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金融动荡向国内金融市场传染途径上看,主要有市场心理和资金两个渠道,从而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加剧金融动荡。
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重估可能影响欧美投机性资金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投资风险进行重估,放弃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取向;同时也会影响国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心理预期,引发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重估。
另一方面,尽管我国资本项目仍不可自由兑换,但由于经常项目已完全放开,热钱可以隐藏在经常项目之中,或以地下交易的形式进出我国,从而实现国际和国内之间的资金传导。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投资回报率高、美国降息、人民币加息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进一步降低投机中国资产的资金成本,从而加速热钱流入。2000年至今,流入中国的热钱超过了1万亿美元(来源:《凤凰财经》,2008年6月26日),这部分资金主要进入中国的股市和房市,对冲央行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效果,进一步推高中国股市和房市价格,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形势日趋严重,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实际上进入中国股市的热钱在进入之前已经进行了数倍的放大。欧美对冲基金利用手上的抵质押物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借贷,通常情况下他们能从各种渠道贷到高利贷,当美国的债券CTO贬值时,保证金就出现了缺口,银行就要求借款人必须补足保证金,否则就强行平仓,因此在中国资本市场的热钱就纷纷离市套现,资产泡沫破灭。2007年10月以来,我国股票市场持续下跌,从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6124点算起,到2008年9月18日上证指数最低点1802点计算,最大跌幅达70%,20万亿市值蒸发(来源:2008年10月16日,广州日报)。目前,股市的泡沫风险已经基本释放,但在国际金融动荡的影响下,国内脆弱的投资者信心还可能受到打击,而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收紧则可能导致股市中的热钱进一步抽逃,股市可能再度出现下跌。
另外,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从长期看,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可能会降低外汇需求,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影响,从而对相关行业上市公司产生冲击,也间接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稳定。
2.境外投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由于我国外汇资产目前主要由官方以外汇储备的形式集中持有,金融机构和民间持有的外汇资产占比较少。从美国财政部披露的数据看,我国外汇储备中的一半以上为美元资产,其中,美国国债占美元资产50%,机构债占40%。据估算,中国官方持有“两房”相关债券3000-4000亿美元,占全部外汇储备近20%(来源:《金融论坛》,2008年06期)。 “两房”危机意味着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除了面临汇率风险外,还面临美国国债、机构债信用等级调降、市场价值缩水的风险。虽然美国政府已宣布接管“两房”,“两房”债券已具有准国债的性质,兑付风险降低。但美国政府为两家机构买单,信用风险最终为美国政府所承担,美国国债的信用等级也可能被调降。同时,为寻求资金安全,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向美国国债,美元资产组合和资产定价将面临重新调整,这都会给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
3.对宏观调控构成压力,我国汇率制度及货币政策受到挑战
在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美国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1月22日、1月30日和3月18日,美联储分别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75个、50个和75个基点,减息幅度非常大(来源:《金融论坛》,2008年06期)。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6.12%,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14.04%(来源:《金融论坛》,2008年06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大部分非美元货币贬值的结构性差异一直伴随着汇改,并在最近几个月的国际金融震荡中更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非美元货币地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会加大,不对称的汇率结构体系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新的压力。
另外,美国的货币政策是全球货币政策的风向标,美国降息虽不意味着其它国家也会马上跟随美国降息,但全球加息周期行将结束,全球货币政策开始从适度偏紧调整为中性或中性偏松,这使得我国进一步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空间缩小。同时,面对因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货币政策将面临两难抉择 。
4.金融危机对我国直接投资次级债券的金融机构会造成一定损失,但相对有限
我国银行持有美国次级债相对较少,所持债券信用评级普遍较高,并有相应的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因此直接损失相对有限。
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固定收益产品之一,雷曼债券几乎是每家银行必备的投资配置品种,在中资银行中的覆盖面也非常广。截至2008年9月20日,已有7家中资银行披露持有雷曼债券或有对雷曼的贷款,涉及雷曼的债券和贷款总额约为7.2164亿美元(来源:《证券日报》2008年9月22日)。中资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雷曼金融资产面临的亏损还很难评估,随着雷曼破产进展,还可能发生变化。不过,从已公布的情况看,中资金融机构与雷曼相关的风险敞口占其总资产的比重较小,对其资产质量影响不大,风险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截至2008年9月20日已公告持有雷曼相关资产的中资银行情况
持有与雷曼相关金融资产的规模 占总资产比重
中国银行 对雷曼的贷款余额为5320万美元,持有相关债券7562万美元,两项合计1.2882亿美元 债券和贷款合计占总资产0.01%,占净资产0.19%
工商银行 持有相关债券约1.518亿美元,其中,直接持有相关债券约1.39亿美元,全部为高级债券;与雷曼信用挂钩债券1281万美元 占总资产的0.01%,集团债券投资规模的0.03%,占2008年上半年税后利润的1.6%
建设银行 持有相关债券1.914亿美元,其中,高级债券1.414亿美元,次级债券0.5亿美元 占总资产0.019%,约占净资产的0.29%。
招商银行 持有相关债券7000万美元,其中,高级债券6000万美元,次级债券1000万美元 占总资产的0.0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