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RAROC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意义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商业银行经营综合化,传统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手段难以适应新阶段对风险管理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以风险调整收益为核心的一系列风险管理技术及理念,逐步建立起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实现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保证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协调和统一。
1.RAROC在资本合理配置方面的应用意义
RAROC方法将风险与收益直接挂钩,倡导“经过风险调整的收益才是银行的真实收益”的基本理念,这与当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忽视风险控制、直接将未经风险调整的账面利润作为业绩衡量标准和经营目标的现象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重视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和长期稳定的风险调整收益标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保证收益增长与风险控制相统一、银行员工对风险与收益标准认识上的统一以及经营目标与业绩考核的统一,真正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银行总体层面,计算银行总体需要的经济资本并与监管资本和账面资本进行比较,评价自身资本充足状况,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分配,对银行的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其次,在单个业务层面,以RAROC为业务决策依据,衡量每一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决定该笔业务做与不做,同时据以做出业务定价。
基于RAROC的风险资本分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根据各业务部门的申请和RAROC的计算结果得到初步方案,将风险资本分配到各业务部门,每过一段时间重新进行RAROC测算,对于RAROC低于平均水平的业务部门减少其风险资本,对于RAROC高于平均水平的业务部门,增加其风险资本,这样可以使风险资本由绩效较差的部门向绩效较好的部门转移,从而整合资源配置,最终达到提高整个机构风险资本的效益。
2.RAROC在绩效考核方面的应用意义
从绩效考核角度来看, RAROC风险管理技术克服了传统绩效考核目标中盈利目标与风险成本在不同时期的相对错位问题,实现了经营目标与业绩考核的统一,是基于风险理念下的银行绩效评价方法,将风险因素纳入到银行整体绩效评价体系当中,有利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能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各级分支机构与业务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一般都侧重于短期的时点数据,而不是用风险调整后的反映长期稳定的收益指标来衡量业绩,使得表面上的高收益与实际收益存在很大差距,而以RAROC作为风险与收益应保持匹配的驱动机制,强调的是资本回报对经营管理的约束,为不同产品、客户和部门的风险建立共同的衡量基础,引导财务资源配置。
RAROC考核体现长期激励效果,管理者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各级分支机构、业务管理部门和各级员工的正确行为,激励他们自觉追求风险可接受情况下盈利最大化的目标。每笔业务在进入审批程序时,首先必须满足资产组合的限额管理要求和RAROC指标要求,然后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审批决策,单笔业务一旦经过批准即进入动态的、积极的组合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组合资产进行盯住市场式的动态监控,一旦发现某些业务或组合的RAROC值有所弱化或有明显的不利趋势,就立即采取措施(如资产出售、信用衍生工具或证券化等)进行处置,目的是将有限的资源从资产负债表上释放出来,为新的效益更好的业务腾出空间,实现银行总体在可接受风险下收益的最大化。
3.RAROC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RAROC是银行内部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全面风险管理是对商业银行内各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它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进行组合,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管理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的需求,也是当今监管机构对各银行提出的一种新要求。
以RAROC指标为核心进行风险控制,能够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入银行各项业务工作中。RAROC建立在风险评估的资产组合框架基础上,其结果可以被管理者和各业务部门用来分辨、评估和度量资产组合的风险,有助于形成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政策的整体认识。经风险因素调整后,将风险调整后收益目标细化分解到所有的地区、行业、产品、客户等各级各类风险敞口,使所有承担经营风险的分支机构、部门和个人都用尽可能少的资本去创造收益,在风险和收益的动态平衡中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实现股东和银行价值最大化。
(二) 我国商业银行应用RAROC模型存在的制约因素
1. 运用RAROC方法进行绩效考核对固有的信贷文化提出了挑战
风险管理实施联系着银行企业文化与管理文化的重塑,涉及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我国银行业中,企业文化的变化以及内部报告和披露是很敏感的,由于我国社会信用文化的欠缺,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较低,加上信用评级未完全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核心作用,基层信贷人员对评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积极去核准企业财务数据,使得评级体系中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导致信用评级结果与企业实际风险等级不匹配,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
2. 运用RAROC方法需要一个有效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来确定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大小
我国目前尚无被国际上认可的评级机构,计算违约率只能依靠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数据,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评级方法、数据采集与加工,以及对评级结果的检验、评级工作的组织以及评级体系的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的差距,极大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也制约了RAROC方法的运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与国际评级机构合作,引入先进的评级方法,与国际接轨。
3. 运用RAROC方法的内外部环境还不够成熟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未实现,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相对严重,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各行、各分支行不良资产极度不均衡,导致各分支行的考核起点不同,很难真实反映各分支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4. RAROC方法存在固有缺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给予银行管理高风险业务足够的自信,并过度依赖模型的作用。 基于经济资本的风险管理考评体系RAROC模型研究(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