权归于天津的铸造银钱总厂,仍无法统一全国的货币。光绪末年及宣统初年,清政府又在银币重量问题上争来争去, 直到宣统三年( 1911 年)才规定以圆( 库平七钱二分) 为单位, 确定成色, 在宁鄂两广铸造“大清银币”,称为国币, 停止各省自由铸造, 铸币权统归中央。至此,才算真正产生一个统一的铸币制度,完成了清末货币改革。
清末货币改革是不完善、不彻底的。银两制度仍有很大势力, 大宗的商业往来仍沿旧习以银两计价和记账, 政府的各种赋税也采用银元银两搭配征纳的办法, 所以说清末的货币制度实际是银两银元的双轨货币制度。尽管如此, 清末货币改革仍有进步与积极作用。这一举动首先打击了国内顽固保守势力,动摇了他们“不变更祖宗成法”的旧观念, 使之接受了银元的形式。其次是自铸银元的方法流通相对削弱了旧的银两制度的力量, 并大大减小了外国银元的势力, 为后来的废两改元、确立银元本位铺平了道路。并且, 银元的流通也促进了清末金融与各式新兴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 在中国货币史上迈进了一大步。
1917年,上海商界人士苏筠尚、张知笙等便明确指出过“两”“元”并用的7点弊端,主张贸易往来改用银元。(11)1918年上海银行公会成立后,尤其是1919年上海取消“ 鹰洋”行市之后,银行业人士和一些经济学者、金融学者在上海银行公会机关刊物“银行周报”上发表文章,主张实施“废两改元”, 并开始筹建上海造币厂, 为“废两改元”做准备。但由于北洋政府的腐败、钱庄业的反对以及上海造币厂筹建的失败,“废两改元”根本无法实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浙江省政府委员马寅初再次提出了《统一国币应先实行废两用元案》。应该说,马寅初的提案恰逢其时,因为此时的国民政府正在竭尽全力垄断全国的金融, 而统一货币发行权是非常关键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该法案于1928年4月27日被国民政府第58次会议正式通过。这表明了国民政府对“废两改元”的重视,也意味着屡议屡废、拖延了近20年的“废两改元”有望得以解决。
为了统一币制,南京国民政府在1928年召开全国经济与财政会议,决定把“废两改元”作为统一货币、解决银本位制度的“第一步骤”,并拟定了十点实施意见,决定在半年内建设上海造币厂,在开工鼓铸新银元后,于1929年7月1日正式实施“废两改元”。(12)但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该项改革计划未能实施。
1929年2月,国民政府邀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财政专家甘末尔等来华为中国设计币制改革方案,并组成“中国财政设计委员会”,以帮助解决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境。经过9个月的考察研究,甘末尔于同年11月向财政部提交了5中国逐渐采行金本位币制法草案6, 该草案于1930年3月由财政部长宋子文公布。但该草案公布后立即引起国内农业、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界的强烈反对。因为中国是银本位国家,白银是国内使用已久的主要通货,再加上我国黄金储备有限,国民政府根本无法在短期内以黄金作为通货取代白银货币,因此,甘末尔的金本位计划在中国这个负债累累的用银大国根本无法实现。尽管如此, 国民政府仍以此草案为提案,在1931年请美国费城造币厂制造金本位货币的模型,并于1932年由新竣工的上海中央造币厂试铸金币。但是国际银价的持续下跌,以及中国无法在短时期内发行大量金币, “甘末尔计划”最终也无法实施。“甘末尔计划”失败后,为了整顿混乱的货币现状,1932 年7 月7日,财政部长宋子文来到上海,在其宅第召集了银钱业界代表会议。在会上,宋子文明确表示“废两改元”势在必行,并确定了”废两改元”的三点原则:
(1) 废除银两制度, 完全采用银元制度, 以统一币制;
(2) 完全采用银元制度后, 旧铸银元可照旧使用;
(3) 俟政府决定每元法价后, 再行详细研究新币币值。(13)
这些原则的确定, 实际上迈出了“废两改元”的第一步。
1933 年3 月1 日, 国民政府颁布《废两改元令》, 决定自1933 年3 月10 起, 首先从上海开始实施“废两改元”。规定“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 元或旧有1 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 以规元7 钱1 分5 厘合银币1 元为一定值换算率。”(14)这一法令的出台, 标志着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政策的正式实施。
4 月5 日至6 日, 国民政府先后发布5废两改元布告6、5训令6等文告, 规定从当年4 月6 日起在全国正式推行“废两改元”。其中, 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规定由该年4 月6 日起, 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交易和契约票据,一概用银元, 停用银两。“兹定四月六日起, 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 须一律改用银币, 不得再用银两。其在是日以前原定以银两为收付者, 在上海以外各地方, 应按四月五日申汇市先行折合规元, 再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折合一元为标准, 以银币收付。其在是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公私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而仍用银两者, 在法律上为无效。至持有银两者, 得依照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之规定, 请求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 或送交就地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币行使, 以资便利。”(15)这样, 就从法律上取消了银两作为货币的资格, 标志着银元本位制度的真正确立。
