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二、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金融的发展
三、战争时期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特点
内容摘要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该论文重点介绍了清末至解放战争时期我国经济金融及早期“银行业”发展情况,从“钱庄”、“帐局”、“票号”到民国的国有四大行,我国的银行业经历了从单纯的存、放款业务到覆盖较为全面的现代银行各项业务,从少数富商投入资本到对外广泛募集股份,从家族式的管理到现代银行的管理制度和体制,我国银行业在战时不断成长发展,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战争时期中国银行业的特点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按照时间来划分,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和发展期。
(一)萌芽时期
如果追述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那么“钱庄”无疑是中国银行业的鼻祖。钱庄是我国历史上一种以货币兑换、信贷活动为主要业务的旧式“金融机构”。我国最早的钱庄诞生于明朝年间,起初,很多钱庄并非单纯只做银钱兑换,往往同时还经营着其他行业。进入明朝末年,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不仅经营银钱兑换,同时还办理对外放款的业务。
进入清代中后期,我国的金融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钱庄在当时已很普遍,而且也有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但如果按近代银行的标准来衡量,其标志性的三大业务,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以及进行跨区域的兑换,在当时还没有一家金融机构办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帐局”应运而生,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我国历史上,最早能称作银行的就是帐局。因为帐局的主要业务是存款和发放贷款,它担负起了银行的作用,成为借、贷双方的纽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传统的货币结算方式已不符合社会生产,百姓生活的需求。因此具备提供更安全、快捷汇兑方式的“票号”应运而生。票号因为首家经营汇兑业务—“汇票”而得名。
从明朝兴起的钱庄到清末进入鼎盛时期的帐局、票号,我国早期金融业实际上已蹒跚前进了二百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早期的金融业实际上还很难称之为银行。主要可以归结为内外两部分原因,一是外部原因: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国家,农业始终贯穿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期间工商业的发展与之相比则相形见拙。大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对我国早期金融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较之简单的经济结构和粗放的经济形势。二是内部原因,早期的金融业,资本来源相对单一,主要由少数富豪出资,没有对外大规模得募集资本。所以,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早期的金融业呈现出经营方式简单、资本规模小、抗风险性不足的特点,也成为发展现代银行业的阻碍。
(二)发展时期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清末名族资本经济发展几乎同步。随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我国的经济门户洞开,大量外国企业包括银行涌入,试图榨取和控制我国的经济、财政。洋务运动的兴起,加快了名族产业的急速发展。名族产业的急速发展脱离不了现代金融业强有力的支持,原本来的钱庄、帐局和票号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对现代银行业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应运而生。作为官商合办的银行,在业务经营商与钱庄、帐局和票号并无两样,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资本通过发放股份来募集资本,可以收也是我国最早的股份制银行。
二、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金融的发展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农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尽管如此,由于农业机械化和大规模开荒,在这一时期,全国水稻年产量估计在3亿万石以上。1914年,全国小麦产量为26585万石,至1919年增加为58336万石,足足增长了一倍多。为了适应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抵制外国棉纺织业的入侵,中国棉花种植得到了倡导鼓励发展,从1919—1929年间,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由11%增加到18%。
2、交通运输业
孙中山曾提出在维护主权的前提下,利用外资兴建自己的铁路。袁世凯及继任者都沿袭了这一政策,举外债以修铁路。16年里,中国铁路里程还是增加了35.5%。火车机车车辆1912年仅600台,1925年达1131台。在此期间,政府推行铁路国有化政策,统一管理、联路运输。因此铁路运输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
同时,中国公路交通运输业也有了长足发展。1913年中国几乎无公路可言,而在整个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全国共修建公路29625公里。随着近代公路的修筑,一些官营汽车运输公司先后成立,比如1918年北洋政府设立的西北汽车行驶事宜处等。
在航运业中,中国轮船公司和轮船货运量虽然不占优势,但在规模和数量上还是有很大的发展。华商轮船公司1911年拥有船只1092只,147087吨,而到了1921年增至2332只,489100吨。仅1924年一年新登记注册行驶远洋航线的公司就有14家,24348吨。
