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居民消费及储蓄的涵义
(二)居民收入和储蓄消费关系机理分析
二、云浮市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的变动趋势分析
(一)云浮市城镇居民收入的变动趋势
(二)云浮市城乡居民消费的变动趋势
(三)云浮市城乡居民储蓄的变动趋势
三、完善储蓄与消费的关系的政策建议及展望
(一)完善储蓄与消费的关系的政策建议
(二)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内 容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高储蓄率和内需不足也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居民消费需求低迷、有效需求不足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使得这个问题更加明朗化。收入水平是储蓄和消费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储蓄和消费行为是经济增长和商业周期的关键,居民收入和储蓄消费行为更是影响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所以,正确认识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动趋势有利于政府采取正确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试论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析云浮市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关系
众所周知,正常增长的居民储蓄可以起到为社会经济发展积累资金、调节商品货币流通等积极作用,但过快增长的居民储蓄也会给国家的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带来一定的压力。2012年以来,我国政府连续多次降低存款利率,2009年11月起恢复征收利息税,2010年4月开始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这一系列的政策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居民储蓄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1年居民储蓄额高达303302亿元,居民储蓄比上年增长16.3%。若想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就必须对其消费行为的演变特征、规律及其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即便是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也是不系统的,往往从某一方面或某一群体进行研究,缺乏宏观性和全面性,可比性不强。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居民消费及储蓄的涵义
居民储蓄是指金融机构城乡储蓄余额。广义的居民储蓄是指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转移支付后的差额,分为实物性储蓄与金融性储蓄。其中实物性储蓄一般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商品存货,金融性储蓄表现为金融资产的积累,包括存款、债券、股票、保险、手持现金等。
居民消费指常住住户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按市场价格计算,即按居民支付的购买者价格计算。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取得货物所支付的价格,包括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之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二)居民收入和储蓄消费关系机理分析
1、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是指居民的消费支出和决定消费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收入,因此消费函数一般以收入为自变量,反映收入和消费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呈现同方面的变动,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反之,收入减少,消费也相应地减少。但消费与收入并不一定按同一比例变动,一般用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来衡量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大小。平均消费倾向APC指的是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APC=CY,边际消费倾向MPC指的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即MPC=dCdY,其中dC表示消费增量,dY表示收入增量。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可以表示为:
C=α+βY
其中C指的是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α和β为参数。α表示自发消费,是指在短期内消费者不受收入影响及本能消费影响的消费且α>0;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PC且0<β<1,βY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从长期趋势来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2、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是指居民的储蓄和决定储蓄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收入,所以,储蓄函数主要反映收入与储蓄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即随着收入增加,储蓄也相应地增加;收入减少,储蓄也随之减少,但两者之间并不按同一比例变动。假定收入一定,储蓄的大小还取决于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的大小。边际储蓄倾向MPS指随着收入增加引起的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重,即MPS=dSdY;平均储蓄倾向APS指的是任意收入水平上总储蓄占总消费的比重,即APS=SY。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可以表示为:
S=Α+ΒY
其中S表示储蓄,Y表示总收入,A表示收入为零时的储蓄量,B表示边际储蓄倾向且0<Β<1。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储蓄函数是依赖于消费函数而不是单独存在的,储蓄可以定义为收入减去消费的部分,所以储蓄函数可以由消费函数推到出来,可以得到MPC+MPS=1。因此,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可知,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即储蓄随收入增加的比率递增。
二、云浮市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的变动趋势分析
(一)云浮市城镇居民收入的变动趋势
云浮市城镇居民收入在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从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1996年以来,云浮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5022.96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 15708.7 元,年均增长率为 9.97%。
从收入构成来看,工薪性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增长速度较快,到 2008 年云浮市城镇居民的工薪收入达到了 12282.68 元,年增长速度达到了12.61%,占城镇居民收入达到 70%以上;云浮市城镇居民非工薪性收入中转移性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03 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 2188.84 元,到 2008 年增加到了 3524.95 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 10%,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44%。