同时, 为了利于“废两改元”的推行, 国民政府下令取缔上海公估局及熔铸宝银的银炉坊; 通令各海关, 凡有以银条、银块、银锭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出口的, 除中央造币厂的厂条外, 一律征税2. 25%; 规定在4 月6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一切交易, 以及公私款项之收付仍用银两者, 在法律上为无效; 如有发生争执, 各司法机关应将主张以银两收付的请求驳回。为保存币材, 防范内地私铸, 并了解银两运输状况, 财政部规定:自4 月26 日起,“凡有运输银两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者, 应先将运输数量、运送地点、作何用途, 详细呈明,经本部核准发给护照, 方得起运, 如无本部护照, 私行装运者, 各关卡查获, 一律充公。”(16)此外, 财政部还要求国民政府各机关严格遵循币制改革令, 规定各机关计算数以后不得用银两收付, 否则审计部不予以核销。这些措施的实施, 使“废两改元”的货币改革得以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全面推行。同年, 上海中央造币厂根据5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草案6规定, 开铸币值为1元的新版银本位币, 货币的正面刻有孙中山侧面像及纪年, 背面刻有中国双桅帆船图案及币值, 俗称“孙头”或“船洋”,银本位货币正式发行和流通。
二.废两改元成功的各方面原因.
到1933年底, 废两改元基本取得成功. 国民政府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实现废两改元, 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第一, 银元的流通日益广泛,废两改元成为历史的客观要求。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元的流通数量日益增加.1931年,全国流通的银元总额为17万万元(其中外国银元仅8千万,不及二十分之一)。全国银两数,耿爱德估计为1万1千万两, 这个数字当然偏低,1933年底上海中外行庄登记银两共1万4千6百万两,全国的数字应该比这个数字大一些.但我们要考虑到上海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和外资银行最为集中的地方,银两的使用较内地要多得多,可能要占全国银两总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据此推算,全国的银两总数约在三、四万万两,以0.715折合成银元,约为4~5万万元,仅为全国银元数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银元无疑呈压倒优势.二是银元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大部分的商业交易, 使用的都是银元,一般新式的企业,都以银元作为自己的会计单位。银两只是在大宗贸易和对外贸易中才使用。显然,从使用的场合和范围上银元要比银两广泛得多。钱庄作为银两的“守护者”,业务主要使用银两,但随着银元流通数量和范围的不断扩大, 钱庄对银元的使用也不能不日益增加.这从1927一1933年钱业公单收付中银两银元的变化, 可以得到明确的反映。从1927年到1931年,银元公单增加了近2倍,而银两公单仅增加1倍,可见银元取代银两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第二,在货币本位问题上的多年争论,使政府的认识趋向清晰和正确。整顿币制,首先必须明确本位问题,我们注意到,在废两改元过程中,本位问题几乎没有引起争论,这得益于历史上关于这一问题的多年争论。究竟是采用银元本位,还是采用金本位,抑或采用金银复本位或金汇兑本位, 从晚清光绪年间就开始争论. 袁世凯政府时期曾特设币制委员会, 专门讨论币制, 最后认为“ 复本位之不适用, 欧美各国屡试屡挫。鉴彼前车, 毋庸置疑。金本位之美善, 众所共知, 然中国现蓄之金, 实不足供全国币材之用. 购之外国, 劳费太巨。以此诸原因, 故明知金本位之良, 而未敢逮采也。金汇兑制, 在蓄金不富之国, 为调平对外汇价计, 诚为妙用; 然行之而著效者, 皆属殖民地, 恃母国以为之卵翼。与其梦想最良之本位,而力未能逮,徒致迁延,何如因势利导,采一较易行之本位以整齐之,而为之过渡”,(17)决定首先采用银本位, 而后过渡到金本位。国民政府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确定以实行银本位为第一步, 最终实行金汇兑本位。1929年,又专门聘请外国专家甘末尔等人进行实行金汇兑本位的币制改革设计。尽管对中国最终应该采用什么货币本位, 各界政府的观点并不一致, 但首先应该废两改元, 实行银本位,这种认识在多年的争论中逐渐统一和清晰。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 在认识上这时已没有大的障碍。
第三, 国民政府对全国统治的逐渐加强, 为全国范围内的整顿币制提供了政治保证。如果没有一个统一有力的中央政府, 整顿币制是完全不可能的。晚清政府和袁世凯政府先后颁布过《币制则例》和《国币条例》,取消各省自由铸造,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但晚清政府行将崩溃, 中央政府形同虚设, 袁世凯政府也是外强中干, 名义上统一中国, 实际上依然是军阀割据, 由这样缺乏权威的中央政府发布的政令, 无疑是一纸具文, 根本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采取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在废两改元的过程中, 我们看到, 各省铸币厂的废止, 银炉与公估局的撤消, 宝银的登记与兑换等各个方面, 地方政府、各地银行和钱业公会等都能够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 这是“废两改元”成功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
