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中国内地金融机构止于2006年6月的一个年度内,投资美国次级债高达1075亿美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了接近1倍,意味着中国投资者将在次级债市场损失惨重。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美国部分次级按揭贷款。但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次级债相对较少,所持债券信用评级普遍较高,并有相应的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因此直接损失有限。工行现拥有外汇债券总额284亿美元,其中美国次级债仅有12.29亿美元,按目前市值估价,浮亏金额不大。中国银行最近财报披露,截至2008年中期,该行持有次按债券36.42亿美元,中报时计提减值准备余额为19.03亿美元。同时,还针对该类债券公允价值的下降,确认了0.49亿美元的公允价值变动储备。该行持有Alt-A债券的18.28亿美元,其中AAA评级占98.35%,中报时计提减值准备余额为5.22亿美元。该行持有Non-Agency债券的账面价值为50.77亿美元,其中AAA评级占99.03%。2008年中国银行前三季度的外币证券投资减值损失167.85亿元,计提240亿减值准备。
2.美联储连续降息和美元加速贬值降低中资银行外币资产预期收益率。
由于外币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境外业务利润占比较高的中资银行所受的影响更大。2007年中期,中国银行美元和与美元股挂钩的港元资产分别占生息资产的22.37%和12.7%,两种货币的生息资产与贴息负债之间的净敞口分别占生息资产的9.82%和-0.24%。这意味着美联储每降息100个基点,中国银行的净息差将下降近10个基点。
(二)间接影响:
1.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和国际化路径使得次贷风波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影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在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使我国多家银行在海外投资出现巨额亏损。2007年5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斥资约30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黑市集团近10%的股票。而现在,以该集团最新的股价计算,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30亿美元大幅缩水逾半。
2.次贷危机造成的全球性流动性过剩,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
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货币管理当局的降息与注入流动性措施,导致了全球流动性过剩,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从短期来看,为了弥补亏损并增加流动性,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以美国为主的全球对冲基金从全球市场抽回投资。由于外国短期资本出现外逃现象,导致中国资本市场的下跌。资本市场的下跌引发了财富效应缩小对国内消费形成了抑制,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随着美联储持续降息,美国经济衰退和美元大幅贬值的现象,全球游资很有可能“回流”,从而增大我国资本市场的投机泡沫。
3.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货币体系初步紊乱对我国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
以美元贬值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紊乱首先将导致世界范围内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直接变化。美国需求总体放缓将使全球范围的需求总量增加受到抑制,给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贸易环境的全面改善带来阻力。国际货币体系紊乱导致的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和汇率变化更加激烈,资本流动更加频繁。我国的金融机构,将面临汇率风险,投机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市场风险一并增加的国际市场环境。
4.短期的流动性失衡,政策走势不明朗以及市场信心遭受打击会使我国的股市有较大的波动。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境内股市很难在次贷危机中独善其身。由于美国投资银行受次贷危机影响,出现巨额亏损,短期流动性出现问题。被迫减持中国各商业银行的股票,造成金融股票的大幅下跌。因为金融股在我国股市所占得份额较重,拖累大盘由2007年10月的6200点下跌至1600多点。但美国次贷风波对中国股市产生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心理层面上,总体上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时下中国股市之所以出现较大回落,主要原因还是短期的流动性失衡和市场信心受到打击。到目前为止,境内的股市还没有全面对外开放,境内的资本市场现在相对还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区域,境外资金远没有到可以大规模自由出入的程度,因此中国股市的中长期走势不会因为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境外股市的下跌而发生明显改变。
5.次贷危机造成美国购买力下降,出口订单减少给我国金融机构带来信贷风险。
在全球经济下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将给中国金融机构带来风险。由于次贷危机导致的高失业和信心不足,使得美国购买力下降,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出口订单的减少和出口企业的经营出现困难。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对出口企业的贷款的安全。原本,高速增长的经济放缓也会间接影响整个银行业的业绩增长。
6.次贷危机会使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从而对金融机构产生影响。
进入2008年以来,欧美以及亚太股市普遍表现不佳,这和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加深密切相关。在美林等爆出巨额亏损,进而引发欧美及亚太股市暴跌之后,由此形成的冲击是没有完全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所难以抵挡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和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也会产生影响:受次债危机影响,欧美投机性资金会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投资风险进行重估,放弃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取向,撤资回国,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而美国银行撤回在中国商业银行的战略投资,对中国股票市场金融股起到了负面影响。
四.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其影响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视。对于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来说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有如下几点启示:
(一)宏观调空政策和微观投资决策应考虑到我国的国情。
1.宏观调控政策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
1998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阶段,紧缩的货币政策阶段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阶段。首先,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针对当时投资不足,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是通过增加国债发行,为基础建设提供资金,从而拉动银行信贷的增长。其次,为防止经济增长过热,投资增长过快,我国自2007年下半年起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屡次推出紧缩措施,包括6次加息,10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即使如此我国的流动性依旧过剩,投资增长和外汇储备增加较快。伴随而来的是物价指数上涨,通货膨胀。于是,自2008年起,国家开始实施信贷规模控制。按季严控商业银行信贷增长速度和投向,仅上半年,人民银行就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以抑制物价的上涨。最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使得国外经济环境的迅速恶化,导致美国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我国2008年上半年的GDP增长速度由2007年同期的12.2%回落至10.4%,经济的下滑风险逐渐显现。为了防范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防止国内经济萎缩,自9月中旬以来,央行已经四次降息,两次调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息和其他一些增加流通性的货币政策,可以起到稳定金融市场和刺激需求的作用。但在这几十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仅靠货币政策很难有效遏止消费和投资需求的衰退。即便利息降到相当低的水平,银行系统内部的流通性不断增强,但由于消费者和商业投资者失去信心,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仍无法增长。这还可能导致“通货紧缩”。为应对金融危机,从采取货币政策为主转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中央财政投资4万亿元刺激内需。另一方面,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明确取消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主要是授予各商业银行更多的贷款自主权,以便银行在维护信贷资产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宏观经济的发展。
总之,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必须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同时,还要适当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防止宏观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2.金融机构的微观投资决策也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我国金融机构应未雨绸缪(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