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来看,随着云浮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从表 5.1 可以看出,1999年城镇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为 8733.01 元,而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仅为2759.25 元,前者是后者的 3.16 倍;2002 年这一比值达到最高峰,达到了 7.19,呈现出了“富者愈富,穷着愈穷”的特征;随着云浮市政府政策的调整,这一比例呈现了一定的下降趋势,2011 年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为 7347.84 元,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为 36801.00 元,后者是前者的 5.01 倍。此外,从 1999 年到2011年,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8.50%和12.73%,两者相差 4.2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阶层集中,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表 2.1 云浮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化。
年份
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元)
最高收入户人均收入(元)
高低收入比
1999
2759.25
8733.01
3.16
2000
2704.93
9839.72
3.64
2001
2705.37
10149.03
3.75
2002
2906.96
11818.97
4.07
2003
3171.40
12634.98
3.98
2004
2964.31
15347.00
5.18
2005
2875.24
20662.23
7.19
2006
3848.61
17349.35
4.51
2007
3848.61
17349.35
4.51
2008
4329.57
24795.64
5.73
209
5290.81
27694.36
5.23
2010
6470.91
33048.04
5.11
2011
7347.84
36801.00
5.01
(二)云浮市城乡居民消费的变动趋势
从总体上来说,云浮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提高,1999-2011 年云浮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 5022.96 元增加到了 12269.32 元,增加了 11558.19 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 9.98%。
从消费结构来看,云浮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为交通与通讯,从1999-2011 年,城镇居民用于交通与通讯的消费支出由 135.70 元增加到了 1142.08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 19.42%,这与云浮市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应用和普及是息息相关的;继交通与通讯之后,增长速度最快的为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其由 1999 年的 137.15 元上升到了 2011年得 960.32 元,年均增长率为 17.61%,近年来,云浮市医疗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同时,城镇居民保健意识也不断加强,从而导致了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大幅增加;增长速度位列第三的是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其年均增长率达到了 14.12%,1999 年城镇居民用于居住的消费支出仅为 240.48 元,到 2011 年,居民这项消费支出已经达到了 1173.60 元,随着云浮市房价的不断攀升以及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得云浮市城镇居民用于居住的消费支出不断增加;随着居民物质消费的满足,城镇居民对发展型消费的支出不断调高,居民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由 1999 年的 431.75 元提高到了 2011 年的 1498.05 元,年均增长速度为 10.92%,这与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科学文化知识重要程度的提高以及城镇居民对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的不断升温有着至关紧要的联系;相对而言,增长速度最小的是居民用于食品、衣着以及家庭设备的消费支出,其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6.89%、7.20%和 7.22%,因此,总体来说,云浮市城镇家庭居民在基本型消费在消费总量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了。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1999-2010年,云浮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由1999 年的 50.2%下降到了 2010年的 36.3%,2011、2012 年出现上升,分别为 37.0%和 39.1%。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大于 59%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小于 30%为最富裕,从而可以得出,云浮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进入了富裕状态。
(三)云浮市城乡居民储蓄的变动趋势
随着云浮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云浮市城乡居民储蓄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12 年以来,云浮市城乡居民人居储蓄由 1985 年的 92 元增加到 2011年的 12247 元,同期云浮市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由 25.41 亿元上升到了 3988.9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 24.59%。1985-1996 年期间,居民年末储蓄余额的增长率波动较大,最低达到 13.59%,最高达到了 44.11%,但整体平均增长速度较快,高达 34.73%;1997 年-2007 年,居民年末储蓄余额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并呈稳步的逐渐下降,这 10 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20.49%;2011年居民年末储蓄余额增长速度由 2010年得 9.46%直线上升到 23.57%,到 2008 年年末,居民储蓄余额已经达到了 3988.96 亿元。由此看出云浮市城乡居民储蓄的绝对量不断增加,且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同比增长率。由储蓄消费函数理论可知: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储蓄与消费时一个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因此,高储蓄是以低消费为代价的。
三、完善储蓄与消费的关系的政策建议及展望
(一)完善储蓄与消费的关系的政策建议