第四, 中央造币厂的建成开工, 为废两改元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当1928年马寅初提出废两改元时, 财政部金融局就指出, 废两改元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上海造币厂的建成开工。造币厂要能够适应起废两改元的重任, 必须在技术上做到两点,一是规模足够大,大到独此一家即可满足货币的需求, 二是质--非常高, 重--成色准确划一, 公差符合法定标准。只有做到这两点, 才能使铸币权牢牢掌握在中央手里, 保证币制的统一, 人民也乐于使用新银元。国民政府全力建成的中央造币厂, 占地近9 0 亩, 机器全系进口, 自备发电机, 每月最低可出1 千万元, 最高可出1 千5 百万元, 银币母模铸自美国, 聘请美国造币专家葛来德担任顾问, 并成立审查委员会。从各方面看, 中央造币厂的规模和质量都不负政府和人民的期望, 为废两改元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
第五, 国民政府在废两改元的过程中, 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对此, 我们在前面叙述废两改元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 已作了分析。由上可见, 倡议16 年之久的废两改元, 之所以能够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不久得以成功实施, 其中既有国民政府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乘势而为, 也有国民政府审时度势的主观努力。其目的主要在企图垄断全国的金融, 而所作所为正契合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欲求。纵观历史, 举凡主观符合客观, 人力适应时势, 政治顺应历史, 则无往而不胜, 而主观脱离客观, 人力对抗时势, 政治违背历史, 则无往而不败, 引出无穷的灾难。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的成功与后来滥发纸币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 其不同的结局适成强烈对比。
三.废两改元对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和经济影响
“废两改元”结束了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称量货币制度的历史, 确立了新的更加完善的金属货币本位制度, 银元成了具有强制流通和无限法偿能力的本位货币, 从而为我国继续由金属本位货币制度向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其次,“废两改元”的成功, 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金融体系向现代的转型。新兴的金融机构——银行业借“废两改元”之力得以更加顺利地发展, 其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而旧式钱庄业则因为“废两改元”顿时失去了“洋厘”和“银拆”这两项重要的金融工具, 进一步丧失了其在金融业务领域的传统优势, 钱庄业的自身生存和发展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其在金融领域的传统地位和影响力从此日渐式微。
其三,“废两改元”的成功, 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货币制度, 统一了货币铸造权, 同时也初步整顿了国内混乱不堪的货币流通秩序, 打破了国内自清末以来各地货币互不相属的状态, 扩大了货币的流通范围, 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进而打破了狭隘的地方经济结构和观念, 更好地适应了我国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客观需要, 有利于促进国内统一的经济市场的形成, 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其四,“废两改元”的成功, 还避免了国人在从事对外贸易过程中由于“两元并用”而带来的意外损失和麻烦, 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国人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 刺激了国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的不断发展。
此外,“废两改元”的成功, 还同时消除了外国金融机构企图继续利用“两元并用”所进行的金融投机活动, 以及利用它们阻碍中国继续实行币制改革、统一币制的图谋, 维护了国家的利益。诚然, 与当时世界各国普遍放弃金属货币制度转而建立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相比,“废两改元”的成功仅仅是刚好赶上了末班车, 但仍然落后于世界货币制度发展的潮流。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从另一个侧面更进一步说明了1933 年“废两改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事实上, 正是因为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成功, 同时也“完成了对于币制的一次真正而有用的简化工作”, 从而为其后政府推行“法币”、实现现代通货管理制度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没有“废两改元”的成功实现,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二次币制改革要取得成功则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
四.个人对废两改元的看法
