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全球银行业对风险管理技术的缺陷认识相当不足。目前,银行风险管理主要是以VaR为基础的风险计量、以RAROC为基础的资本配置和绩效评价、以压力测试为基础的风险及风险集中度识别组成的风险管理技术体系,但这些技术都存在一定缺陷。
(三)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及RAROC的建议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诸多困难,解决这些困难并在银行中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及其核心方法RAROC还需要在银行内部外部多方努力,特别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1. 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是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在这次全球化金融危机中,高盛的例子比较值得借鉴。国内银行应该坚持把风险控制放到最突出的位置。充分发会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上的作用,明确“安全第一”的风险战略目标,明确风险战略定位,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综合考虑风险战略与业务战略,在整个银行内部创建一种自上而下的风险意识文化。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尤其是业务、风险和内审相互独立、相互监督的治理架构。
我国商业银行为了建立适应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要建立独立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构架如下图所示,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2. 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RAROC基础结构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RAROC业绩报告平台必须综合考虑风险资本和贷款损失并确保总体上的各个层面的其它金融信息的准确性。银行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收集一定数量的数据来开发和使用RAROC方法。通常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很复杂,它需要复杂和详细的数据收集,强大的数据计算机器,大量的存储能力和信息分配能力。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RAROC就可以成为银行信息基础的核心,能够促进风险控制过程的一体化并加强银行内众多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
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特点,要求所开发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能进行风险的识别,即通过所建立的数据库与知识库找出风险之所在和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通过专业模型库对其后果做出定性分析;其次,要能对风险进行估算和评价,就是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库与方法库的协同运算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的概率及其后果做出定量估计,并确定某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范围;再次,能对风险进行控制与决策,也就是说,根据知识库中存储的专家知识提出应采取的相应的控制的措施和对策。
3. 提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方法
正如上面提到的,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暴露出RAROC方法的固有缺陷造成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对此给与足够的重视。尽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的模型化管理方面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与国际领先银行还有明显的差距,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中小企业信贷等方面还几乎处于空白。但是,仍然需要强调,风险计量模型具有内在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必须杜绝唯模型论的做法,不能单一依靠定量技术,模型应该被定位为风险管理的辅助工具,尤其是一些高度风险或大额业务必须与有效的定性分析和专家判断相结台,科学合理地综合使用多种管理方法,以客观全面地揭示风险,有效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4. 强化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根据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是资产风险测量统计工作始终未能制度化。要达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不仅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在工作量过大、成本过高、外部评级资料缺乏等现实挑战,对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测量方面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对于一些风险模型如KMV和CreditMetrics,CreditPortfolio View缺乏数据支持,应用较难。但风险管理的量化和用数学模型来来模拟和预测市场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无论从市场风险计量到信用风险计量,乃至操作风险计量,以及从早期的零售业务信用评分到公司客户违约率的测算,风险计量己经成为大型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收集整理各部门各机构的历史数据,建立综合的数据库,打好应用模型的基础条件。把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和使用进程,将风险管理模型分析得出的定量分析和非模型分析的定性分析相结合作为建立健全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目前正在努力建设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RAROC风险管理体系,但无疑未来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研究、实践和探索。
引文注释:
(注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编(1988),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注2)赵先信:《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3页。
(注3)曾刚:《风险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262页。
(注4) Michael K Ong.:《内部信用风险模型——资本分配和绩效度量》,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1页。
(注5)詹原瑞:《银行信用风险的现代度量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0-261页。
(注6)刘元庆,黄毅:《经济资本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经济导刊,2005年52页。
(注7)袁桂秋:RAROC原理下的信用风险度量,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年第二期。
参考文献:
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编(1988),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2.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编2004年6月发布,《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翻译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 约翰•考埃特,爱德华•I•爱特曼,保罗•纳拉亚南 著,石晓军,张振霞译,《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4. 赵先信:《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5. 曾刚: 风险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6. Michael K Ong:内部信用风险模型——资本分配和绩效度量,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菲利普•乔瑞 著,张海鱼等 译,《风险价值——金融风险管理新标准》,中信出版社,2000年。
8. 张洪波 ,张方杰:《RAROC方法在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
9. Michel Crouhy ,Dan Galai &Robert Mark Risk Management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10. 詹原瑞:银行信用风险的现代度量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 梁伟: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经济问题,2005年。
12. 刘元庆,黄毅:经济资本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经济导刊,2005年。
基于经济资本的风险管理考评体系RAROC模型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