交通的便利对经济发展的益处不用多说,只有便捷的交通网才可能催生出市场经济。
3、金融业
北洋军阀时期,除了政府兴建的官办银行,地方银行和私营银行也都发展了起来。各省市和军阀统治区内,各式银行纷纷冠名建立。1915-1921年,全国新设银行计达124家之多。
由于军阀割据,战争连年不断,军阀们为了扩大战争经费,大量发行各种债券,银行乘机经营各债券,进行投机活动,这也是促使这一时期银行的发展的原因之一。
此外,一些主要城市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交易所,从事国债票、股票公司债券票及各种物品的交易活动。据估算,1913年中国全部资本价值为29.9万元,到1920年即迅速增长为48.1万元。
(二)抗日战争时期
1、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运用国家机器的行政力量,对社会经济实行统制战略政策。民国二十七年三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了临财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并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和《非常时期经济方案》,拟定了一套战时经济政策的实施方针和办法:(1)推进农业生产;(2)发展工矿业以应供需;(3)筹办工垦以安难民;(4)发展交通便利运;(5)分别地区调剂金融;(6)管理贸易以裕外汇;(7)励行节约以省物力
2、采取行政干预和经济手段,在高度集中统一条件下,对财政经济实行统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从生产到流通,实行全面统制。影响:战时财经统制,是在战争情况下,国家政权按照战争的需要,利用国家行政的法律的力量,采取强制的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部门以及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主要环节。这种体制,从总的来看,对于坚持抗日战争,对于赢得最后胜利,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这一统制政策,注意改善人民生活,保证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注意开发大后方的经济,对于促进大后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解放战争时期
1、美国对中国经济和市场的独占
美国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在中国经商、设厂、开矿、金融、航运、科研、教育、宗教、购买动产或不动产等种种特权,毫无保留地让给了美国。国民党政府采取了鼓励一切日用必需品进口的政策。1948年,英美在华企业资本占到外资总额的89%;英美在抗战前比例为100:58,战后则为75:100。
美国通过借款、收买等方式,将英、法、德、日和许多中小国家在中国的投资变成了美国的资本。
2、国民党对敌伪资产的掠夺性接收
在行政院设立“收复区全国性接收委员会”,将全国分为7个区:苏浙皖区、湘鄂赣区、粤闽桂区、冀察热绥区、鲁豫晋区、东北区和台湾区。在上海、北平、广州等地设立“敌伪产业处理局”陆军总司令部负责接收军事,行政院收复区全国性接收委员会负责全国性经济、政治接收,各地区敌伪产业处理局负责接收各省市地方性事业的三条接收情况:
工矿业:接收企业3255个,发还、移管、标售、保管四种处理办法。金融业:机构944个,如伪中央储备银行-黄金55万两,白银764万两,银元37万枚,美金550万。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黄金17万两,美金1020万,英镑26544镑。仅苏浙皖区接收黄金51176.9万两,白银857101万两,大量外汇、有价证券和不动产等。总值30亿美元之巨。
3、国民党官僚垄断资本的膨胀
金融业:对伪币的高比率收兑。-1946年底,四行两局分支机构852处,存款总额54881亿元,占全国银行存款总;额的91.7%-1946.11成立“中央合作金库”-“四行两局一库”
能源、资源和重工业:资源委员会接收敌伪产业29个,技术管理人员3000人,资产3.36亿。辖电力、钢铁、石油等11个生产部门,96个管理机构,291个厂矿。特种矿产与石油制品都占全国产量的100%,发电量占54.9%,钢铁产量51.8%。
轻纺工业: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收112个纺织、印染和机械等企业,有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优先分配美援棉花等特权。纱锭占全国纱厂的39.7%,布机占60.1%。
交通运输业:官僚资本占91.6%。
4、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金融危机
收:1946年,国民党中央银行持有外汇9亿美元,黄金600万两(3亿美元),接收30亿美元,数十亿美元的美援。
支:维持一个师的开支可以维持30所大学,养200个师仅军饷就要28800亿元。到1948年,已占财政开支的70%。
财政赤字:1945年-11067亿,1946年-46978亿,1947年-293295亿,1948年前7个月-434万亿。
国民政府为了摆脱财政危机,大量印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总计自1937年6月以后旧中国通货膨胀的十二年中,政府发行的纸币增加了一千四百多亿倍,同时物价上涨了八万五千多亿倍。有人对法币的购买力进行了形象的描绘:(每一百元法币) 5、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频临破产
