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贷危机对全球保险业造成巨大冲击。根据2008年5月惠誉国际发布的报告,全球次贷损失预计高达4000亿美元。保险业作为完整金融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受到巨大冲击。迄今为止,保险业遭受的损失主要来自于投资和承保两个方面。在投资方面,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由于采取了激进的投资策略,在次贷支持类债券,信用违约互换和其它衍生品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蒙受了巨额亏损,陷入了破产的边缘,不得不向美联储求救。在承保方面,次贷危机使得董事高管责任和错误遗漏保险,住房按揭保险,债券保险等业务的赔款支出显著增加,许多公司陷入困境。而且,次贷危机对保险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短期的亏损方面,还可能对全球保险业未来数年的盈利能力,监管框架,偿付能力等产生重大影响。
6.次贷危机开始侵入实体经济。世界金融危机又进入新的阶段。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显露出严重衰退的迹象:消费和商业投资萎缩,失业上升。同时,金融危机向新兴经济体迅速蔓延,使这些国家的外资减少,融资成本提高,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出口萎缩。于是,各国央行纷纷增加了削减利息的幅度。汽车工业首当其冲,由美国而漫延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实体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就业形势急剧恶化。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还在演变。期间,许多国际知名的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因为资金链条断裂而受到巨大损伤,甚至面临倒闭。波及众多国家的投资者。相关国家的中央银行也不得不伸出援手,缓解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而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金融危机,并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现在,次贷危机已开始侵入到实体经济,这次风暴对世界经济到底能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还难以估计,我们只能静观其变。
二.次贷危机的成因。
(一)货币政策的大幅调整带来的恶果。危机的出现周期与美国政策周期掉头有关。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利率从6.5%降到1%。这一轮降息周期,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市场从2001年到2005年的繁荣,次级抵押贷款业务飞速发展。但美联储又连续17次提高基准利率,使得次级抵押贷款利率逐步攀升,导致了低收入者无力支付房款,违约率上升。加之房地产价格急剧下降,房贷公司收回的房屋无法销售,坏账增加,纷纷倒闭。
(二)房地产市场泡沫埋下的种子。
1.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扬条件下快速扩张的房地产市场孕育了风险隐患。利率政策在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为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低利率政策形成了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以高油价催生的“石油美元”和新兴市场的资金为代表的投机性资金进入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将美国住宅市场价格迅速抬高到实际需求决定的均衡价格之上。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催生了较严重的泡沫。
2.房地产市场繁荣刺激了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放大了风险来源。在市场繁荣和房价持续上涨的带动下,居民购买房地产的意愿上升,很多从事房屋贷款的银行、金融公司大力借此扩张住房贷款。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少金融机构不惜大量引入信用级别低的“次级信用”借款人,次级抵押贷款业务应运而生。然而也恰恰是在这种背景下,次级抵押贷款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这是次贷危机的根源。
(三)过度证券化导致次贷危机升级。
1.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创新放大了危机的影响。次级房贷本身占美国全部房贷市场比例并不高,2006年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规模大约为1.3万亿美元,约占全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13%。仅规模而言,次贷违约应该不足以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但2005年美国投资银行对74.4%的次级房贷进行了证券化后上市交易,并在次贷抵押证券上又衍生出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透明度低的信用衍生品。证券化对信贷扩张和收缩有放大效应,而信用衍生品增加了风险的复杂性,两者共同放大,加剧了次贷危机。
2.次贷本身并不适宜证券化。证券化虽然是市场的发展方向,但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适宜证券化。次级抵押贷款的贷款对象都是信用等级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还款能力较差的借款人,他们的未来收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次级贷款被打包成抵押贷款证券的增幅由31.6%猛增到2006年的80.5%。即便投资银行通过复杂的金融工程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分离和组合,使次贷变成可交易的次级证券。但是并不能消除次贷的风险,反而使次贷违约通过证券化将风险传导到资本市场,使次贷危机升级。
3. 次级债市场的低流动性加剧了危机的蔓延。特别是对一些大量持有次级债的非存款银行金融机构而言,由于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营运资金大多来自货币市场,而次贷风波之中次级债可接受度不断下降,使得这些金融机构无法以此为抵押获得所需的流动性。特别是在信贷紧缩的背景下,次级债流动性的降低让许多金融机构由于资金短而面临生存困境。
(四)次贷产品自身的缺陷和操作漏洞。
1.放贷机构放松对次贷的审查标准,放大了市场风险。由于抵押贷款行业运作历史悠久,历来对贷款发放操作实践和相应监管标准的界定较为宽泛。由于利益的驱动,使得贷款机构在房地产热潮中逐渐放低了贷款门槛,很多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人也加入了购房大军。
2. 次贷市场在违规放贷推动下非理性扩张,风险急剧累积。许多抵押贷款经纪人无视借款人的能力,鼓励对现有抵押贷款的过度再融资。甚至在借款人的信用分数上做文章,教唆借款人如何通过一些技巧和手段在经济条件未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提高信用分数,从而轻松得到贷款和较低的贷款利率,为次贷高违约率埋下隐患。
(五)信用评级失实,风险预警失灵。
1.评级机构对次级债风险的忽视和低估存在潜在的风险。凭借AAA的评级,次级债成为投资产品中耀眼的新星。但事实上,次债AAA与传统意义上国债的AAA是不同的,其风险程度有很大的差异。AAA公司债和政府债的风险低,流动性强,而次级债的流动性却是软肋,存在着很大的潜在风险。
2.评级机构评级的不准确性,给投资者造成误区。次级债过于特殊复杂的结构,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使得评级机构对于可能出现的一些潜在风险,很难及时,准确地做出预测和判断。有些评级机构考虑自身效益,甚至不惜违背职业道德,在评级中参入虚假成份,造成评级失实,误导了投资者。
3.评级机构的评级调整不及时,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大的损失。评级机构的评级动态监管机制并不完善,使得评级调整不能及时进行。如:安然公司存在问题日益恶化,潜在风险明显增加,评级机构却迟迟未动,一直到安然公司申请破产的前一天还在享受着投资级评价。这样使投资未得到调整的机构债券投资者,遭受巨大的损失。
4.评级中介机构监管的持续缺失。信息不对称是次级债危机的原因之一。次级债从表面上看是AAA的债券,但实际是由垃圾债和次级抵押贷款组成的高风险资产。由于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所以,评级中介机构的错误,不能得到及时地纠正。而信息的不对称,使投资者无法及时准确地选择投资债券品种,是次级债危机的原因之一。
次贷危机爆发后,由于评级制度上的漏洞,各评级机构被认定过高的提升了次贷产品的评级,对次贷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主要评级机构成为最直接的批评对象。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影响。
自2007年7月爆发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正逐步向全球其他经济体蔓延,而欧盟银行业,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之后,新兴市场国家也受到了影响。次贷危机的外部风险,开始通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种渠道传导入新兴市场国家。随着次贷危机的加剧,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业也感受到次贷风波带来的震动。
(一)直接影响:
1.我国金融机构投资美国次贷造成损失。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我国金融机构应未雨绸缪(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