废两改元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以前有人认为, 废两改元是“旧中国货币制度进一步殖民地化的先声”。也有人提出, 它“完成了对币制的一次真正而有用的简化工作”这两种意见都有很大片面性。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废两改元的历史地位, 本人认为, 需要结合实施废两改元前后,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第一, 废两改元彻底结束了中国封闭落后的称量货币制度, 是近代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中国行使的银两, 原是落后的称量货币。银两不仅有实银和虚银之分, 在重量成色上各地也有较大差别。由子使用时需要经过反复称量或改铸, 客观限制了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发展。实行废两改元后, 凡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均废除使用银两, 彻底结束了近千年沿习的落后货币制度, 消除了“ 两元共存” 现象。废两改元适应近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规律, 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货币改革。
第二、废两改元在一定意义上起了统一币制的作用, 为深入进行货币改革创造了条件。废两改元以前, 中国的货币极为混乱。币制随地而异各有不同。中央和各省政府甚至私人机关都可以发行货币。市面上各种不同的银铜铸币和形形色色的贬值纸币同时流通。中国货币斜度成为“ 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实行废两改元后, 银元的重量和成色有统一标准, 政府明令取缔劣质银币银角, 全国初少形成以新银元为代表的新货币系统。到1935年6月, 中央造币厂共鼓铸新银元13026万枚, 无论在形状、重量和成色方而都经过认真检验, 使其在全国范围内有比较一致的规范和较好的声誉, 流通行使甚为方便。新银元的统一银币之能力与信誉的建立, 打破了各地货币互不相属的状况, 成为币制改革的新起点。
第三、废两改元冲击了换隘的地方经济观念, 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民国建立后, 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军阀拥兵割据破坏了统一的经济结构, 而货币自铸发行则进一步助长了分裂趋势。在这种局面下,人们很难形成整休经济观念。所以, 北洋政府时期开发的全国性建设项目很少。实行鹰两改元后, 举国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制度, 从而使人们的整休经济观念得到提高。国民党政府趁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开始打破划疆而治的地方经济体系, 促进了全国经济统一发展。从1933年到1936年, 国民党政府开发了一批大规模建设项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兴建钱塘江大桥, 京广铁路通车、开发民航事业及建设江推海等国防工程。以上建设项目, 若没有鹰两改元为先导是很难完成的。
总之, 废两改元发榨了便利商品交换、统一货币和发展经济的作用, 其主要方面应子肯定。但是必须指出, 废两改元并没有解决中国货币半殖民地化的根本问题。废两改元后, 中国货币采取银本位制仍存在严重弊端。中国不是产银国而是用银国, 世界银价涨落对中国货币影响极大。中国的货币权仍被帝国主义控制。30年代初期,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经济危机纷纷脱禽金本位,进行外汇管理, 并通过大幅度贬值以增加出口竞争力。中国货币缚于银本位之上. 银根有限不能通过大规模贬值的方式扭转外贸严重逆差局面, 经济受到猛烈冲击。1934年6月, 美国实施《白银法案》, 高价收购白银, 引起世界银价波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国内通货紧缩, 市面萧条, 出现严重危机。国民党政府不得不依赖帝国主义援助,把银本位货币改为外汇本位货币, 完全暴露出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客观上对形成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起了催化作用。
。
参 考 文 献
(1)、鸦片战争: 第4 册[ M] . 691.
(2),(8),(9)、严中平等.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Z] . 37, 64.
(3),(6),(7),(10)、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 1882-1911) [Z] . 台北: 文海出版社, 1980. 2, 3, 15, 671, 678, 683, 1037
(4)、清代外交史料[ Z] . 道光朝4.
(5)、皇朝政典类纂. 钱币3[ Z] .
(11)、贾士毅. 民国财政史( 6)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4.
(12)、中国人民银行总参事室. 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 第二辑[ Z]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13)、宋子文与银钱业商定废两改元原则[ N] . 申报, 1932- 07- 09.
(14)、洪葭管. 中国金融史[M] .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15)、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 上海钱庄史料[ Z]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
(16)、财政部关于规定运输银两应凭部发护照起运的训令[ Z] .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第3552 卷.
(17)、《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 第一辑, 第9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