1、尽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水平是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居民收入的提高会拉动居民消费的增长,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基本动因,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云浮市需要建立稳定有效的收入增长机制和合理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从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过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严重制约了云浮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进程的推进,因此,应尽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一,提高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以及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加快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首先,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关键是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一方面政府应当继续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同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科研的投入,因地适宜地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如 2010 年云浮市农安县采用的“租地共建”打造“森林云浮”的方式以及潼南市的“菜花节”等;另一方面应当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农业产业化,云浮市政府在对农村的中长期规划中应当明确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对农村生产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农村居住的聚居化,带动人口的聚集和各种资源的集中,增加聚集效应,加快农村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向小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2、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1)坚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合理引导居民住房消费
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高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高房价已严重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需求。“十二五”时期,云浮市各级政府要把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一是通过建设更多的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二是通过建设农民工公寓或为农民工提供购房补贴,培育农民工的购买力;三是通过建设科学合理、舒适新颖的住宅,引导有能力的居民进行住房条件的升级换代。
(2)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引导居民低碳消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十二五”时期,云浮应积极倡导居民健康生活、低碳消费。一是在居家生活方面,推广普及节能降耗的新生产品,鼓励居民使用新能源;二是在出行方面,引导居民低碳出行,鼓励居民购买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三是在业余生活方面,引导居民科学健身、合理养生,通过建设居民文体活动中心和出版内容健康丰富的音像图书制品,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四是在旅游方面,完善旅游景点建设,规范旅行社发展,合理引导居民旅游消费。
(3)千方百计扩大总需求,特别是有效启动消费需求。在当前我国产能相对过剩,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应更多地着眼于,抑止相对过度的投资所导致的局部经济过热。因为一旦缺乏稳定和可持续消费需求的支撑,依靠投资增加的产量将无法被市场吸收,必然又会形成新的过剩生产能力。所以政府应当充分采取切实可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创造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以推进新一轮经济的上升期。从当前宏观经济的表现看,己出现了比较好的整体经济形势,但消费需求不足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刺激消费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3、提高居民消费预期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消费“无后顾之忧”
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低是制约农民消费的关键因素。“十二五”时期,云浮要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扩大农村内需、增加农民消费的重要任务。一是要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农合的筹资水平和补偿比例,逐步实施和城镇职工医疗并轨的医疗保障制度;二是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三是要探索建立农村新型养老制度,改变农村主要靠子女养老的现状,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2)建立健全居民消费信贷机制,激发居民的消费潜能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正在逐步地由日常消费品阶段向耐用消费品阶段迈进。耐用消费品市场与日常消费品市场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耐用消费品的价格较高、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多数需要信贷支持才能够完成,如住宅、汽车以及高档家电、家具等的消费都需要在消费信贷的支持下才能够持续繁荣。 “十二五”时期,云浮要不断创新居民消费信贷模式,简化信贷审批程序,建立健全居民消费信贷机制,激发居民的消费潜能,提高居民的消费预期。
(二)展望
目前中国依然处于“消费抑制阶段”,即经济高增长、居民高储蓄和低消费共存。只有消除了抑制消费的因素,居民最终消费的潜力才可能得到释放。未来在扩大内需方面采取的措施应包括:普遍较快提升居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渐完善教育、住房、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等。
本文在研究云浮市居民收入与居民储蓄的现状及改进措施方面做了一些基本工作,下一步将深入研究所提改进措施的可行性、实施性以及实施效果,以期发现最符合云浮并且对保障民生有积极作用的良好对策。
结束语
通过借鉴国内外储蓄消费理论方向的相关理论,结合云浮市 20 多年的统计数据和资料,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浮市城乡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的关系及其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解决云浮市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储蓄较高消费不足问题,促进云浮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 考 文 献
[1]黄宇,尹卫和,张薇薇.转轨经济、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储蓄行为演变[J].金融发展研究,2010,3.
[2]韩晓山.可支配收入与个人消费和储蓄的关系[J].财经界,2011,3.
[3]冉光合,王学松.,云浮市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4]郝梅瑞.,北京市居民家庭收入、消费、储蓄分析与预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4.
[5]马智利,徐春耦,杨颖.2007.云浮市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协整分析[J].福建论坛,4.
[6]安翔,常红.,论储蓄增长与收入分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11.
[7]任兆璋,苏毅.,收入差距影响储蓄与消费行为的计量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