三、战争时期中国银行业发展特点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立,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国银行,设立了董事会,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钱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变成单纯的商业银行。在清末和北洋军阀时代,除了官方银行之外,众多私营银行也百花齐放,并在1920-1930年代进入快速成长期,成就了中国金融业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1927年至1928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背后有江浙财团资助的国民政府,同样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代,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代表。“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1927年之前,盐业银行实力最强,存款额曾一度位居全国私营银行之首。1930年代之后金城银行实力飙升,成为北四行的支柱,其存款额也一度跃居全国首位。 “南三行”是指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和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前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民国后三家银行均以上海为业务经营重心与发展基地,并多方面开展合作。1927年之前,浙江兴业银行与盐业银行并驾齐驱分列南北银行之首。1930年之后,则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金城银行后来居上,成为南北银行的老大。浙江实业银行则专注于外汇业务。“小四行”为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1919年成立的中国实业银行和1929年成立的中国国货银行,前三家原来均为民族资本经营,后被国民党政府改组和控股,成为官商合办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则为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之后组建的官商合办银行。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金融业进入第一个发展快速发展期。但繁荣的背后是极度的混乱。当时,市场上多种不同的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多家金融机构都发行自己的纸币。1935年,国民党政府着手实行金融改革,首先是通过增资和颁布《中央银行法》强化中央银行的地位,随后实行“法币政策”,放弃银本位,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流通货币,称“法币”。这是中国货币史上划时代的一笔,中国至此才第一次进入了纸币为主的时代。
抗战和内战时期,金融系统濒于崩溃,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信用难以维持,银行的命运也同样如风中的飞絮。抗战时期,部分银行随国民党内迁,部分则留在沦陷区惨淡经营。内战时期,金融领域严重失序,爆发了恶性通货膨胀,1948年国民党废弃法币,发行金圆券,但维持了不到一年金圆券体系也因急剧贬值而崩溃。国民党统治后期,国有银行都成了国民党大家族的私有财产。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基于以上情况,战争时期我国银行业特点可以归结如下:
1、银行业的资本积累的缓慢和不充分使得银行界没有雄厚的资力去扶植近代产业的发展。
2、我国新式银行业从兴起到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银行业需要同产业挂钩扶植近代企业的发展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银行业要谋求发展只好结缘于政府,为政府财政服务通过投资公债而获取巨大的利润。
3、由于我国近代银行业起步较晚和近代产业发展的极不平衡,导致了战争时期我国新式银行业从兴起到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是银行业需要同产业挂钩扶植近代企业的发展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然而中国近代企业资金薄弱技术落后赢利微弱,银行向企业投资就需要承担风险,所以一时很难获得收益银行业在向企业贷款上自然裹足不前其自身也就无从取得大的发展;另一方只好为政府财政服务,通过投资公债而获取巨大的利润。结果银行业非但没有扶助近代产业的发展反而把社会上大量原可供工业投资的资本转给政府用于军事破坏了近代产业赖以发展的环境基础这样银行业的发展非但无裨于近代产业的发展反而有碍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四、一些思考
(一)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不是独立的,都是相辅相成,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即使实在战火纷飞的战争时期,也是如此。
(二)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银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银行业的发展,反过来则是对国名经济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书
[1]《国民党政府财政金融动员计划大纲》,《国民档案》1983年第一期。
[2]《抗战六年来之财政金融》,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43年编印。
[3]朱斯煌:《国民经济史》。
[4]李新:《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8),2001年版。
[5]《抗战中的中国经济》,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1957年版。
[6]《国民党政府抗战建国纲领财政金融实施方案》,《国民档案》,1987年第一期。
[7]《国民党政府抗战建国纲领财政金融实施方案》,《国民档案》,1987年第一期。
[8]杨荫溥:《民国财政史》。
[9]李新:《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8),2001年版。
[10]董长芝、李帆:《中国现代经济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
[12]周开庆:《经济问题资料汇编》,台湾文海出版社。
[13]李新:《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8),2001年版。
[14]周开庆:《经济问题资料汇编》,台湾文海出版社。
[15]陈济棠:《抗战四年之农业》,农林部1941年版。
[16]陆开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
[17]《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法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